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上影厂作风没落,就连厂长自己的导演也开始了背叛之旅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青春万岁》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3年拍摄的电影。

按理说,本片原著展现的是北京的历史,最合适的拍摄单元应该由北影完成,但奇怪的是,上影对本片情有独钟。

早在1960年代,在王蒙的《青春万岁》出版之前,上影厂的编辑们就找到了王蒙,试图将改编成电影剧本。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王蒙不想插手电影改编,就把这份工作推荐给了剧本《上海姑娘》的张弦。

但后来反右运动波及张弦,王蒙也未能幸免,电影改编被搁置。

1978年,50年代找王蒙准备稿子的上影总编,时隔近二十年,还在惦记《青春万岁》的他,再次找王蒙商量改编电影的事。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王蒙故技重施,又想到了张弦。此时,张弦还在马鞍山的电影院放映电影,尚未重返文坛。

不过,张弦很快就带着《记忆》重回文坛。在这部中,张弦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了,并通过一个绝妙的构思,映照了那个时代的尘埃。

张弦一直对电影改编充满热情,很快在1979年将电影剧本改编为《青春万岁》。

然而,直到1983年,《青春万岁》才正式成为银幕形象。

虽然这部电影是关于北京的事件,但风格却是上海电影集团的风格。

有着上海电影特有的轻盈、青春、灵动。没有太多的北京味道,却有一种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片中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却有生动的人物选择。

《青春万岁》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段短片时间里,做出了由个人背景和人生经历所决定和支配的选择。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这种选择构成了影片的张力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在这个选择中展现的是每个生命内心的秘密,同时也通过这个选择折射出时代的普遍氛围。

上影厂的风格一度达到顶峰。正是这种柔性屏,体现了时代的大格、大格。因此,《青春万岁》是一部典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风格的电影。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上影厂始终不忘其对时代的真诚表达,但这种风格后来被归咎于谢晋的风格而被唾弃。在谢晋的模式遭到一波电影潮流的嘲笑和斥责之后,上影厂以写实场景反映时代的电影理念最终变得脆弱,开始走向衰落。

上影厂比长影厂存在的时间稍长一些,但最终也难逃自成一派的宿命,卷入了娱乐片潮流永恒的漩涡。但《青春万岁》也挡在了日后上影厂的下沉之路上,展现了原上影厂达到的那种顶峰水平。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就连这部片子的导演黄树钦,在转向了以后一些探索性的电影之后,也放弃了他成熟的电影叙事手法在《青春万岁》上。

上影厂作风没落,就连厂长自己的导演也开始了背叛之旅。

现在来看,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青春万岁》依然有着难以逾越的真实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丰富度。基于自身经历和生活的选择的流动性,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丰富内涵。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不过影片上映时,一些细节上的疏漏还是遭到了观众的诟病。

在《电影故事》1984年第3期,我们看到一位观众的来信指出《青春万岁》中失真的细节: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1952年12月31日在北京七女中举行的欢迎会上,“老人时间”举行了第二份礼物,问与会者:“这是什么?”“无缝管。”“它在哪里?”?“鞍钢的。”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众所周知,鞍钢直到1953年才开始生产无缝钢管,无缝钢管厂是鞍钢三大工程之一。1953年12月建成投产,编剧张弦同志曾在鞍山钢铁公司工作,不应该出现这个错误。“——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我们可以查资料。1953年10月27日,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成功制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青春万岁》的时间是1952年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收到鞍山钢铁工人的来信。一段无缝钢管的模型。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然而,这种误录的责任并不仅仅归咎于《青春万岁》的编剧张弦。在王蒙的原著中,也记载了1952年的最后一天,学生们收到了“全新、乌黑发亮”的无缝钢管。

影片中的这个细节和现实中的时间差大概有半年。这么微不足道的时差,王蒙可能记不太清,这也是情有可原。更重要的是,很少有对鞍钢建设过程如此熟悉的观众会纠结于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

不久之后,在1984年的《电影故事》第五版中,一些观众再次对《青春万岁》的不足发表了看法。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这封观众信指出了电影中练习册的不准确之处: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学生使用的练习册背面印有“保护视力,两要两不要”字样。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学生中流行“两做两不做”。至于写书印刷,那是以后的事了。——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观者之见,可谓入木三分。模糊的镜头里,印在练习册背面的字迹,还真是不容易分辨。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信中进一步指出: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剧中人收到一封信,上面印有长城图案的蓝色八分普通邮票。这枚邮票于1981年9月1日发行。——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然而,我们看了电影中的图片,发现根本不是信中提到的8分邮票,而是400元的邮票。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这是1952年同城寄出的一封信的邮票币值,相当于后来的4分钱。应该说,影片中的镜头基本准确无误。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这不是电影里的邮票

然而,在影片中很难找到与邮票颜色和面额相对应的邮票。据估计,这枚邮票是艺术家绘制的不存在的邮票。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最接近电影镜头的邮票

观众总是喜欢用我们今天通常给他们起的一个称呼来对待他们看到的影视作品——吹毛求疵,但找出电影中的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验观众的知识储备。因此,寻找影片中的漏洞和不准确之处,也成为了观众展示知识储备、获得幽默感的乐趣所在。

和《青春万岁》一样,如果有兴趣找找,背景墙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假的地方。

比如这家电影院的外景,墙上挂着《保尔柯察金》的电影广告。其实这部电影是1958年首次引进中国的,在《青春万岁》所反映的时间里,这部电影还没有出现。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还有李时珍、华佗的招贴画。我们查一下发布日期,最早的版本是1955年。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即使这些细节有扭曲和不准确之处,也改变不了《青春万岁》作为一部成功电影的品质。时过境迁,这部影片依然洋溢着从未褪色的青春情感。它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和热血的民国岁月,也记录了风靡六合的无敌上影厂的存在。.

《青春万岁》代表了上影厂的典型风格,同年上映时被诟病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