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年为什么会放钱学森回国?
答: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钱学森归国”一事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意义。以钱学森晚年自己的感慨说,“归国”这件事,是他一生中“三个最激动的时刻”之一。
这位1935年即赴美留学的科技俊才,师从美国“火箭之王”冯.卡门,而后迅速在美国科技界崭露头角。他在36岁时就成为美国终身教授,二战期间参加了“喷气式飞机”“下士式火箭、导弹”等重大军工项目的研发,公认“美国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而在1955年回国后,他不但主持完成了新中国《1956—1967科技技术远景规划纲要》,更主持领导了新中国火箭、导弹的研发工作,手把手带着中国科技向上攀登。
如果说“两弹一星”让新中国挺直了腰杆子,那么钱学森,就是这项伟大科技事业里的顶梁柱人物。
也正因如此,当年钱学森的“归国”决定,曾经遭到美国方面的重重阻挠。美国军方甚至叫嚣说,他们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也不能让钱学森离开美国,因为“他(钱学森)知道的太多了,都抵得过三五个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经过多年抗争后,美国居然会突然松口,允许钱学森归国呢?难道是突然发善心了?当然不是!
其实,自新中国建国后,“阻挠中国留学生”归国,就是美国一项重要政策。不止是钱学森无法离开,当时就连中国留美学生创建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也遭到野蛮解散,1951年9月,美国移民局更给申请归国的工科、理科、医疗等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发布命令,禁止他们离境,凡是有“离境行为”的中国留学生,都有可能遭到五年以下徒刑和5000美元的罚款。至于日常被美国警察监听甚至搜查?那更是常有的事。
放在钱学森身上,当他1949年作出归国决定后,他遭到的何止是美国军方的死亡威胁?1950年8月,打点好行装的钱学森准备启程归国时,美国移民局突然杀上门来,不但对钱学森家进行粗暴搜查,还诬陷钱学森窃取美国机密文件。因为这莫须有的罪名,钱学森一度被关押在特里米那岛拘留所,十几天后得到保释的钱学森,被要求“一步也不许出洛杉矶”,时常遭到美国当局的传讯调查,历经五年被软禁的生活。
当时有这样遭遇的,也不止是钱学森一人。单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面对中国代表团的质问,美国国务院也不得不承认,至少有120名中国留学生“掌握着美国不愿意被用来反对自己的技术资料”,因此他们“未获准离开美国”。这些人,都是各个科技领域的顶级人才。
如此卡脖子的操作,也让“钱学森归国”这事儿,变得遥遥无期。但新中国,却并没有放弃。
1954年,中苏美英法五国及有关国家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参会的美国却有一个重要诉求:自新中国建国后,一些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美国人正在中国服刑,另外还有一些朝鲜战争被俘的美方军事人员滞留中国。他们的“回家问题”,正让美国政府面临巨大舆论压力。于是美国代表团以英国外交官杜威廉为中间人,表示愿意就此启动谈判。周恩来总理果断抓住机会,指示“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学生和科学家被扣问题”。
于是,中美双方在日内瓦,开始了这样一场特殊的交锋。起初美国还是强盗逻辑,只想中方单方面放人,却对“留美学生归国问题”大踢皮球。但经过中方据理力争,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也给部分被扣中国留学生发放了离境许可。但对“钱学森归国”一事,美国当局仍然不松口,美国国防部宣称“迄今只发现一个人不能离境,那就是钱学森”。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就此事举行了十七次领事级会谈,却再无新进展。
但日内瓦会议的这场谈判,也在当时美国国内引发热议。许多中国留学生直接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表达了回国的愿望。这些感人的信件经美国媒体后,也引发了各种共鸣。许多美国被俘人员的家属更感同身受,他们纷纷站出来抨击美国对华的僵化政策,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更哀叹说:“美国扣留中国人造成了我们要求中国释放美国人这一交涉中的严重困难”。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参加亚非会议时发表声明,指出“中国人民不愿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这个声明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为平息国内舆论压力,是年5月14日,美国政府正式发布声明,表示“已经消除了对每一位愿意离美学生的限制”。8月1日,在美方的建议下,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启动。
乍一看去,美国既然“消除限制”,那么钱学森的归国,是不是已经水到渠成?这事儿,当时美国依然在耍花招,被阻挠归国的钱学森一家,依然遭到软禁,美国对外却宣称,钱学森等人属于“已经不愿意离开美国的人士”。
甚至1955年8月2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谈判桌上,美方代表约翰逊也得意洋洋对中方代表声称:“绝对保证中国留学生并没有被阻碍不得离开美国,如果您知道有任何事例和我所说的不符合,请您告诉我,我将很感激,并将立即进行调查”。在美方看来,当时中美并未建交,信息通讯极为阻塞,所以这一“流氓”招数,中方应该很无解。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仅仅两天时间,打脸就来的这么快。
虽然已经遭遇了美方长达五年的无理软禁,但钱学森一家归国的决心,却是一天都没有变过。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女士避开美国联邦调查局监视,向欧洲的亲人寄去了一封求救信。经过层层辗转,这封信终于送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信中的那一句句肺腑之言,读来令多少人泪目:“被美政府扣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于是,在8月4日的中美会谈里,中方代表王炳南大使毅然亮出了这封信件,前几天还得意洋洋的约翰逊,当场被啪啪打脸。
而且,就在中美大使级谈判启动前,1955年7月31日,中国最高军事法庭按照法律程序,提前释放了11名美国间谍。如此决定,叫美国媒体惊呼“中国又抢去了主动”。因为这样一来,压力早早转到了美方这边。如果美国依然顽固扣押钱学森,那极有可能导致谈判再无进展。如果“钱学森归国”问题,成了美方其他被俘人员获释的“障碍”?所以,既然“钱学森自愿留美”的谣言不攻自破,那钱学森的归国,也就水到渠成。
于是,在“被打脸”的第二天,即8月5日,美国就改变态度,通知钱学森一家可以离美。一个多月后,中方也通知美方,剩余的12名在华的美国人员已结束复查可以离境。与此同时,钱学森一家人乘坐美国邮船“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归国的路途,和他们一道登船的,还有22位中国科学家。1955年10月1日,他们在船上兴高采烈欢庆国庆节。相信,这是他们人生之中,最难忘的国庆节。
1955年10月8日,“克利夫兰总统号”抵达香港,钱学森等科学家们下船后入境回到国内。他们的科技人生,乃至新中国的科技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以后的十年里,海外学子们开始了一场热烈的归国潮,从钱学森归国至1965年,先后有130多名中国科学家冲破阻挠回国,他们的意义有多重大?只要我们粗看下新中国早期的建设成就,就一定可以深深体会。
而在今天,回看这段历史,更让我们动容的,还有钱学森那一张“求救”的信件: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凡是亲历过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痛苦的中国人,都能理解这简单一句话,所蕴藏的热血情怀。那时多少已在海外享受着鲜花、掌声、成功荣耀的中国人,就是满怀这样的情怀,冲破重重阻碍踏上艰难归国路,然后以后半生的抛头颅洒热血,亲手建设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面对这样一句简单的心语,今天的我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心怀感恩。
参考资料:《钱学森回国》《中美会谈与钱学森归国》《钱学森归国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