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提示
春
春季阳气生发、生机盎然。春季要少吃酸,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多吃甜,调动脾胃。多吃新鲜蔬菜,补充冬天不足的维生素。
春捂。春季气候变化无常,“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季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易患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脑、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等。因此在早春减衣不要匆忙,被褥也不应该马上减薄,以符合“春捂”的养生之道。
春天容易发困。要注意居室空气的流通。加强锻炼。平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春天是流感、流脑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少去室内不通风的地方。春光明媚,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或踏青郊野,或登山远眺,或信步观赏,既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又可振奋精神、强健身体。
夏
夏分为:夏(大致为阳历五~六月)和长夏(大致为阳历七月~八月初)。第一阶段夏属火,“炎热”,少吃苦味食物,可以吃些辛味食物。第二阶段长夏属土,“湿热”,少吃甜味--会导致胃口呆滞,天热出汗多,可以适量吃些咸的。
夏季少吃冰凉食物。夏天阳气浮于外,体内对寒凉的抵抗力弱,突然喝下冰水往体内浇,五脏六腑可受不了。推荐绿豆汤。
暑日长夏,湿热交加。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除湿之物,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夏季应防肠道病。夏季的湿热环境使得细菌繁殖十分迅速。同时要注意不宜在冰箱中保存的食物
梳头有疏通气血、散风明目、荣发固发、促进睡眠等作用。养生书《摄生消息论》指出:“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自然祛风明目矣。”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由此可见,历代养生家均格外重视梳头的养生保健作用。
秋
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养护好体内的阴气。
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就是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葱、姜、蒜、韭、椒等,以防肺气太盛伤肝。“增酸”,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葡萄、山楂、柚子,柠檬,以增加肝脏的功能。
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比如银耳,甘蔗,犁,芝麻、燕窝、菠菜,藕等食物。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秋冻”,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若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冬
冬天少吃咸,多吃苦味食物。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天冷也要注意通风。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20多升。所以要开窗换气。
俗话说:“寒从脚下生”,由于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加上脚的皮下脂肪薄,保暖性差。冬天尤其要注意脚部的保暖。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