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面,yjbys小编特意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欢迎阅读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一:我的端午情怀

今年的端午节又到了,在广州超市里礼品盒的粽子和菜市场、街边摊的粽子,有的黄灿灿、有的绿莹莹,肇庆大粽有两斤重,潮汕双拼小粽也就刚够一两。看着又光又亮的竹叶粽子,吃着那甜的、咸的,粘揪揪的粽子,勾起我对北方粽子的渴望和无限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醇厚粽香和浓浓爱意掺合的味道早已渗入我的内心深处。

我的家在北方,小时候我家吃的是供应粮,粮站也只有端午节才按人头供应糯米,一年也只能吃上一次粽子,所以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北方的粽子和南方的粽子有些区别。那时,我们包粽子的叶子不是竹叶而是苇叶,每年快要过端午节了,我都和同学们一起骑自行车到离家20多里的郊外,有苇塘的地方去弄苇叶,不管宽的窄的都拿回来。每次去都不能让家长知道,要找水浅的苇塘,因为去苇塘是比较危险的事,那时小,也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每次拿回来、洗一洗,嗮一嗮,叠好后便保存起来,到端午节前几天便拿出来用。那时候吃的粽子,都是自己家里做的,北方的粽子是素的,因为糯米少,有时还要掺上一点大米,可以多包几个。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有时要放煮了快熟的红豆,有时每个粽子要放一颗红枣,那时候有一种伊拉克蜜枣非常甜,有时也代替红枣放在粽子里。端午节的头一天,就要泡糯米了,还要把叶子拿出来放到蒸锅里蒸,把叶子上的虫卵杀死。那叶片摸在手上,嫩滑嫩滑的,像摸在缎子上,舒服极了。我家是母亲包粽子,她包的不大不小,煮熟后特别好吃。一切准备好,母亲就开始包了。母亲往往先选粽叶,苇叶都比较窄,包一个粽子要3-4片叶子母亲先把叶片卷成一个漏斗状用左手拿好,右手在盛水的米盆里把泡好了的一把米倒进“漏斗”里,一半时在中间放上两个红枣,然后再在红枣上面放些糯米(离“漏斗”口还剩一小点距离),再把上面的叶片翻过来,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粽叶捏一个小棱(为了多留些空间),把叶片头扎好最后还要捆粽子,捆的“绳子”也是我们在野外采摘的马莲草。记忆中,捆包粽子母亲两手齐上不够用,最后还要用牙齿帮忙。因为大部分都是头一天晚上包,我们这些小孩,捣一会乱也就都去睡觉了。有时候邻居家包完了也过来帮一下。母亲和邻居们包出的粽子,个个都是非常标准,秀气可人,尤其是牢固。包好后父亲把母亲和邻居们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排在大铁锅里,水要没住粽子,然后就开始烧火,等到粽子的淡淡的清香随着白腾腾的蒸汽弥漫开来,糯米和枣香味飘出来时,粽子就熟了,这时基本天就快亮了。父亲把煮熟的粽子捞出来放到黑色大的泥盆里,放上刚从井里打上来得凉水,这样糯米就更粘了。这一幕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兄妹四人早早地就爬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到大黑盆里拿粽子。记得那时我家为了端午节几个月都看不到鸡蛋。到了这一天,我们兄妹都能分到5个鸡蛋。谁也舍不得吃。母亲给我们分好鸡蛋,口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们能不急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藏好鸡蛋,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用一支筷子对着那雪白晶莹的粽肉扎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白糖的盘子里轻轻一滚,然后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泌入心间。那时,我们感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幸福了。我们吃过糯糯得粽子,母亲就让我们早早的出去,说用端午节太阳没出来的露水洗眼睛,会不得眼病,眼睛发亮。这时的父亲和邻居们一样忙着插在郊外割来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驱虫避邪,保家安康。端午节的早上,母亲总忘不了给我们手腕系五彩丝线,在衣襟上挂小香荷包。说是“香包挂胸襟,长大福随身”。“手脖系五彩,鬼也拉不去”。这是北方很多地方的风俗。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如今虽远在他乡,但家乡的端午,始终历历在目。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母亲包粽子的身影,又见到亲邻们过节时的喜庆和甜蜜!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二:端午,萦绕心尖的香

每逢端午节临近,便想去旧城的老街巷转转,因为那里还能遇到为数不多的旧院老屋的门楣上插着束束艾草,还能看到拉着排子车的街边小贩叫卖粽子的身影,还能闻到那股糯米与蜜枣的甜腻随着粽叶的清香沁入心脾,复又浸润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涌入脑海,牵绊着几许乡思和儿时记忆游离在这个古老而新生的草原都市,沉淀进满是霓虹的青城夏夜里,让人在庄严灵秀中把家乡——呼和浩特放眼仰望。

端午正值仲夏,小时候最盼着跟随父亲迎着晨曦去到草木茂盛的大青山南坡拔艾草。此刻的鸟儿尽藏在树林深处,似乎完全不理会我们的打扰,只闻得由近忽远的鸣声唧短啾长。路旁的夏麦田已然片片黄熟而乐弯了腰,不时地瞅见早起的农民伯伯挥镰收割着又一季金灿灿的希望。紧跟父亲脚步行走在阡陌上,裤脚和鞋袜不一会儿就被晨露打湿得沁沁凉凉。那时候的我总是记不住艾草的模样,只是不断地接过父亲手中一把把散发着丝丝苦味的艾草装进袋子,直到晌午已是鼓鼓囊囊一袋草香。回到家,父亲总是要挑拣些新鲜的艾草给旧院邻居送去,于是家家户户已然泛黄的门楣上便有了一束寄托平安健康的素雅幽香氤氲在小院每一个人的.脸庞。

这时候,邻居王奶奶也总会送给我们小孩子一根细细花花的五彩绳栓在手腕上,据说小孩子要从端午一直扎着到五月十三,找一墩马莲花放到上面,就能驱虫赶蚊、惊吓草蛇、消灾避难、逢凶化吉。剩余的艾草,父亲会把它们像编麻花辫似的拧成一股股灰绿的草绳,说夏天夜里蚊子多,点燃艾草绳后,蚊子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就会飞走,不知是不是真的管用,当年旧院里的几个半大小子拿着燃烧的艾草绳玩打仗、捉迷藏,结果一晚上胡闹下来,被蚊子叮咬的红包一个没少。倒是那略带药味的艾叶留香始终在心扉久久飘荡。

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旧院里、夜灯下、各家各户门前,母亲和邻居大娘、阿姨们包粽子的欢乐场景让我至今难忘。记得那还是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母亲趁着黄昏时分,早早地端出来一盆家里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就等着过端午包粽子才派用场的已经泡好的黄米和糯米,捞出事先煮好的粽叶和捆绑用的马莲放在方桌上,坐着小板凳儿一边和邻居唠着家常一边开始包粽子,我也时不时地打打下手。母亲熟练地将两到三片叠放的粽叶压住边缘捻开,双手同时夹住粽叶的前端往里对折成圆锥漏斗状,然后用左手握住,腾出右手来分别抓一小把糯米和黄米放进去,用手指压实,接着在重复放米、压实过程中,还塞几颗红枣进去,最后将粽叶折回包住,扯出一根马莲,魔术般的从中间交叉一绕、一系,一个又似圆锥又像三角的有棱有角的绿莹莹粽子就包好了。

起初我也好奇地学着包,可手中的粽叶和米粒就是不听话,不是漏了米,就是散了架,怎么包都不成个样子,没了耐心的我便跑开和小伙伴嬉戏打闹去了。而白花花的糯米、金灿灿的黄米和红彤彤的大枣在母亲和邻居大娘、阿姨们灵巧双手不停地翻折捆扎下,很快就连同一家人的温情、街坊四邻的欢快喜气,紧紧包裹进粽叶里,再经一番蒸煮,那份历经千年散不去的浓郁芬芳便飘满了整个院落、装满了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渴望萦绕在心尖了。回想当年母亲包的粽子,是如今流水线上的肉粽、蛋黄粽、水果粽永远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那不仅仅是儿时的美食,还蕴含着向往富足、放飞希望的心愿成就了童年的五彩梦想。

长大了,不知怎么更喜欢端午在细雨靡靡的夜里度过,捧一掌心青城璀璨霓虹与五彩丝线手链交相辉映的雨珠连连,擎一束书写着今人祝愿与濡染着楚人坚贞,值得一生去高悬瞻仰的艾叶,如同再读《离骚》赋予生命熔铸的个性,带着些许骄奢滑落在《天问》间,将一段段不朽的神话传说不经意地闪烁成片片点点的思绪沉醉在重如历史车轮碾过、轻如高山流水摩挲的粽叶飘香的历史脉络里,不再犹疑自己的心是不是已慢慢变老,即便徘徊在追梦的方向一路走来的同时又怕时间消逝的太快端午节,依然延续着、传承着一份妙到毫巅、如醉如痴的端午神韵,一如既往地绽放成塞北穹庐的绚烂在怀旧的时空里诠释着美丽的乡愁意味悠长。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三:端午的味道

人间四月天

每到端午,我都会和家人一起插艾解粽,包包子,喝雄黄酒,在手腕处缠上五色丝线,然后,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发祝福语。年年如此,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之处,以为和其他的传统佳节一样,想当然这就是端午的味道。可今年,病中的我刚刚给亲朋好友发完祝词,就惊骇地看到:端午节不能祝快乐,只能祝安康,它是一个悲壮的日子,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一方面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已发出的祝词感到深深不安,忙不失迭想删除,但已太晚了,于是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下这样一些文字,请朋友们谅解我的无心之过,也为了提醒自己时时记住: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发生了尖锐地矛盾,他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死后屈原遭馋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一天天衰亡,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悲愤交加中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他微服过昭关,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坐视越国自大。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属缕宝剑。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中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端午节,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为曹娥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看到了这些,端午节的味道还仅仅是吃粽子,包包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吗?

【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汇总】相关文章:

关于考研的文章08-21

2017端午节微信文章07-20

端午节微信文章素材07-20

端午节手抄报里的文章08-12

关于职场的励志文章11-11

关于职场礼仪的文章07-20

关于大寒节气的文章11-05

关于创业揭秘的文章07-04

关于创业指导的文章07-04

关于女性创业的文章09-01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