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在喜马拉雅山麓和云南西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和草地上,生长着一种幼时形似白菜的植物,叫做塔黄。除了当地居民和热衷野外拍花的植物爱好者,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植物的存在。然而,最近的一条新闻却把这种植物推上了微博热搜,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让塔黄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小花”。

到底发生了什么?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

不久前,家住香格里拉市的一名网友出门办事,在路边看到了一棵儿时吃过的野菜。为了追忆“童年的味道”,他将这棵野菜挖了出来,并用手撕去叶片准备回家吃,顺便还发了个小视频传到网上。结果,知名科普博主指出这种植物是喜马拉雅高山地区冰缘带的特有植物,且高山冰缘带地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植被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进而导致众多网友对该男子“口诛笔伐”。这名男子采挖的野菜当地人称之为“共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塔黄。那么,塔黄究竟是什么呢?

塔黄(Rheum nobile)隶属于蓼科大黄属(Rheum),是单次结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经过5~7年的营养生长后才开花结果,之后便死去。没有开花的塔黄看上去确实像棵普普通通的白菜,但是到了花期,则会长出高达2米的花序,自下而上逐渐变细变尖,黄色的苞片层层包裹。远远看过去,就像是一座宝塔矗立在流石滩上,对比周边矮小的高山植物,塔黄尤显独特且壮丽。

海拔4000米以上的环境,注定充斥着风雪和严寒,大多数植物为了避免寒风侵袭都演化成了垫状或者匍匐状,如垫状点地梅、金露梅等。

塔黄为何会长的如此与众不同呢?难道它有对付严寒的秘密武器?是的,塔黄的秘密武器就是包被在花序外侧的奶黄色苞片,它们像是重重叠叠的保温层裹住了花序,密不透风的苞片内温度能比外部环境高10℃以上,就像一个温室,可以为花序中的花粉和胚珠的形成和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即使花期过后,苞片仍会继续保护果实和种子,通过增温促进种子的发育成熟,同时防止种子因寒冷失去活力。

不仅如此,大且鲜艳的苞片还能吸引昆虫前来传粉,要知道,在恶劣的高山环境中,可以传粉的昆虫种类屈指可数,塔黄那小小的没有花瓣的花朵比起艳丽多姿的绿绒蒿、五彩纷呈的报春花等高山植物根本无法吸引昆虫,而它的苞片则起到了类似于花瓣“招蜂引蝶”的作用,既吸引眼球,还能遮风避雨,在这里享用花粉对昆虫来说真是不二之选,吃饱喝足之后全身沾满花粉的昆虫再飞去其他的植株上停歇,就帮塔黄完成了传粉。

其实,利用苞片保温是高山植物的一种典型防寒手段,与塔黄类似的还有唇形科 Lamiaceae的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以及原产非洲高山的桔梗科 Campanulaceae 的大半边莲Lobelia deckenii等。这些植物都有类似的苞片,如同给花朵盖上了一层棉被,用于保温防寒。

保护野生植物就是保护绿水青山。话说回来,那位采挖塔黄的男子是不是属于违法采摘国家保护植物呢?

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之后就会死亡,对未开花的植株进行采挖确实对其种群的繁衍影响较大。不过,塔黄在生长周期里每年都会分蘖出不少新植株,而且它的种子发芽率较高,具有三棱形果翅的种子可以乘风传播。因此,塔黄在野外的植株数量并不少,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野外随意采挖塔黄,有些当地人把塔黄作为食用或者药用植物进行采挖,旅行者更是出于猎奇目的对其进行破坏。这些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当行为,这样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制止,最终会导致塔黄走向濒危物种的行列。不仅如此,任何一种植物对于其所处的环境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塔黄对于依赖其苞片来御寒的昆虫和依靠这些昆虫传粉的其他植物,都有潜在的影响,我们随意间破坏了一株塔黄,却很可能使许多昆虫失去了住所,而把脆弱的流石滩生态系统这张大网剪破了一个洞,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

这次采挖事件受到众多的关注,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保护植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正在不断提高,通过此次事件也希望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植物就是保护大自然的底色,就是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你可能想看:
标签: 植物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