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神圣婚姻》研讨会在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淋漓尽致

最近,徐坤长篇小说《神圣婚姻》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徐坤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当她还是一名年轻学者时,其中短篇小说《白话》《先锋》《热狗》等就以鲜明的风格被关注。此后她完成了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野草根》《八月狂想曲》等。在《神圣婚姻》中,徐坤写作海归青年、来京的“外乡人”、城市高知、挂职干部等人群在新时代中的生活与命运。

徐坤《神圣婚姻》研讨会在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淋漓尽致

故事中讲述了几段婚姻关系,其一是留学归来的准备结婚的程田田和孙子洋,他们因为孙子洋考入北京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决定在北京买房;其二是孙子洋的父母于凤仙、孙耀第,为了给孙子洋买房,他们通过办理“假离婚”而获得买房资格,但未曾想生了变故,孙耀第离婚后与别人结了婚;其三是律师顾薇薇与萨志山,顾薇薇的强势让萨志山很苦闷,于是他去到基层挂职,开始了新的工作与生活。

人人都在小说中自主、痛快地活了一回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介绍,《神圣婚姻》由婚姻异变、体制转变,揭示人们的情感隐痛与社会的阵痛,故事中,借由学者萨志山的基层挂职,小说把笔触伸向社会巨变的前沿领域,写出新时代新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新动能。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谈道,他在《神圣婚姻》中读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小说中,有对于当代城市生活的集中描写,呈现一种生机无限的状态。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很鲜明,每个人的生命情感都有切肤之痛,然而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人人都在小说里自主、痛快地活上了一回,命运的坎坷、生活的矛盾冲突,最终都达到了反转与和谐。”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同样在阅读时感到酣畅:“小说在喧嚣背后蕴含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体察,小说的美学风格机智反讽、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性,其中很不起眼的次要角色老黄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整部小说其实由两条叙事脉络构成,时代、社会的宏大叙事以及日常叙事的线索。整体小说不仅强调婚姻是神圣的,我们的社会生活、新时代生活同样也应该是神圣的。”

徐坤《神圣婚姻》研讨会在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淋漓尽致

徐坤

关于《神圣婚姻》中的人物,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注意到,徐坤在小说中写出了坚守传统价值观的一群人,比如宇宙所所长孔令健,副所长毛榛,挂职牺牲的研究员萨志山,支教山区的程田田等。“还有于凤仙这样的角色,虽着墨不多,但是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突出特点写活了。小说不乏喜剧色彩,兼具东北地方戏的幽默感,在正与邪的较量中突出正气,对人物命运始终怀有强烈的悲悯。”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神圣婚姻》小说中,最成功的还是女性形象,樊梨花舌战“群雄”的场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治家如烹小鲜的气魄,写得淋漓尽致。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神圣婚姻》的好看还在于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独立、又不嚣张的独特人格。徐坤对于荒诞的书写来自于对这个时代的热爱,有反讽,但是很克制,有包容,有理解,静观其变。徐坤是骨子里有相信的作家,绝大多数作家是悲观的、不信的,但徐坤不是虚无主义者、怀疑主义者。”

徐坤《神圣婚姻》研讨会在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淋漓尽致

研讨会合影

悲凉底色与声音肖像

关于徐坤的写作,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徐坤是很有现实关怀的作家,她的众多作品,都是现实题材,《神圣婚姻》即使书写十分热烈,但其反讽戏仿之下的底色却具有深批判性。其一是对东北文化的批判,作家在离开东北之后对东北文化中的问题具有了深切体悟,并在小说中以婚姻为切口展开批判,写出几段东北婚姻的一地鸡毛;其二是对知识分子的批判,这是徐坤写作中一脉相承的主题。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谈道,《神圣婚姻》是徐坤暌违十年归来的声音的肖像,一打开,耳边就雀跃着徐坤的声音,豪侠、潇洒、快人快语,让人生怕这声音断线。她的小说中有脱口秀般和评书一样的喜感。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俊关于《神圣婚姻》的叙事特点谈道,作者以叙事速度去覆盖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间,并用了凝练而有技巧的多重叙事关系让内容庞杂却紧凑。此外,在塑造人物时,也有茅盾《子夜》中人物设计的影子,“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非常重要类型的化身。”

关于“神圣婚姻”的主题,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谈道,小说以萨志山为核心人物,书写了从解构神圣到重构神圣,婚姻的神圣性由虚到实的过程。萨志山的离婚是对中产阶级婚姻的绚丽外衣的解构,而基层工作则是找到神圣之实、并重新赋予神圣具体内涵的必经之路。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也对“神圣”与“婚姻”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展开了思索,他谈道,神圣并非婚姻的先验性的定义,婚姻的神圣性来自脱离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婚姻与爱情的结合,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又给婚姻、情感关系再次带来了变异,徐坤的小说就集中处理了现代商业社会中有关婚姻神圣性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强调了徐坤小说中携带的九十年代的文化记忆,以及由这种文化记忆生发的对城市的历史记忆、对世俗生活与人性的热爱、对人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相信、对后现代文本拼贴形式的熟练,以及对女性主义思潮的继承。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