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和谭维维都改编了《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谢邀。

特意去听了一下谭维维的改编,然后怀着无语的心情来写这篇问答。

刀郎的改编版本是继许镜清原版之后最好听的一个版本,谭维维这个不叫改编,可以叫恶搞。

刀郎和谭维维都改编了《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歌。

《敢问路在何方》是为电视剧《西游记》量身打造的一首歌,是西天取经整个故事的高度浓缩。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采访,许镜清老师是如何创作这首歌的,他一天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窗外雪花纷纷扬扬、行人匆匆赶路,脑子里突然冒出了旋律,于是立即下车用借的铅笔把“一番番春秋冬夏……”这句旋律记在了烟卷盒上;回去之后他伏在办公桌用大约两个小时起补全了整首歌。

这首歌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在唱取经之路,更像是在唱人生之路。所以这首歌曲特别打动人,伴随着经典的荧幕形象,成了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再说三个版本。

原版的《敢问路在何方》,像是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归来而唱。先是回忆一路上的艰辛与苦难,唱出取经之路的不容易,但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到达了灵山,取得了真经,成功回归大唐。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毅的精神,一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没有路,就走出一条路。这和那个时代的精神是非常相似的,八十年代我们都在做尝试,乐观向上,勇往直前。所以“路在脚下”四个字唱的豪迈,唱的壮阔,唱的荡气回肠。这是那个年代的精神,是那个年代理解的西游记的精神,是86版西游记的核心精神。

刀郎版的《敢问路在何方》,在歌曲开头加入了一段男声吟唱,似乎是古兰经,非常有西域风情,将这场异国旅途一下子展现了出来。刀郎的声音本来就很沧桑,给人一种风沙扑面的感觉。所以这个版本像是取经途中所唱。百转千回,有振奋,有失落,有时候觉得路途冗长而感到厌倦和无奈,有时候因为无尽的旅途而麻木和惆怅,而路就在他们脚下,只能一步接着一步,一步一步,步步朝西,永无休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感觉,在年年月月的重复之中,我们的心态是始终变化着的,我们都是西行路上的旅人,像极了苏轼所说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刀郎和谭维维都改编了《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而谭维维这个版本,我为什么说是恶搞呢,因为她唱的这个,除了词没怎么变,几乎和西游记,和取经,和人生经历没有任何关系。她的编曲是没有任何感情在内的,不是原版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不是刀郎的“我亦是行人”,你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似乎是在卖弄唱功。一首歌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可以引起人的共鸣,而引起共鸣的当然是一种感情一种感觉,没有感情怎么引起共鸣?这首歌的旋律也不让人觉得舒服,像是进了地涌夫人的无底洞,九曲十八弯,你不知道要绕到哪里去。

这和西游记若是还能扯上点关系,就只能说是妖魔鬼怪对取经人的嘲讽和调侃。她在鬼雾之中婆娑起舞,狐鸣枭舞,画皮献媚。酸甜苦辣和两肩霜花轻飘飘恍若不存在,路在何方?妖雾弥漫,根本没有路,那还唱什么路在脚下?

刀郎和谭维维都改编了《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敢问路在何方》的曲子是有想表达的东西在内的,言之无物又怎么可以大行其道呢?

许镜清老师用曲子写出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刀郎的改编有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谭维维的体验和感悟在哪里?又凭什么让许镜清老师接受?

---------丸---------

文:祁门小谢

你可能想看:
标签: 谭维维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