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 丰乐亭记》(欧阳修)全诗翻译赏析
滁州西南琅琊山风景优美,欧阳修闲暇之时,经常到此地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本文正描绘了修筑丰乐亭的经过及欧阳修与民共同游览的「乐」的情景,并且还对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进行了勾勒。
文章目录:
一、《欧阳修 丰乐亭记》(欧阳修)全诗翻译赏析
欧阳修 丰乐亭记 欧阳修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欧阳修 丰乐亭记
【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1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县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2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3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4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5,道其风俗之美6,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7,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 1明年:第二年。 2顾:四周环视。 3及:等到。 4涵煦:滋润。 5因为:于是就。本:按照,根据。 6道:称赞。 7夫:用在句首的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宣:宣扬,宣传。
【译文】 欧阳修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开始饮滁水,觉得水味甘甜。于是去问滁人,在州城南百步之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水,泉水之上是丰山高高耸立,下面幽谷深远潜藏,中间有清泉涌出,上下左右察看,看着觉得很快乐。于是开凿石头,疏通泉石,整平地面,建造一个亭子,而与滁州百姓在此地游乐。 滁州地方,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必争的用武之地。过去太祖皇帝赵匡胤,曾经率领后周军队,大破南唐中主李景的军队十五万人于清流关山下,活捉了南唐军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遂以平定了滁州。修曾经考查过滁州的山川地理,按照滁州地图,登上高处瞭望清流关,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捉的地方,但是当地经历过此事的老人都去世了,一个也没有找到。大概天下太平的时间已很久了,大家已经忘记这件事了。 自从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海内分崩离乱,英雄豪杰四起相争,所在的地方今为此国、明为敌国,简直数不过来。到了大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而四海统一,一向凭借地势险要之处,都削平消磨掉了。一百多年间,漠不相关,只见到山高水清,山川依旧。想问以前的事,而遗老都不在人世了。现在滁州介于长江、淮河之间,船只车马、商贾行贩、四方宾客不到这地方来,百姓看不到外面的事情,却安逸舒畅地耕种田地,取得衣食,愉快地生活,送走死者,哪里知道皇帝朝廷的恩德。休养生息,生儿育女,世代相传,已有百年之久了。 修到滁州来,很喜欢此地偏僻,诸事简单,又爱民风民俗的安闲舒逸。既然到了泉水于山谷之间,就每天和滁人向上仰望高山,向下听泉水的声音。采取幽香芬芳的花草,在高大的树木下乘凉。秋冬时的风霜冰雪,山势峻峭,露水滴滴,更觉清爽宜人。四时的景致,没有不可爱的。幸运的是当地百姓,因年成好五谷丰登,喜欢和我一道游乐。于是就根据此地山川秀丽,道说其风俗的淳朴,使百姓知道所以能安享丰年的快乐,是有幸生在太平无事的年月。宣扬皇上的恩德,以与百姓共同快乐,是刺史本职的事情,于是做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并命名这个亭子。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作。
【评析】 庆历三年时北宋实行新政,不久后就宣告失败。杜衍、范仲淹等主张新政的大臣们相继被贬斥放逐,欧阳修上书为其辩护,最终也被贬于滁州。本篇就写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的庆历六年(1046)。滁州在五代时长期遭受战乱,宋初时朝廷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年之后已恢复了一些元气。滁州西南琅琊山风景优美,欧阳修闲暇之时,经常到此地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本文正描绘了修筑丰乐亭的经过及欧阳修与民共同游览的「乐」的情景,并且还对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进行了勾勒,并呼吁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二、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 五代 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脊嫌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 五代 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 唐朝 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 宋朝 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 丰乐亭:卖亮在今安徽滁州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琊山幽谷泉上。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与韩忠献王书》:「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有《幽谷泉》诗。耸然而中野宽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著。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样子。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五代 :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晖,生擒皇甫晖、姚凤,夺下滁州城。《资治通鉴》后周纪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一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井擒姚凤,遂克滁州。」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向之凭恃险阻」二句:如先前那些凭借险阻称霸的人,有的被诛杀,有的被征服。向,从前。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畎:田地。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涵煦:滋润教化。事简:公务简单。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风霜」二句:秋天刮风下霜,冬天结冰下雪,经风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巖 *** ,更加清爽秀丽。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岁物:收成。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名:起名,命名。
丰乐亭记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 北宋 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醉翁亭记》,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其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中。
丰乐亭记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风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山高水清,风景宜人。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丰乐亭记名句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丰乐亭记赏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 宋朝 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 宋朝 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丰乐亭记延伸
稍后于欧阳修的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教战守策》一文中写到了人民的安乐生活,但他有自己的忧虑:「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苏轼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国家和人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这当然与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但也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清朝 乾嘉年间著名学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题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写到了处于安定时代人民的快乐,但同时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是人心所向,但人口却会因此增加,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种见解独到而可贵。其实,不论是苏轼,还是洪亮吉,他们和欧阳修的观点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想方设法使其保持久长。 诗词作品: 丰乐亭记 诗词作者:【 宋代 】 欧阳修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叙事】、【抒情】、【散文】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2条关于丰乐亭记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丰乐亭记的内容请站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