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最近,网友陈果(化名)在网上分享了一个故事。

八年前,出身农村的她决定资助一名初三女孩读书上学。在自己收入不尽乐观时,她仍然拿出近一半的收入帮助女孩,只希望女孩“有书读坚持下来”。去年,女孩顺利读完大学,没有进入职场,选择嫁给大她13岁的有钱人,并认为“我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貌美,婚姻是我第二次投胎的机会”“我只是在把握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已”。女孩的选择让她心里堵得慌,感到痛心和失望。

围绕此事,网友们也吵翻了天。有人对陈果表示理解,认为结果明显违背了她的捐助本意,让人难以接受;也有人认为,女孩有选择的自由,资助人不必干涉他人人生;也有不少网友在反思:难道女性想要实现阶层跃升,就只有结婚这一条路吗?

说来并不复杂,无非又是一个助人情结败给残酷现实的案例。一个女性资助另外一个女性,开始于同为农村女孩的艰难处境,但读书改变了女性命运。助人者以为自己种下一棵树苗,没想到结果长出一株藤蔓。受助人大学毕业不是成为职业女性,而是成为家庭主妇,仅仅因为“男方急着要孩子”,就想“尽快生几个”,这不是资助人想看到的女性自立的模样。你想做寄生的藤蔓没问题,但我本来想种的是一棵树啊。

这背后折射出女性对环境的认知,“自己人”之间价值观念的撕裂已是不争的现实。哪怕当下社会已经给出了这样的期待:女性地位的提升关键在于接受教育,由此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工作机会,嫁人不再是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出路。当女孩感觉到陈果的失望,说想把这些年的资助款还给她,陈果拒绝了,在帖子中她反问,“我想传递给她的仅仅只是钱吗?”

显然不是。在我看来,资助人陈果在女孩身上是寄托了一种价值观的:一个女孩靠自己的力量自强自立。事实上,从观念层面来说,做一名职业女性和当一名家庭主妇,并没有高下之分,都应该得到尊重。但现实的残酷在于,那个接受了陈果帮助的女孩,她是靠着别人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学历就此成了她亮眼的嫁妆。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个人的文化资本并不能抵抗不确定的未来,嫁个有钱人才是明智选择。在此意义上,陈果的沮丧,很大程度上是资助被利用之后,个人崇尚的价值理性受到了强烈冲击。

当然,避开这类冲突,对资助人和受助人进行事先约定,或许是一个好办法。但必须认识到,虽然价值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苛求价值观念的一致并非是捐助的本来意义。一个社会发展空间越大,个人的选择就越加多元,而价值观是不能强加于人的。承认价值观的差异和多样化,是诸多事情的起点。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本该如此。

你可能想看:
标签: 陈果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