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贾樟柯的新片《江湖儿女》?

长情总是被人们用来赞扬一个人的情怀、秉性。对于艺术的长情在当下却是很少见,因为艺术家们都在不断创新以开拓自己的艺术境界。

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其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贯穿着一种方式,表达着一个思考,这是危险的,因为电影是一种造梦的艺术,在它天平的一边是观众另一边是资本,没有了两边的平衡就会跌落在尘埃中。但在《江湖儿女》中,我看到了一个无畏的人,这个贾樟柯还是那个《小武》和《三峡好人》的贾樟柯。

一个沉醉在最初的梦想中不曾回头的电影作者,时隔二十年,贾樟柯的电影依旧是最初的样子。

《江湖儿女》保持了贾导以亚文化、非主流人群为主角的惯例:巧巧是黑道大哥斌哥的女友,她也享受着大哥女人的荣光,她深入江湖却不知何为江湖。她认为江湖就是打打杀杀,斌哥评价她“你不懂”。

在一次仇家报复的危机关头,巧巧持枪吓退了仇家,救了斌哥一命,自己却因持枪罪入狱。她认为斌哥理所当然的会报答以坚守,可出狱后的她迎来的却是爱人的背叛。巧巧没有纠缠不休,也没有痛不欲生,她回到老家,过起了没有斌哥的生活。

十多年后,斌哥带着伤残的身体和心灵找到巧巧,因为他确信只有巧巧不会看低他。巧巧对他照顾有加,斌哥问巧巧这么做的动机,巧巧否认了对斌哥的感情,是江湖情义驱使她做了这些。

自诩深谙江湖之道的斌哥最终离开了,因为他此时想要的不是江湖义而是儿女情。 电影给出了一个“江湖”的定义,江湖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是人们面对社会的一种情感执念。

故事中早期斌哥对弟兄们的情感即如是,也因此他才可以成为大哥。他的问题在于没有分清与巧巧之情跟兄弟之情的不同,所以他拒绝作为巧巧的“家属”去新疆;可以忍心拒绝巧巧千里寻他的情义,同林家燕在一起,目的是为了混出名堂在弟兄面前扬眉。

旅馆分别的一段成为故事的转折,转折的不仅是巧巧的命运,也是她与斌哥的情感关系,此后他与斌哥的关系也由儿女之情转化成了江湖之义。

粗略看来,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细赏情节会发现,对于感情这一人类千年难题,作者借人物之口提出解决之道。

巧巧在火车上遇到骗子(徐峥扮演),骗子大言不惭的吹嘘面对外星人的态度——“要有宇宙观。”我们要相信这是贾导的代言人!巧巧在火车站看到空中似极光,又似飞碟的物体,是在昭示观众另一个维度的视角。

这样的表达不是偶然,早在《三峡好人》中就已经出现过。宗教告诉我们,要相信神,神的存在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在那里,我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外星人则是当代人对神的附会。

故事用内容传递给我们作者的观念,同时用形式表达作者对艺术的长情。从第一部获奖作品《小武》到之后的《三峡好人》、《任逍遥》时隔二十多年,贾樟柯都是坚守着作者电影的初衷,表现手法甚至故事人物都有延续性。

故事中的巧巧可以追溯到《三峡好人》中寻找男朋友的女子;斌哥和巧巧的关系则直接延续了《任逍遥》的人物关系。表现手法上,贾导的个性特征一目了然:用长镜头表达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采用自然音响交代情节环境,电影中叶倩文《浅醉一生》出现在影片中,交代了故事时代背景;央视新闻节目的片头划清了前后故事的代际。故事开头使用反常的晃动镜头,“跳接”、“跳剪”等“纪实”手法的使用,巧妙的将“主观”与“客观”结合一体。

如果表现手法是作者审视世界的姿态,二十年过去,贾樟柯连眼神都不曾改变。

很希望贾樟柯能坚持他的思考,康德敬畏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也是每一个人敬畏的。对艺术的坚持能照亮更多的后来人。

你可能想看:
标签: 江湖儿女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