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唯一的孩子
枯木逢春春又至,梅花飘香香远方。学园不辞耕耘苦,青春奋进何彷徨?一生学海无涯,数学的顶峰等待着无数人去攀登。陈景润的一生都在为数学而沉迷,最终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摘得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让无数人为之折服。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数学难题,将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放在了数学事业上。
陈景润出生在1933年的福建省福州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却从小就展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过人天赋。小时候的陈景润是一个瘦小且内向的孩子,他不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热衷于室外的嬉戏打闹,反而在大部分的时间了都在演算代数方程,这个过程别人觉得乏味无比,他却感到乐此不疲。
1953年陈景润从那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由于他之前对数代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得到了华罗庚先生的赏识。在华罗庚先生的重视之下,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研究所里,陈景润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上面。这是一个在200多年内都没有人解开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的研究一开始并不被人所看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太多的数学家一生都在为解开这个难题而呕心沥血。但是这个难题终于遇到了它命定的克星,陈景润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自己对“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对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重大贡献,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轰动。陈景润也凭借着这一研究被封为数学界的泰斗人物,他的研究成果至今都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世界领先水平。
然后,长期日夜不休的研究严重地透支了陈景润的健康。1984年,这位天才的数学家不幸罹患帕金森综合征,开始长达十数年的与病魔抗争的过程。虽然病魔折磨着陈景润脆弱的身体,但是永远无法打败他坚硬的内心。他丝毫不顾及病魔的存在,在不足6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坚持运算研究,食不能寐,夜不成眠。然而人力终不能胜天,1996年3月陈景润由于突发性肺炎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享年62岁。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在人们的叹惋声中遗憾离世,永远的告别了他挚爱的数学事业。而他唯一的儿子的生活也让人感到好奇。
陈景润先生和妻子由昆感情甚笃,恩爱有加,两人在婚后育有一子陈由伟,这也是陈景润先生唯一的孩子。陈景润认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最基本的一条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许正是这位大数学家的过人之处。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一直坚持科学地教育孩子,孩子后来考入著名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也走在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他每次看书看得累了,就到客厅来陪儿子玩一会儿。屋里的玩具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完整的。陈由伟天生聪明,只要给他买来玩具,他就好奇地拆开看个明白,妈妈有点心疼,就拉下脸批评他,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替儿子求情说:“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啊。”
在教育方面,陈景润从不主张用强迫的手段来命令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他更认同的是和孩子交朋友,通过平等的交流给儿子引导和建议,从而培养孩子的个性。同时陈景润也坚信,只有有个性的孩子才能够成才。在陈由伟的成长过程中,陈景润就像一个朋友一样充当着儿子成长道路上的导师角色。
在上小学时,陈由伟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很新鲜,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分享给陈景润。每当这时候,陈景润都会非常认真地倾听陈由伟说着自己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甚至会站在儿子的立场上为他当参谋,他是儿子最信任的人,是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陈景润有意的引导和培养下,陈由伟变得更加的活泼开朗,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因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陈由伟是同学们心中的“小诸葛”。
小时候的陈由伟并没有对数学产生兴趣,他自幼便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虽然陈景润先生曾考虑培养儿子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子承父业。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专制独裁的父亲,在教育方面他充分重视儿子的兴趣和想法。虽然对于儿子没有选择数学事业一途,陈景润感到有一点点的失望,但是他仍然开明地鼓励陈由伟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之下,陈由伟报名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小号班,开始学习小号。
然而命运兜兜转准,也许陈景润热爱数学的基因也遗传到了儿子身上。陈由伟200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攻读国际商贸,但是在研读一年之后,他毫无预兆地转到了应用数学系,开始子承父业。虽然一开始陈由伟对数学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陈由伟也被数学世界的风采所深深地迷住了,他终于懂得了父亲陈景润为何一生都对数学如此的痴迷。在大学毕业之后,他成为了一名数学系的研究生,继续自己的数学研究之路。同他的父亲一样,开始全心全意地在数学世界中徜徉。
风云冷画屏,天涯羁旅。一生半痴半醉,沉迷于数学海洋。陈景润先生是数学史上一颗不朽的璀璨明珠,他的名字永远是数学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人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数学的高峰。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开明之处,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追求,也值得所有的父母去学习。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