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化石 冀中平原湖泊孢粉的主要来源
冀中平原湖泊中孢粉的来源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大气中的有机物,如火山灰、火山灰等。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是植物繁衍的生殖细胞,它包含了每种植物的DNA信息。
文章目录:
一、冀中平原湖泊孢粉的主要来源
冀中平原湖泊中孢粉的来源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沉积团或物中的有机物。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大气中的有机物,如火山灰、火山灰等。
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是植物繁衍的生殖细胞,它包含了每种植物的DNA信息。植物学家在对大量孢粉形态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植物的孢粉具有不同形态,根据孢粉的几何形状、萌发器官及表面纹饰特征就可以把植物的种类与孢粉形态一一对应起来,通过对每一粒孢粉的形态进行鉴定,就可以对应地确认它是哪种植物产生的。
“小”孢粉记录“大”环境:孢粉虽然个体很小,通常才30微米左右,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对其进行鉴定,但因其外壁成分非常奇特,且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高压、抗氧化的性质。在几百万年前的地层沉积物中依然能保存完整的外壁形态结构,为我们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及古环境提供了极好素材。
根据沉积物中的孢粉信息对应现代植物塌铅伍的生态习性研究,就可以把植物和植被类型与其特殊的生长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关激弊联起来,通过分析孢粉信息去解读古人的食、住、行等生活环境。
二、孢粉分类
现代植物孢粉的分类和命名与植物体的分类名称相一致。化石孢粉由于绝大多数分散保存在地层中,无法确知其属何种母体植物所产生,因此不得不单独进行分类和命名。完全根据形态,不考虑植物的自然亲缘关系的分类称为形态分类。根据孢粉的形态特征与现代孢粉进行对比,可以确定到科或科以下的自然分类等级的分类戚埋即为自然分类。为了对分散吵唤的化石孢粉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不同学者主要根据孢粉壁的形态和萌发构造等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反映植物的高级自然分类单位。
波托尼(R.Potonie)将化石孢粉归入高碰蚂三个大类(Anteturma):即化石菌孢大类、化石孢子大类、化石花粉大类。大类之下再分为类(Turma),类下为亚类(Subturma),亚类下再分系(Infraturma)或直辖各属。系之下包括若干属(表5-13,图5-16)。
三、孢粉不易被空气传播吗
易被空气传播。根据查询《中国大百科全书》(第裤搏2版)得知,地球上层生存过的植物所产生的的孢粉在成熟后,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或流水运移等方式,加入到土壤或水底的沉积物中,因此孢粉易被空气传播。孢粉是洞哗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孢纳纯行子和花粉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
四、孢粉学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注解
1 拼音
bāo fěn xué
2 注解
孢粉学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简称孢粉)的形态、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孢粉学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现代孢粉学及古孢粉学。英国加的夫大学的海德和威廉斯于1945年最先创用孢粉学一词。
孢粉冲扮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为植物学的一部分,主要为孢粉的形态、分类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其应用部分则各有侧重,古孢粉学或称地质孢粉学主要为地层对比、寻找有关矿产,尤其是煤和石油以及其他陆相沉积矿产服务。还应用于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学的研究。
考古孢粉学可以为考古学家对古遗址的研究提供气候、植被等方面的情况。农业孢粉学用于土壤、养蜂、动物粪便等方面的分析,以解决土壤形成环境,蜜源植物的来源及寻找食草动物、食虫动物间食物链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虫媒花的媒介等。医学孢粉学用来寻找某些致病孢粉及其治疗和在法医学中作为寻找罪犯、判定犯罪现场等的线索,以至作为判罪的重要证据。食物孢粉学是近来才兴起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孢粉的成分的研究或研究对其有机质壁的破碎方法等,为人类食品提供重要的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合物的补充等。
花粉有一层由孢粉素组成的外壁,它是一种复杂的碳、氢、氧化合物,它能耐酸、堿,极难氧化,在高温下也难溶解,因此可以带知保存成化石。孢粉粒的直径一般在10~200微米之间,体轻,有些还具有气囊,可以分布到较大范围。如松、云杉、椴等花粉均可飘飞1000多公里。这就使得孢粉化石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用于地层对比和古植被、古气候分析判断等。
不过在孢粉的研究方法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现代孢粉研究得不够(仅约几万种,为现代植物20多万种的1/3至1/4)。化石孢粉的分类则更困难。小而易飘飞,各种植物孢粉产量不一,大小各异、飘飞远近不同,降落速度也不一样,对于正确恢复某一特定植物群的面貌有一蠢判消定困难。
五、指出冀中平原湖泊中孢粉的主要来源
冀中平原湖泊中孢粉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大气中的有机物,如火山灰、火山灰等。
冀陵含差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临平津,南至沧石路。该地区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都是生殖细胞。不同的植物产生不同的孢子和花粉,异孢植物的孢子有大孢子(雌性)和小孢子(雄性)的区别。孢子花粉的壁分为两层,内壁由纤维素组成,质软易破坏;外壁质密而硬,可保存为化石。
外壁又可分为内层和外层,具饰纹。孢子花粉质轻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老咐存,用尺皮以划分对比地层、恢复古地理古气候极有价值。
如养蜂业。花粉是天然蜂蜜的重要标志,可以通过蜜蜂、气流和人为操作三个途径进入蜂蜜中,蜜蜂对蜂蜜中的花粉有过滤作用。花粉系数被用于单花蜜种类的鉴别,但其精确度与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
蜂蜜孢粉学主要应用于鉴定蜂蜜的植物来源和地域来源,也有助于有毒蜜的鉴别和蜜蜂种间竞争的研究。
六、孢粉学研究现状
自然界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繁殖细胞分别是孢子和花粉,简称孢粉。植物孢粉的产量高,且孢粉的外壁不易被酸、碱分解,具抗高温的能力,因此能在长时期内保持自身的形状而保存于地层中。
孢粉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对孢粉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仁(1956)最早发表了《吐鲁番、酒泉和柴达木盆地第三纪沉积中的孢粉组合和其地质时代》一文,至70~80年代《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孢粉组合》(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1976)和《江苏地区白垩纪—第三纪孢粉组合》(宋之琛,1981)等一些专著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孢粉学发展的成熟。
如何利用孢粉资料来讨论和划分侏罗纪与白垩纪及白垩纪与古近纪的地质界线,国外发表了较多的论文,如Pocok(1967)、Srivastava(1978)等。国内近些年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发表了不少关于此方面的专著(赵传本,1987;高瑞祺,1999;花如洪,1991;宋之琛,1981)及论文(黄清华,2004;陶明华,2003;黎文本,2001;王鑫甫等,1999),古生物群种的年代标志是生物地质的依据和出发点,是确定岩石所属年代的重要证据。表4-1为晚侏罗世最晚期—早白垩世主要孢粉化石分布表。
表4-1 晚侏罗世最晚期—早白垩世主要孢粉化石分布表
续表
+:该期存在此孢粉;※:该期的早阶段存在此孢粉。 (据赵传本,1987)经过近些年不同研究者的清理,二连盆地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陶明华,2003)主要有以下几种:
1)Cicatricosisporites-Laevitriletes-Psophosphaera-protoconifera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属-光面三缝孢类—皱球粉属—原始松柏粉类)。该组合分布于兴安岭群上部东乌组至巴彦花群阿尔善组二段。
2)Denso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Aeqritriradites组合带(拟套环孢属—凹边瘤面孢属—膜环弱缝孢属)。该组合带分布于阿尔善组三至四段,不少剖面可延续至腾格尔组底部。
3)C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带(克拉梭粉属)。到目前该组合带的典型代表仅发现于川井坳陷,分布于阿尔善组三、四段及腾格尔组一段下部。
4)Monoceltisporites-Protoconifera组合带(单远极沟粉类—古老松柏粉类)。该组合带一般发育在腾格尔组一段(有时仅为其中上部),并以盆地中北部各坳陷最为典型。
5)Cicatric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属—单、双束松粉属—克拉梭粉属)。该组合纵向分布范围大体相当于腾格尔组二段。
·Leiotriletes-Densoisporites-Protoconifera组合带(光面三缝孢—拟套环孢属—古老松柏类)。该亚带分布于腾格尔组二段下部。
·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组合亚带(松粉属—罗汉松粉属)。该组合亚带分布于腾格尔组二段中部。
·Leiotriletes-Densoispor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亚带(光面三缝孢类—拟套环孢属—松粉属)。该组合亚带分布于腾格尔组二段上部。
6)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带(无突肋纹孢属—光面单缝孢属—云杉粉属)。分布于腾格尔组三段,该组合带在横向分布上变化明显,根据化石主要属种在平面上的分布差异分为两种类型:
·Cicatricosisporites-Monosulcites-Classopollis类型(无突肋纹孢属—单远极沟类花粉—克拉梭粉属)。该类型主要分布于额仁淖尔、赛汉塔拉及呼仁布其等凹陷。
·Pinaceae-Laevitriletes-Lygodiaceae类型(松科—光面三缝类孢子—海金沙科)。该类型主要分布于包尔果吉凹陷、高力罕凹陷、洪浩尔舒特凹陷。
7)Appendic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Angiosperm组合带(短突肋纹孢属—光面单缝孢属—被子类花粉)。该组合带分布于赛汉塔拉组,根据孢粉的优势组分情况,分为3种类型:
·蕨类孢子繁盛类型(30%~70%),分布于马尼特坳陷东部带、乌尼特坳陷、腾格尔坳陷以及乌兰察布坳陷部分地区。
·松科、柏科和杉科发育类型,主要分布于马尼特凹陷西部带,以乌里雅斯太及巴音都兰凹陷为典型。
·克拉俊粉属、柏科、杉科发育类型,分布于川井坳陷及乌兰察布坳陷部分地区。
此3种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古老松柏类已不占重要位置,短突肋纹孢属和光面单缝孢属为常见或多见组分,杉科花粉达最繁盛时期,被子花粉成为常见组分。
8)Schizaeoisporites-Nevesisporites-Gaothenipellenites-Tricolporopllenites组合带(希指蕨孢属—三花孢属—高腾粉属—三孔沟粉属)。该组合带分布于二连盆地内部上白垩统二连组,在平面上该带化石分布比较局限。
陶明华等 ( 2003) 在研究内蒙古赤峰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和孢粉化石群时,建立了相邻几个盆地的对比关系,将下白垩统的最晚期定为阿普特期,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将阿尔布期定为下白垩统的最晚期更适合一些。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6条关于孢粉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孢粉的内容请站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