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忻州市生态修复成果居全省前列
山清水秀、鸟鸣鱼戏,初春时节,天蓝地净的忻州市生态画卷日益浓墨重彩,绿色成为了这里最亮的底色。当走进偏关县紫金山一代,这里有茫茫林海、山花浪漫。为了让绿色贯穿整个山间,这里花费数十年的时间种上了12万亩人的人工林,锻造出了具有独特气质的紫金山……
为改善本市环境质量,忻州市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2年,忻州围绕“四个聚焦”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四个方面”问题,全面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各项工作,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生态为底 持续改善环境
站在忻州市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一位当地市民朱女士一边畅快地呼吸着公园内的好空气,一边兴奋地用相机记录着美景,她说:“现在天天都是天蓝水碧,绿满家园,整个身心都轻松了不少呢。”2022年,忻州市锚定“蓝天常驻”“绿水长流”“黄土复净”目标,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去年前三季度,忻州市约束性指标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均值下降率稳中向好;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清理固体废物5200余万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天蓝、地绿、水净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22年,忻州市统筹推进“两山四河一流域”的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去年以来共完成营造林70.47万亩,连续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5577.45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75.6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1座、省级9座、市级12座,创建成果位居全省前列。
同时,忻州市统筹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科学开展抑尘增湿工作,指导重点行业企业常态化错峰生产,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圆满完成冬奥会、冬残奥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强化落实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补齐治污工程短板,严格管控各类污染物入河,持续巩固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依法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扎实做好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2022年,忻州市还建成了10万亩以上工程片区4处,5万亩至10万亩工程片区7处,1万亩以上5万亩以下工程片区31处。全市现有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沙漠公园1个。忻州市打造出了以静乐县庆鲁流域生态修复工程、静乐县黄金山(王端庄)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区、宁武县南辛窑造林基地工程、保德县高地堎综合治理工程、偏关县“两湾一山”生态经济林示范工程、河曲县田巨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沟域治理项目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了“‘带、片、点、圈’造林绿化同步建设,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区、太行山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汾河滹沱河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协同推进”的生态治理修复大格局,区域生态脆弱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满目青山 打造绿水青山
一直以来,偏关县都是黄河入晋的第一县,全县面积1685.4平方公里,黄河流经32公里。自古以来,沟壑纵横,风大沙多,十年九旱,这里用五十多年的时间,把“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为了打好造林绿化总体站,偏关县全民总动员,每年春、夏、秋三季,干部都会带动千家万户上山植树,先后在火头沟、楼沟乡迤西村石洞洼、陈家营乡南山、老营镇凤凰山等10多处进行义务植树,累计造林6万多亩。
近年来,偏关县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多点发力,锚定重大任务、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净化高质量发展底色,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减沙控沙、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工作。到2022年,偏关全县林地面积121.56万亩,全县绿化率达到了40%。
围绕“十四五”期间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这一目标,2022年,偏关县统筹6000万元资金,县财政配套2500万元,用于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景观廊带建设。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上,以“林长制”为统领,筑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防护“一道屏障”;在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打造“两条5万亩生态文旅绿化带”;培育12万亩沙棘、2.5万亩仁用杏干果经济林、45万亩柠条生物质能源“三个农民增收基地”;坚持林与景结合,树与财结合,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离不开造林绿化。忻州统筹推进“两山四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去年以来完成营造林70.47万亩;连续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5577.45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75.6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1座、省级9座、市级12座,创建成果位居全省前列。
百里汾河川 生态新画卷
三月回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黑颈鹤飞到了忻州市人民公园内,公园内设有湖心岛、芦苇桥、观鸟台、慢行步道等景点,汾河过境其20公里,水体清澈透明。啃下最硬的“骨头”,解决最难的问题,忻州市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工程建设、水灾害防御,稳步推进水环境持续改善。该市统筹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工程建设、水灾害防御,稳步推进水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4个项目全面开工。
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工作,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进展顺利,初步建立了水权交易制度、分配方案和交易平台。加快新一批生态治理项目申报进度,黄河中游忻州段、滹沱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2个项目列入省级项目库。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忻州市上下的共识共为,碳达峰忻州行动正有序实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大力开展重点行业节能改造,优化项目管理清单,做好分类处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项目上马腾出能耗空间,36家球团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有序实施,能耗“双控”行动稳步推进。
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建成4家节水型单位、1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保德县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入选2022年全省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此外,忻州还参与承办太原能源低碳论坛第二届中欧清洁能源转型国际论坛,加强与国内外优势能源企业的交流协作,成功签约15个清洁能源项目。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以“五个一体化”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全市绿色能源装机929.21万千瓦,规模和占比均为全省第一。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忻州儿女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不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生态周刊记者 范琛 王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