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丽衢十二校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科技向善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
金丽衢十二校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龙游中学 江山中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何谓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就是指从增进人类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科技向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增进人类的福祉,尤其是新技术研发既能够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人们对科技创新活动所给予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科技本身不分“善恶”,所谓科技的“善恶”不仅取决于研发者和设计者,也是由使用者的“善恶”决定的,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在价值所体现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的价值导向,则为“善”,相反,对社会整体产生有害的价值导向,则为“恶”。可以说,科技向善是人类认识和处理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从文化层面看,无论科学家、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还是公众个人,在从事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等过程中,应具有向善向好、公平正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尽可能规避技术本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积极的科技影响、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实现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创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续性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是应对科技伦理风险、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价值要求。
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凸显。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认知模式,推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深度变革,与此同时也带来难以预测、难以预防的重大风险和非确定性的生产、生存乃至认知方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隐私泄露、信息茧房、决策让渡、数据滥用等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合成生物等前沿科技的面世,科技与人类伦理之间产生了碰撞与张力。一些投机分子冲破伦理底线,部分科技企业为谋取私利进行财务造假、窃取用户信息等。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突破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局限性,已经或正在颠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模糊了生命与非生命、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界限。基因测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谓现代技术革命挑战伦理底线,引发伦理失序,科研伦理水平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人类社会面临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生态安全等多方面风险与挑战。面对这些风险与挑战,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动,可能会对当前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毁灭性的伤害,以致于技术反噬人类,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主宰或者统治人类社会显然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并强调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摘编自陆小成《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路径研究》)
材料二:
科技也分善恶?这道问题,对于众多依赖高科技发展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或许是难以回答的,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却又是能够明确感知的。
“这几年来智能手机带给我很多的便利,也给我带来了过载的苦恼。最直接的就是腰椎的毛病、视力的下降,这和自己用手机过多直接相关。有时候睡觉看手机,有时一边和家人吃饭,还经常一边拿起手机。”1月20日,在腾讯研究院举办的“科技向善”研讨会上,张志东谈到了他自己对于“科技作恶”的感受。
在这场主题为“过载”的大会上,产品中的人性、科技的温度与善恶成为了主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习惯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给每个人的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而与此同时,时间碎片化、社交焦虑、信息爆炸也让整个社会进入了“过载”的状态。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问题变得更为尖锐,众多用户正在成为碎片化社交、虚假信息、假新闻、诈骗和手游沉迷等新问题的“牺牲品”。
为何科技的发展会带来这样一种“过载”的现象?吴晨指出,“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瓦解问题,减少了人们在社交时对当前交流对象的情感沟通,也为专注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张志东对此持同样的看法。从科技企业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当前做一个好产品已经不够而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是科技公司在接下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张志东分享了腾讯在这方面的一个案例。针对微信朋友圈谣言问题,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封禁的基础上,新增了直接在谣言文章中辟谣的功能,不只是“从源头遏止谣言”,还能让谣言原本的受众逐渐获得科学的判断能力,免疫谣言。
“科技向善是一个多方共建的研究、对话与行动平台。这一计划希望针对大众所面对的技术演进带来的重大问题,邀请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大众与媒体一起,对新技术带来的一切变化保持觉察,让社会各方真正意识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寻求最大范围内的共识与解决方案,并引导技术和产品放大人性之善,实现良性发展,用科技来缓解数字化社会的阵痛。这正是腾讯召开这次大会以及发布“科技向善”项目的最重要原因。”张志东表示。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指出:“一个好的产品、好的技术,一定会受到法律、人类伦理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合乎人类共同价值的向善伦理原则。当科技突破这一切的时候,即便在技术标准上有再好的表现,也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因为产品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
(摘编自李含《腾讯推出“科技向善”项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向善要求科技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尤其是新技术研发既能够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实现科技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B.科技本身不分“善恶”,所谓科技的“善恶”是由人的“善恶”决定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的价值导向,则为“善”,相反,则为“恶”。
C.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续性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有应对科技伦理风险、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作用。
D.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凸显,比如,基因测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谓现代技术革命挑战伦理底线,引发伦理失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化层面看,无论科学家、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还是公众个人,只有具备了向善向好、公平正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才能从事科技创新。
B.面临生命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动,一定会对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毁灭性的伤害。
C、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过载”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尖锐。“过载”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张志东在腾讯研讨会上分享的“科技作恶”的感受便是如此。
D.“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瓦解问题,减少了人们在社交时对当前交流对象的情感沟通,也为专注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些都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过载”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科技向善的具体实践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科技: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B.科技+环保:减少光污染的新型LED空气净化灯
C.数字音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元宇宙”中体验音乐会
D.数字视听体验:AI“换脸术”和“仿声术’
4.科技使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过载”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说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4分)
5.作为一家以“科技向善”为使命愿景的公司,腾讯成功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建立起了三星堆遗址考古数据数字档案,打造数字“云游”平台。科技助力考古,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这一创举充分体现了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
李海燕
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
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
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惭愧,还是悲伤。
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心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我没吃到晚饭,肚子饿得咕咕乱叫。
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又羞于说出口的样子,最后只笨拙地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
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
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
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
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奖状或者笔记本什么的),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我企图把那些碎片拼接起来,可母亲的话一次次挤进来,让我的拼接变得很艰难。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
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
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
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恍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右手拿着一把镰刀,摁在自己的脖颈上。她的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直到看到一条鲜红的血线,从母亲的脖颈上流下来,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01)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是现实生活的艰难让她变得歇斯底里。
B.在“我”关于父亲的一些回忆中,麦子是背景,是家庭矛盾的焦点,也是“我”与父亲精神联系的纽带。
C.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语文外下滑得厉害,母亲认为与“我”痴迷于读诗和写诗有很大关系。
D.父亲在“我”的生活中缺位,但他的影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却无处不在,这一切都因为父亲基因的作用太强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而“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给人亦真亦幻之感。
B.母亲告诫“我”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第三条路”与父亲的笔名“第叁条岸”之间存在一定的照应和矛盾关系。
C.后来“我”发现父亲离家时不是消失在“油菜花”里,而是消失在“阳光下的麦子”里,“麦子”与“油菜花”营造了诗意氛围。
D.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我”成长的疼痛与忧伤,青春的梦想与叛逆,娓娓道来,真切而包含深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8.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概念,“圆形人物”的性格较为复杂,而“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小说中的“母亲”符合“圆形人物”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唐宣宗)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颢。时颢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曰:“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上曰:“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柽函,以授敏中曰:“此皆郑郎谮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归,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敏中军于宁州,壬子,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馀帐于三交谷,敏中奏党项平。辛未,诏:“平夏党项,已就安贴。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掠,平夏不容,穷无所归。宜委李福存谕,于银、夏境内授以闲田。如能革心向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
(公元八五二年)三月,敕先赐右卫大将军郑光鄠县及云阳庄并免税役。中书门下奏,以为:“税役之法天下皆同陛下屡发德音欲使中外画一今独免郑光,似稍乖前意。事虽至细,系体则多。”敕曰:“朕以郑光元舅之尊贵,欲优异令免征税,初不细思。况亲戚之间,人所难议,卿等苟非爱我,岂进嘉言!庶事能尽如斯,天下何忧不理!有始有卒,当共守之,并依所奏。”
(公元八五五年)二月,以醴泉令李君奭为怀州刺史。初,上校猎渭上,有父老以十数,聚于佛祠。上问之,对曰:“醴泉百姓也。县令李君奭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奭,宰相莫之测。君奭入谢,上以此奖厉,众始知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税A役B之C法D天E下F皆G同H陛I下J屡K发L德M音N欲O使P中Q外R画S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处境窘迫、阻塞不通,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
B.乖,指违背、不顺,与成语“时乖命蹇”中的“乖”字意思相同。
C.卒,指完结、终了,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字意思不同。
D.谢,指道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敏中外任前担心郑颢在唐宣宗面前中伤自己,唐宣宗于是拿出郑颢中伤白敏中的书信,还表达了对他的信任,白敏中对此很感激。
B.在处理党项问题上,唐宣宗下令:南山党项部族如能听从教化,则加以优抚;如有冤屈,准许他们向中央政府申诉;如再侵扰边界,则进行诛讨。
C.唐宣宗下敕令一并免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鄠县以及云阳庄园的税役,中书省门下省上奏表示反对,唐宣宗认为这正是臣下热爱自己的表现。
D.唐宣宗在渭上游猎的时候了解到醴泉县令李君奭的为官表现,其后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书任命李君奭,宰相们对李君奭的升迁难以理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颢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2)县令李君奭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
14.《旧唐书·宣宗本纪》中评议“当时以大中(唐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唐宣宗之政为何获此评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浣纱庙
唐·鱼玄机
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
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
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
【注】①鱼玄机,晚唐著名女诗人。②苎萝:苎萝山,位于浙江诸暨的西施出生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到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越国战败后献浣纱女西施给吴王。
B.颔联写西施回眸一笑使吴国军队全部放下武器,突出了西施的美貌。
C.颈联写范蠡功成身退,伍子胥进谏身死,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
D.整首诗既流露出诗人对西施的同情,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16.鱼玄机的诗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请结合本诗分析这一特色。(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称为“虚拟论敌”。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 ,▲ ”这一质疑。
(2)《春江花月夜》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诗中写到月落的两句是:“▲ ,▲ 。”
(3)作为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花草意象,“芙蓉”具有多重意蕴,它是“佳人之花”“爱情之花”“君子之花”,古诗词中含有“芙蓉”的诗句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发端于农耕文明的乡愁原是一个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和寄寓着一种文化表达的文化哲学范畴。在今天,新“乡愁观”既意味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更喻示对当下处境的愁绪与反省。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从学术向度上发掘新“乡愁观”的深刻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记得住乡愁”是一种诗意化,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它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一种人文环境的营造、重构,更注重自然环境的修复、改善。“人的城镇化”是对“物的城镇化”的拨乱反正,它预示着人的真正回归,是中国人重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过程。社会意义层面的乡愁,不单是乡村之愁,而是整个社会之愁,都亟待在城镇化进程中予以解决。
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对于春笋,有人表示担忧:“不食嘴馋,食之胃寒。”所谓胃寒,是指那些原本胃肠功能比较差的人,在“贪吃”春笋后,出现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①
是因为其中含有一些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分。比如,含有大量草酸和粗纤维,还含有单宁(鞣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它们加在一起,对胃肠就是一个严峻考验了。
买过鲜笋的人会发现,竹笋虽然有鲜味,② 。如果直接切丝烹调,会感到苦涩难咽。这个涩味,很大程度上是草酸带来的。草酸可以与舌头表面黏膜的蛋白质发生作用,使蛋白质凝聚而引起涩感。草酸不仅伤害动物的消化道,也会降低各种消化酶的活性。然而,草酸可以帮助嫩嫩的笋尖抵抗病菌和昆虫的伤害,并让动物们不敢一下子啃食太多。这就给了竹笋更多的生长机会,长成高大的竹子。
同样,蔬菜涩味越重,③ 。比如菠菜、韭菜、马齿苋、番杏等,都是这样。人们日常吃的小白菜、油菜、芥蓝、西蓝花等蔬菜,草酸含量是很低的,因此吃不出明显的涩味。
20.下列句子中的“成分”和文中画横线的“成分”,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
B.目标和理想是成长的核心成分。
C.《红楼梦》不是作者的自传,但总有自传的成分。
D.建国初期,城市居民成分可以分成很多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根据材料第二段内容,简述草酸的影响,要求使用含有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青年要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责任。有人认为,青年人应当涵养“六气”,即:“文气、正气、才气、大气、锐气、朝气”。文气是指内在文化底蕴和外在儒雅气质。正气是指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才气是指专业才能和职业能力。大气是博大宽广的胸襟。锐气是不畏困难精锐士气。朝气是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这六气应该构成青年素质的核心内容。
你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气质? 请从“六气”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得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金丽衢十二校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A。A项曲解文义。“实现科技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表述有误,科技向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并非科技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2.C。A项逻辑关系错误。“只有……才”是条件关系,根据原文“在从事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等过程中,应具有向善向好、公平正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前后句不构成必要条件关系。B项或然变必然。“一定会对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句错误,原文是“可能会对当前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D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为何科技的发展会带来这样一种'过载’的现象?”可知 D 选项中“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瓦解问题,……前所未有的威胁”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过载’现象”,而是分析“过载”现象的原因。
3.D。“换脸术”和“仿声术”均是合成具有较高自然度和真实感的图像及音视频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人脸更换、语音合成等。近年来,网络上出现诸多科技作恶现象,不法者利用AI人工智能混淆视听,触犯法律,诸如此类的人工智能不应被看作是科技向善。
4.①需要科技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始终遵循科技向善理念,开发好的技术,生产好的产品,力求创新产品放大人性之善,要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向善伦理原则,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
②个人层面,减少碎片化阅读时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摒除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专注于自身文化知识的积累与修养。
③政府、学术界、媒体一起寻求最大范围内的共识与解决方案,对数字化创新产品进行研究,分析利弊。(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言之有理即可)
5.①这一科技创新体现设计者内在的价值取向是善的,即创意保护并活化文化遗产,能够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的价值导向。
②建立三星堆遗址考古数据数字档案,有助于满足公众的考古文化体验需求,体现了科技创新始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③科技助力中华文明探源,为更多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借鉴,推动数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I
6.D。“都因为父亲基因的作用太强大”,说法过于绝对。
7.B。“第叁条岸”和“第三条路”之间存在照应和近似的关系,且文中并未明确诗集的作者就是我的父亲。
8.①勤劳、坚强。失去了丈夫的“母亲”没有哭泣,而是“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
②爱子心切。“我”“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和面对“我”的离家出走以死相劝。
③功利世俗。母亲不理解丈夫和儿子沉迷诗歌,认为是不务正业,要求儿子“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④情绪化。她对父亲“嚎啕”“扑”“砸”,对我“吼”“撕碎”“拿着一把镰刀,摁在自己的脖颈上”“嘶喊”。(答出一点给2分,单答一方面不超过4分,共6分)
9.①“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
②“麦子”寄托着“我”对超越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
③“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
④“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
(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D H N
11.C。 A“人穷则反本”的“穷”是“处境窘迫”之意;B.“时乖命蹇”的“乖”是“不顺”之意:C.“保卒余年”的“卒”是“完结”之意;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是“道歉”之意。
12.B。 结合“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可知,“向中央政府申诉”错误。
13(1)当时郑颢已经与卢氏女订婚,(郑颢)特别怨恨白敏中,因此屡次在唐宣宗面前诋毁白敏中。(昏:有婚约。衔:怨恨、对……不满。由是:因此。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县令李君奭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在佛祠祈祷,希望都能符合我们的愿望。(异政:优异的政绩。冀:希望。谐:合、符合。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用人不疑,君臣关系和谐。②善于处理民族关系。③善于纳谏,听取忠言。④有“民本”思想,重视百姓利益。(每点1分,答对3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突出两位谋士的声名,并不含作者的褒贬态度。
(小编认为:D项“怀才不遇”说法,值得商榷,鱼玄机虽然对以西施为代表的女性受到不公待遇有伤感,但并不代表自己“怀才不遇”,至少诗中难以读出此意;纵观鱼玄机短暂一生,其作品也多是酬和之作,与温庭筠唱和之作)
16.①诗人在描写吴越史实时,融入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将西施作为写作对象,看到了女性的历史价值;
②世人往往强调谋士的作用,但在诗人看来西施的作用远远胜过出谋划策的男性,女性具有以柔克刚的力量。
③越国最终战胜吴国,范蠡被当成英雄,而西施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诗人为女性的不公待遇而感伤。
(每点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1)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2)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3)示例: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生所填诗句中带有“芙蓉”这一意象,且书写正确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
18.示例:乡愁原是一个文化哲学范畴,发端于农耕文明,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寄寓着一种文化表达。
(写成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2分;写成四个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
19.示例:“记得住乡愁”是一种诗意化表达,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它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修复、改善,更关注一种人文环境的营造、重构。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0.D。例句亦作“成份”,指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A、B、C项的意思和例句的含义相同。D项的“成分”指根据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主要生活来源的性质划定的阶级属性。
21.第一空:竹笋对胃肠不友好;第二空:但也有一种浓浓的涩味;第三空:则草酸含量越高。
(评分标准:共6分。第一空“竹笋”“对肠胃不友好”各1分,第二空“但”“有涩味”各1分,第三空“草酸”“含量越高”各1分)
22.虽然草酸使蛋白质凝聚而引起涩感,伤害动物的消化道,降低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但是草酸可以抵抗病菌、昆虫和动物对嫩笋的伤害。
(评分标准;4个影响全部写全且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满分;没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扣1分;影响少一点扣1分,扣完为止)
四、作文
23.【参考答案】略。(60分)
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参考译文
起初,唐宣宗命令白敏中为女儿万寿公主选择佳婿,白敏中选中并推荐郑颢。当时郑颢已经与卢氏女订婚,(郑颢)特别怨恨白敏中,因此屡次在唐宣宗面前诋毁白敏中。白敏中将赶赴边镇,对唐宣宗说:“郑颢不愿意娶公主,对我怨恨入于骨髓。我在政事堂掌政,他不能对我有什么办法:现在我要出朝,郑颢必定趁机恶语中伤,我恐怕死期不远了!”唐宣宗说:“朕早就知道了,你为什么这么晚才说到这个呢!”于是命左右近侍从宫禁中取出一个红柳木盒子,交给白敏中说:“这里面都是郑郎诋毁你的书信,朕如果相信,哪里能重用你到今天呢!”白敏中回到家中,将红柳木盒子放到佛像前,烧香下拜,供若神明。
白敏中驻军于宁州,壬子(十日),定远城使史元于三交谷击破党项族九千余帐,白敏中奏告朝廷称党项已平定。辛未(二十九日),唐宣宗颁下诏令:“平夏党项部族现在已经安定帖服了,听说南山党项部族有些出山的帐落,由于饥寒交迫,仍然在进行抢掠,而不被平夏党项部容纳,穷困得无路可走,没有归处;应该请李福向南山党项部存抚告谕,在银州。
夏州境内授给他们一些闲置的田地。如果他们能洗心革面,听从教化,而不再剽掠,就应该像对待婴儿一样抚慰他们;从前他们作恶多端,现在一切不加追究,如果有的帐落有冤屈,可让他们自己随时到所在军镇向主管官吏投牒申诉。如果再敢侵犯我边疆牧场,或者重新逃入山林之中,不受我大唐王朝的教令,就对他们进行诛讨,决不赦免。"
(公元八五二年)三月,唐宣宗下诏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鄠县以及云阳的庄园一并免除税役。为此中书门下两省上奏,认为:“收取税役的法规,天下都应相同。您屡次发布德音,希望使中外法令齐整划一,今天唯独先免除郑光的税役,似乎与前面的意思稍有背离。虽然这是一件很细微的事,但牵涉的问题却很多。”唐宣宗为此下诏宣称:“朕以为郑光是皇帝元舅的尊贵身份,企图给他优异的待遇,免征租税,起初没有细加思考。况且亲戚之间,正是人们难以议论的,你们如果不是热爱我,怎么能向我进献如此好的意见!其他一般性事务如果都能这样,天下何忧不能治理!有始有终,君臣应当共同遵守。按照你们所奏请的去办。”
(公元八五五年)二月,唐宣宗任命醴泉县令李君爽为怀州刺史。起初,唐宣宗于渭上游猎,看见十几位父老聚集在一个佛祠前,唐宣宗上前询问其缘故,父老们回答说:“我们是醴泉县百姓,县令李君奭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在佛祠祈祷,希望都能符合我们的原望。”后来怀州刺史空缺。唐宫宗亲手写诏书任命李君爽,宰相们对李君命的升迁不明所以。李君彝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才用父老的话来奖励李君爽,众人这才明白了李君奭升迁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