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成长为社区医疗机构“人气王”

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成长为社区医疗机构“人气王”

▲韩卫平为患者修补假牙。

“韩医生,我吃酱肉的时候不小心咬到了骨头,牙齿断了,您快看看。”

符阿姨口中的韩医生,是牙医韩卫平。

早上8点刚开诊,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口腔科已忙碌起来。15平方米的单人诊间,不时传出“嗞、嗞、嗞”的打磨声。听闻紧急情况,韩卫平赶紧放下手上的活。

“牙齿裂了一块,但问题不大,后续先根管治疗再做牙冠修复,可以保住这颗牙。”简单处理了下突发情况,韩卫平细心地为符阿姨预约了第二天下午的口腔门诊,请她再来这里做进一步诊治。

四张牙椅、四名牙医,年门诊量近1.5万人次。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口腔科,在许多辖区居民口中已成了一块“招牌”,不少外区甚至外地的患者也冲着这块“招牌”而来。

日前,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消息,鼓励社区医疗机构进一步强化服务内涵,开展适宜的口腔、中医适宜技术项目等,提高全科医生对社区居民的吸附能力。如何让家门口的社区医疗机构成为越来越多居民就诊的首选地?小小口腔科成长为社区医疗机构“人气王”的样本,极具启示意义。

时下,在踏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沪上一批社区医疗机构正在转型中寻求新突破。

快不起来的口腔科定下规矩

能一次为患者解决的问题,不留到第二次

走进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这里大体布局呈“一”字型,依次划分为治疗区、回收清洁区、保养包装区、灭菌存储区、技工间等几个区域。韩卫平、吴昊、张慧等几位医生手上工作不停,护士叶洁好不停穿梭其中,密切配合着牙医们的治疗。

刚完成“紧急处理”,定下心来的符阿姨,和记者讲起发掘这个“宝藏科室”的经过。今年59岁的她平日里爱吃零食、嗑瓜子,舌尖愉悦了,一口牙却陆陆续续开始出问题。她曾跑过多家牙防所和三甲医院的牙科,“看上一次牙,总要耗上大半天,路太远,太耗精力,吃不消。”

直到有一次听邻居介绍,家门口的医院就有“宝藏医生”,不妨一试。“十多年前在这里保住的牙,用到今天,都没再出过问题。”在社区医疗机构获得满意的疗效后,符阿姨不再为看牙而奔波了。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的牙齿也在不断磨损消耗。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达到牙齿健康标准的人不足1%,口腔疾病的整体发病率达90%以上。这其中,老年群体龋齿率为98.4%,在65-74岁老人中,86%存在牙缺失,全口无牙的比例为4.5%,平均牙量22颗,缺牙已修复比例为63.2%。

老年人牙齿问题多,要看好一颗患牙,少则跑两三次,长则耗时数月。由于民办口腔诊所报销比例较低,口腔专科医院预约周期较长,如果老年人能在家门口获得相对专业的牙科诊疗服务,无疑是最经济、最方便的选择。

20年前,程家桥街道地段医院正式翻牌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科室全部更名为全科门诊,唯独口腔科保留了下来。彼时院方的考虑是,必须保留住诊疗特色,这既是居民就医所求,也是中心长远发展的底气。

这些年,口碑积攒起来了,患者越来越多,口腔科也“成长”了:从最初只有一名牙医,扩充至“四名牙医+一名护士”的五人团队。附近居民的大部分口腔治疗需求,如补牙、拔牙、洗牙、根管治疗、活动假牙、烤瓷牙、正畸以及牙周病治疗等,均可在此得到满足。

“口腔专科医院专业划分得更细,有时候,为了看一口牙,患者要往返几个不同的科室,经常一头雾水。而我们在一个诊室中,就能帮助患者解决多个问题。”今年是韩卫平在中心口腔科工作的第24个年头。1999年,韩卫平从安徽省安庆市来到上海,第一个落脚点便选择了这里。

都说牙科是“金饭碗”,备受患者认可的韩卫平坦言,自己也接到过不少外面递来的邀约,甚至也动过打辞职报告的念头,但几经考虑,还是选择留下来。一来,他的家就在这里,上班方便;二来,实在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太熟悉太亲切了,他舍不得走。

十几年来,符阿姨先后介绍了自己的丈夫、女儿、女婿等家人到这里看牙;有的患者从孩子变成妈妈,又带着自己的小孩来看牙;一些居民早年已搬离了程家桥街道,可每当有口腔问题,依旧选择回到这里……居民把一家人的口腔健康都交付给一个小小的社区医疗机构,无疑正是冲着这里医生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

在韩卫平的门诊上,冲着他来的“铁粉”不少。76岁的施阿姨现居松江,这一天为了补牙,她起了个大早,5点不到就出门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纪大了,牙要省省用了。”

当然,老年患者中也有“马大哈”。韩卫平正忙着,一位阿婆突然探头进来,“韩医生,我的假牙做好了吗?”韩卫平抬头一看,语速瞬间提了起来,“你的电话怎么打不通啊?假牙半个月前就做好了,万一牙槽骨进一步萎缩,戴不进去就麻烦了。”原来,阿婆把电话号码留错了,这才闹出乌龙。

中心的口腔门诊上,近七成患者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更不乏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口腔科本来就快不起来,再叠加老年人的特点,更是急不得。”为此,中心的牙科团队定了规矩,能一次为患者解决的问题,不留到第二次。

也正因此,医生一天门诊下来,接诊近60位患者,往往要看到晚上六七点。即便如此,医生们仍愿意自我加码,在技术上不断精进。韩卫平告诉记者,待手术室准备到位,这里将来就可以开展种植牙技术了。如此一来,基本覆盖了全部口腔诊疗服务。

家门口也能免费看“特需门诊”

患者的看病需求满足了,全科医生的医技能力提升了

小小口腔科,名气不小。对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这个经过20多年积淀而长成的“王牌科室”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多的是启示:能不能复刻,推出更多满足老百姓需求的诊室?

在入选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后,中心开始布局发展新赛道:打造全专结合门诊。

走出口腔科,顺着楼梯往下走,只见一楼大厅的易拉宝一字排开,引人瞩目。记者走近一看,发现华东医院、瑞金医院、同仁医院、龙华医院等沪上三级医院不同科室的专家,每周都会到这里坐诊。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每个上级医院专家开设的专病门诊中,都会配备1-2名全科骨干医生共同坐诊。

70岁的老陈在爱人搀扶下,慢慢走进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门诊。接诊他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姚健凤和中心全科医生张鑫。

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成长为社区医疗机构“人气王”

▲姚健凤和张鑫共同出诊消化内科门诊。均本报记者 李晨琰 摄

“医生,我之前患过胃癌,手术和化疗之后总是一吃就饱,食欲不振。”消瘦的老陈说话声音很轻,语速缓慢。“化疗结束之后,体重还在持续下降,我们都很着急。”他的爱人在一旁补充,语气焦急。

听到这里,姚健凤拿出一张白纸,“爷叔,把你的一日三餐都列出来。”老陈愣了愣,很快反应过来,开始回忆自己的三餐饮食。“早上一碗稀饭配上酱菜和鸡蛋;中午基本上是面食和一些时令蔬菜,荤菜不怎么吃;到了晚上几乎就吃不进东西了。”

老陈书写的同时,姚健凤开始翻看他的病历,上面显示“肿瘤标志物正常”,这意味着老陈的癌症没有复发。“爷叔,你的病因主要考虑是化疗后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我给你开点促进消化的药物,最重要的是调整一下饮食结构,要保证在有限的摄入量内做好饮食搭配。”姚健凤娓娓道来,“就拿一顿饭来说,进食200克食物,米饭吃50克比较合适,再搭配一些简单的蔬菜和荤菜,尽量保证每餐进食的蛋白质品种丰富一些。”

在一旁的张鑫医生继续给老陈做“翻译”。“50克米饭,大概就是一个半拳头那么大。中午可以吃点猪肉、牛肉,晚上可以吃些鱼和虾,不用强迫自己吃,1-2块就够了。”

花了大约半个小时,老陈的情况总算梳理清楚。约好下次复诊时间,夫妻俩牵着手心满意足地走了。

在家门口就能看免费的“特需门诊”,对于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患者而言极具吸引力。当然,受益于全专结合门诊的不仅是患者,全科医生的成就感也在提升。

“目前,我们已经和包括华东医院、龙华医院、瑞金医院等在内的8家医院22名专家达成合作,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隔三差五就来坐诊带教。”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于爱华介绍,中心新推出的专科、专病门诊如心血管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康复科、关节病专病、睡眠专病、便秘专病等,这些都是聚焦老年人的常见病、慢性病而开设的,不仅直击老年人群的就诊“痛点”,而且对更多全科医生来说,是职业发展的新起点。

张鑫跟着姚健凤看门诊已有半年。“在以前,80%-90%患者的主要诉求就是配药。”张鑫坦率地说,在正式推出全专结合门诊之前,全科医生更倾向于基本的全科诊疗,如配药、检查、化验等。但现在,找她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了。

张鑫的老患者王阿姨因胃不舒服找到她。“王阿姨脸色看着不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虽然老人一再强调自己只是老毛病,但张鑫还是看出些许端倪,几番劝说请王阿姨做个全面的胃肠镜检查。检查结果初步怀疑,王阿姨罹患的是早期胃癌。

消化内科的门诊上也有不少老年患者因便秘问题而来。统计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近38%老年人饱受便秘困扰,随着年龄增高,便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更糟糕的是,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如排便不当,极有可能诱发脑血管意外、心率失常,甚至是心梗危及生命。

“治疗便秘的药物分七个大类,涉及几千种药物,其适应人群、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均不完全一致。我希望在全专带教下,全科医生能明白如何为患者解忧,不仅要明白该怎么做,更要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姚健凤说。

目前,中心也给每位全科医生下达了学习目标:发展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带动专科相关医技能力同步提升。在不断孵化中,中心期望能至少培养出1-2名在居民心中有口碑的全科医生。

“请进来,走出去”做强全专结合

打造更多“明星医生”,吸引更多居民“回流”

随着一批专科、专病门诊的推出,记者也观察到一个现象:有的老年患者会特意拿着本子记录下专家坐诊时间,以便算着时间来就诊。要是赶巧了,还有患者会直接拿着挂号单到收费窗口换号。而全专结合门诊最直接的成效也反映在就诊量上——慕名而来的新面孔还真不少。

在中医内科医生夏子禹的诊室中,锦旗几乎挂满了三面墙。以往,中医内科几乎是老年人的“专属”,就诊患者平均年龄超过80岁,而现在,年轻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作为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龙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卢璐、光华医院主任医师黄天生合作,进一步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名中医工作室。

市卫健委表示,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即将印发《关于提升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社区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希望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社区医疗服务横向同质化,社区常见病诊疗服务与上级医院纵向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让居民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为进一步改变全科医生“杂而不专,博而不精”的现象,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下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机制,邀请华东医院、同仁医院、瑞金医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天山中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共同建立区域专科医联体,开展全专结合以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模式。

助推社区医疗高质量发展,长宁区也在持续发力。就在不久前,长宁区卫健委与华东医院就“建立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机制,全面进行战略合作”举行第九轮框架协议签约。

“打造全专结合的门诊形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中心医生从全科向专科延伸的诊疗能力。”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顾雯烨直言,中心不断向上牵引资源,贴合居民多样就诊需求的同时,也是为了培植专科能力,强大专科建设,打造本中心的“明星医生”,从而吸引更多居民“回流”。

记者手记

“一颗牙断不了的交情”

社区医疗机构的吸引力从何而来?采访时,一位患者分享了一个故事:他曾有一颗患牙,跑了全市多家牙防所,医生均告知必须拔掉。到了牙医韩卫平这里,通过保根治疗,在连续跑了五次后,硬是将这颗牙保住了。现在他65岁,满口牙,一颗没少。

这位患者称自己与韩卫平是“一颗牙断不了的交情”,这既是玩笑话,也是真心话——只要能切实解决患者难题,就是好医生,无关医院牌子与医生职位、职称。社区医生与居民间的“黏性”,因地理位置而天然存在,当医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自然更容易收获患者的青睐。

随着主题教育的开展和大兴调查研究的深入,人们期待医联体建设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推进,上级医院牵手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所辐射的不仅是患者,更是全科医生。眼下,不少社区医疗机构正在全专结合上不断发力,培植更多全科医生的专科能力,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王牌专科”和“明星医生”。

作者:李晨琰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