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帝将清朝推向顶峰,其执政有何异同?从谥号便能窥见一斑
#历史开讲#
“康乾盛世”是大清王朝走向顶峰的标志,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这个“盛世”虽名为“康乾盛世”,但实则是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前赴后继共同创造。那么,这三代帝王为什么能够创造盛世,并且在执政风格上,祖孙三代帝王又有何异同呢?
大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创业之路其实是异常艰辛。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了康熙皇帝执政已经是历经四代帝王。虽然已是第四代皇帝,但是真正入驻中原,完成中原基本统一,却是在第三代顺治皇帝执政后期才实现。也就是说,康熙皇帝虽从父、祖手中接班,乃是理论上的“守成之君”,但其实康熙皇帝面接手的却是一个百废待兴,甚至是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清朝初期_图
客观环境与实际条件如此糟糕乾隆,倘若康熙皇帝稍有懈怠,很可能会将祖宗基业毁于一旦。大清王朝很幸运,康熙皇帝是一位十分勤政的皇帝。而更为幸运的是,在康熙皇帝之后的历代帝王,大部分都以勤政为己任。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持续的“勤政”,令清王朝继康熙皇帝之后,各项KPI被持续拉升。这也是康雍乾三代帝王执政上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勤政。
而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改革或者是纠偏。由于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的统治模式,因此对于守成之君来说,改变祖制亦或改变前任帝王的制度,是需要极大的魄力与拓取精神。而康雍乾三代帝王,都能够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祖上以及前任的重大错误政策,使得王朝发展轨迹没有发生重大偏差。这一点相对于勤政而言更为重要。事实证明,乾隆后期以及后续帝王,之所以无法挽回清王朝的衰败局面,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拓取精神,墨守成规无异于作茧自缚。
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卷》(局部) _图
简述共同之处后,我们重点聊聊三代帝王执政风格上的不同。
如前文提及,三代帝王都注重对前任帝王政策上的纠偏,甚至是重大改革。既然如此,执政风格上的差异也就是必然之势。其实,三代帝王执政风格的差异,从他们各自的谥号就能窥见一斑。
虽说,帝王谥号发展到了清王朝,就剩下妥妥的“美谥”了。尽管都是“美谥”,但意思却不尽相同。清朝皇帝谥号都是多达二十多字,前面那么字都是赤裸裸地捧臭脚,唯一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帝王执政水平或者风格的就是最后一字。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谥号最后一字分别为“仁”、“宪”、“纯”。
谥号“仁”,蓄义丰功,慈民爱物以及度功而行,宽信敏惠,总之就是以民为本,克己为国,同时也是仁慈宽容。诚然,康熙皇帝作为决定清王朝命运的帝王,为清王朝能够最终立足于中原,其功绩可谓是赫赫扬扬。康熙皇帝之所以会做到,对外平定各路反叛,消除忧患;对内,是制定朝政,加强内功修炼,稳固政权,应该说“仁”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_图
前文提及,康熙皇帝执政时代,尤其是初期,国家是百废待兴,因此与民生息乃是当务之急,这就必须要施行宽仁之政。而且,作为外族王朝,如何驭人更是一道难题。一方面既要笼络汉人人才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积极提升汉人政治地位之同时,还要积极安抚某些满人的不满情绪(即便大权在握者仍是旗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以严刑峻法处理问题,因为即便皇帝以公正名义处置一方,都容易引起这一方之不满而极力攻扞另一方,从而激化矛盾,不好收场。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的“仁”政,是有其客观的历史环境之需求。而且,精力旺盛时期的康熙皇帝更是将这种“仁”的程度拿捏的恰到好处,清王朝也得以长足发展。正所谓过犹不及,矫枉过正,晚年的康熙皇帝由于愈加爱惜羽毛而让“仁”泛滥,任由腐败以及怠政等恶风成习,大清王朝也在康熙晚年呈迅速腐化之态势。
允礼所作雍正皇帝像 _图
就在大清王朝眼看由盛转衰之时,那位身后谥号为“宪”的雍正皇帝开始执政大清。不论雍正皇帝的皇位由来正统与否,都必须承认他是历史上,少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博闻多能,赏善罚恶且行政四方,文武可法,乃谥号“宪”也。从这个谥号就可以判断,雍正皇帝执政风格与其父康熙“仁”政大相径庭。事实也的确如此,雍正皇帝上位伊始就以严刑峻法代替了其父的宽仁之政。
为了扭转王朝日渐衰败的困境,雍正皇帝一方面积极追究前朝遗留问题,意在阻止朝野上下乌烟瘴气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更是积极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以求通过对制度与政策上的改变来增加王朝发展的活力。可以说,雍正皇帝是在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框架下,尽全力将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其改革成果不但一定程度上整饬了朝野不正之风,而且更是大力发展了清王朝的经济水平,王朝的统治趋于稳定。
雍正朱笔御批 _图
与康熙朝的过分注重“仁”一样,雍正皇帝为了对官员强力而高效地牵制乾隆,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互相攻扞,甚至是诋毁的风气。一时间,官员们相互之间毫无信任,多数人都以一种提防他人的心态在为朝廷工作。除了个别备受皇帝信任之人,还敢于放开手脚而为之,大多数人反而畏首畏尾,生怕被他人抓住了小辫子。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突然撒手人寰,25岁的年轻皇帝——乾隆皇帝——登基大宝。乾隆皇帝是一位幸运的皇帝,他的先人们给他留下了一座稳固的江山,但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也是极具挑战的一面,那就是如何超越父祖,将大清王朝再向前推进一步。
乾隆皇帝谥号为“纯”,这个谥号很值得玩味。“纯”这个谥号主要体现在品德与行为上的至纯高尚,并未在功绩与作为上有太多体现。而且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也同样是意味深长。原本高宗是一个赞誉有加的庙号,但是历史上的“高宗”们,大多是虎头蛇尾,无论是“唐高宗”李治,还是“宋高宗”赵构,似乎都是如此。
乾隆皇帝便装 _图
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在执政风格上游走于其祖父康熙皇帝和其父雍正皇帝之间。他一方面追求朝堂之上的君臣和谐,梦想“无为之治”。但是明清之际的大臣,早已经没有了古代士大夫那般的担当,很快这些国家“栋梁”就成了国家蛀虫。
因此,乾隆皇帝迅速“大变脸”,杀伐予夺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他对自我执政方法的及时调整,在其执政的前、中期,王朝整体政治清明,经济水平持续上升,直到达到“康乾盛世”的顶点。此外,乾隆皇帝力求实现完成对父祖的超越并不停留在文治方面,武功方面也是力求有所突破,而且并不缺乏可圈可点之处。
1790年徽班进京演出空中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 _图
总体来说,乾隆皇帝在其执政的前三分之二时间,还是比较勤政而且能够做到自查并且及时修正自我的执政错误。但是,步入老年之后,乾隆皇帝开始自得溢满而彻底放纵,王朝统治水平也迅速滑落,到其去世之时,王朝整体水平甚至不及康熙晚年。可见,“清高宗”也难逃虎头蛇尾的厄运。
而乾隆之后的大清帝王们,大都缺乏先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而空守祖制墨守成规。尽管他们也同样的勤政,同样能够做到兢兢业业。但可悲的是,世界已经风云变化,风起云涌,而墨守成规的勤奋,只会让大清王朝迅速落后于世界。至于后面的屈辱,只能说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