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用婉讽,不直接讽刺?

《儒林外史》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讽刺。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讽刺而用婉刺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象鲁迅先生所说:“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即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二是作者要揭露一些真人真事,加以讽刺。又怕遭受迫害,故意改说成明代,来反对当时的八股科举和贪求功名富贵,并揭露了封建官僚,人伦世态的社会丑恶。实际上《儒林外史》是清代社会的写实。对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进行抨击,是《儒林外史》的重要内容。作品通过考取科名的读书人的罪行,进一步揭示科举制度的毒害,并反映政治的腐败,这也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儒林外史》在抨击科举制度、揭示士人精神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形象和歌颂了一些下层人士,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扩展小说的社会意义。当然,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成就主要还在于对科举制度统治下士人群像的塑造,以及对腐败世态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封建社会制度必亡的本质道理。

你可能想看:
标签: 儒林外史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