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在西部战场上是一个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物,邓艾是司马懿
邓艾,字士载,原名邓范,字士则,本来是南阳新野邓氏大族因为曹操将荆州人口北迁,从新野迁徙到了汝南,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随母到颍川,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心生仰慕,故改名邓范,字士则,后因与同族同名而改名。
邓艾在汝南是屯田民,并因为自己的学识当上典农都尉,后来官吏考核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口吃不仅没有继续提拔反而当上看管粮草的小吏,这让我想到了韩信,在汉王手下开始也是看粮草的,在萧何的力保之下才当上大将军。
邓艾在种了二十年地之后也在洛阳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司马懿,司马懿赏识邓艾的才能。让邓艾进了太尉府,为什么是太尉府呢?邓艾每到一处山川险地都要分析何处安营,如何进攻防御这样的军事问题,他还种地的时候像这样讨论战争形势别人都不以为然,就这样邓艾将爱好变成职业,并且又干起了老本行——种地。
魏国正始年间吴国频繁侵扰魏国扬州边境,为了加强东南防御力量,司马懿派农业专家邓艾勘察东南形势准备屯田,邓艾提出开挖运河兴修水利,战时练兵,安时屯田,从河南到寿春北部地少水多,而南部地多水少,相对而言北部水系要丰富一些,因此开挖南北运河以资漕运和灌溉,南部屯田积粮,省得北方运粮与吴作战,损耗过半,兵力也可通过运河快速集结。
司马懿对这份调查报告非常满意,立即实行,可以说曹魏后期维持了最强的实力,里面有邓艾这样的实干家的功劳。
后来无论邓艾戍守雍州边陲,还是在汝南,兖州当地方官的时候都特别注意“垦辟荒野,军民并丰”,他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就是充足粮食和兵力,这种农民骨子里的实用主义,让后来的姜维吃尽苦头,也让他丧失了基本的政治敏感力。
与邓艾在甘肃抵御姜维进攻的有两个领导,雍州刺史陈泰和征西将军郭淮,陈泰做战略层面的安排,而郭淮做战术层面的执行,邓艾就干一件事——料敌机先,抢占有利地形。
其实邓艾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但是尽管后来邓艾当上了安西将军,他的提议也被陈泰否决,因此在邓艾参加灭蜀战役以前,都是被动地执行防御任务,抢占地形,防御之后反击,蜀魏在雍凉之地地拉锯战里,诸葛亮对曹真,后来是司马懿,这三个人是有地方军政大权的,魏国地两任大将军对线蜀国丞相,而姜维作为蜀国大将军对线的人其实是陈泰,邓艾和姜维虽然在战场上一时瑜亮,打得难解难分,但两人并不是一个层级的人物,邓艾还是受人辖制的。
邓艾在西部战场快速升迁没有依靠背景。驻守西部边疆的将领都是世家大族,陈泰是司空陈群之子,并且袭爵司空,郭淮是门阀士族,祖上历任刺史大司农,又战功彪炳,这些人深受曹丕曹叡父子信任。看灭蜀战役另外三个关键人物:西将军钟会,帮助司马氏高平陵之变,铲除淮南三叛,与司马两兄弟私交甚好;州刺史诸葛绪,琅琊望族,孙女是司马炎之妻;卫瓘三代历侍汉魏,二十岁就是尚书,年轻有为刚正不阿,是西晋开国重臣。
只有邓艾是草民出身,相当于现在出人头地了的“小镇做题家“——靠着军功一步一步往上爬,这在实行九品中正制和主张士族政治的司马氏看来就是一个有能力的工具人,没有士族子弟从小熏陶的政治头脑。
有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一,邓艾占领成都之后,钟会想的是让卫瓘押送邓艾回京,而邓艾若反抗便借邓艾之手杀卫瓘,自己再借口杀邓艾然后自立为王,而卫瓘知道钟会的用意,等到杀了叛乱的钟会又派人杀掉运送回京的囚车里的邓艾父子以灭口。
二,从司马昭褒奖邓艾的诏书来看,书曰:“白起伐楚,韩信打赵国,吴汉擒捉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若论功绩,他们都还比不上邓艾。“这四个人里面除了吴汉之外没有一个善终,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吴汉杀了公孙述的大量官员也让刘秀非常生气。可以说这份来自司马昭意思的诏书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暗含褒贬,警告邓艾不要轻举妄动。
但实干家邓艾一心为国,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名誉利益,甚至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他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不能因为自己的得失而坐失安抚蜀国人心,让吴国人心思降的机会,于是擅自任命蜀地官员,甚至立刘禅为王,给其封地,给钟会诬陷他谋反的口实。
而邓艾之所以会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实用主义精神和老实人气质,也是由于他长期没有机会独自掌握军政大全,没有和朝廷斡旋没有揣摩别人心思的机会,诸葛亮和司马懿,姜维和陈泰,他们掌权独当一面的同时还要和君主以及朝中官员搞好关系,树大招风,如履薄冰,谨防别人陷害。
而邓艾向来受人调遣,好不容易灭掉蜀国有一次机会独当一面,没有命令给到他,他就只会考虑国家而不会千里之外掌控这国家的那些人,一招下错,满盘皆输,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尚且说蜀国一灭就是他的死期,来养寇自重抑或来遮掩他能力或地位不如诸葛亮的事实,但老实人兼结巴农民邓艾没有看到这一点。
但反过来说,司马懿可以篡位代魏却终其一生也没有灭掉蜀国,而邓艾一鼓作气,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吞并蜀国,虽自身难保,含冤屈死,也做到了“言为世范,行为士则”的座右铭,也出人头地彪炳史册,这样“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