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述人本主义理论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文章目录:

  1. 简述人本主义理论

一、简述人本主义理论

问题一: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 主 义 心理学源于02世纪05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与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程序教学

运动和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科结构一起,被称作20世纪的三大教学册简运动。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 主 义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对

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强调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这同以往的精神

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相对立,因此也被称作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 主 义 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我国的素质教育强

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强调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尽管人本主义教育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背景和理论依据有差异,但二者所

倡导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本主义教育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从

教育的培养目标到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等都强调以人为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师生关系和谐、

平等,并重视意义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因此,有西方教育学者认为,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之主流,未来教育之趋势。在教育教学内容上,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不仅要重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而且要重视学生的情感

和意志的培养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如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动教育法

问题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一、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 *** )。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肢姿明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历告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二、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涵与启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  再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信息交流的融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从单一化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即在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创造才能和创新才能的发挥。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新认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思想价值,相信对我国人才模式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对于当前时期人才培养......>>

问题三:简述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

问题四: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1、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动物在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就显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爱、合作和创造等潜能。

他们认为,在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现为中性。人性的恶是由于基本需要未被满足,自我实现的环境被破坏而引起的。罗洛・梅还认为人性既善也恶。正是因为善与恶、美与丑、快乐与痛苦等积极与消极的这种两极辩证关系才使人生有了动力和深度。另外,马斯洛还提出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需要的强度决定着动机的强度,但只有最为强烈的需要才形成人们的主要动机。

马斯洛还将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的低层次需要,经历着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停止需要;第二类需要是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人的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不同的是,这类需要越被满足就越产生更强的需要,没有严格的等级高低关系。马斯洛龚张,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各层次需要的产生与人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3、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论(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个性发展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full humanness)的实现和个人潜能(personal potency)或特性(feature)的实现,前者是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后者是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是以人的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为物质基础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为自我实现论的心理动力学基础。他还提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的概念,它是人们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另外,罗杰斯通过研究还提出了教育改革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样的人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心理治疗方法上,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不同,他认为应通过患者的自我理解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纠正不正常行为的目的。

问题五: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四项基本原则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问题六:简述人本主义和认知派的意义学习理论存在的区别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 *** 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问题七: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你好,人本主义心理学即题主所说的人本主义,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流派。马斯洛、罗杰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问题八:论述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的基本意识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追溯人本主义的历史根源我们发现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就形成人本主议哲学思想,主要是由早期思想的注重外在自然转向智者学派的注重人本身,确立人是万物的主体认识论和价值观;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则以人文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狭缝中产生。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独立性和价值,主张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主张个性解放,肯定个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反对禁欲主义,痛斥经院哲学,否认教会和封建特权,提倡理性;到了18世纪,则以人道主义形式表现,以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核心是人权,重视人的生命,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同个体自我意识相联系,强调尊重人的生命本身,尊重和爱护他人;二、与同类意识相联系,强调作为类的一员的光荣与责任,强调自由、平等、博爱,并为人类的幸福和独立而斗争;从19世纪中叶以来,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学者构建了生物学人本主义,强调人对自然界、他人及社会的依赖;而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依德、柏格森、萨特等代表的一批学者,则主张非理性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而马克思则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强调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弘扬);社会属性(强调合理人个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和精神属性(强调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到了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则以人权主义的形式表现的更为深刻,出现了反主体主义,他们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非理性主义,他们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和思考问题。

问题九:简述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和人本主义以及区别 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视点认为主要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 *** 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人本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主要区别是人本主义反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十: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以上是问答百科为你整理的1条关于人本主义理论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相关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容请站内查找。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