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他的手里绘出“众生白相”
生旦净末丑,他的手里绘出“众生白相”
“1957年开始看戏,1961年开始作画,一直到现在……我对京剧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李嘉华向记者介绍他与京剧的故事。虽然已年过古稀,但谈到京剧,谈到京剧脸谱绘画,李嘉华的眼底依旧布满“星河”。
京剧脸谱是“国粹中的国粹”,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化妆方法。一张脸谱,勾画一个人物,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粉墨装饰下,是“众生百相”,也是李嘉华的半生风雪。
传承是在“热爱”里的坚守
李嘉华出生于1949年,是杨浦区京剧脸谱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受父亲影响,自幼他就酷爱戏曲。“我父亲是个大戏迷,57年我就跟父亲去看戏,《三岔口》《失空斩》《封神榜》《七侠五义》……那时候就觉得很好看,一下子就入迷了。”他告诉记者,除了看戏,他还能熟练演绎《野猪林》《清官册》《贵妃醉酒》等京剧名段。
在耳濡目染间,李嘉华对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开始,他便跟着父亲学习脸谱的绘制,日复一日,至今不辍。“花脸有两种,一种是耗嗓子的“铜锤花脸”,另一种是重身段的“架子花脸””,每个演员演的神态都不同。花脸谱,先要会看戏、看演员,才能动手画。”在李嘉华看来,画京剧脸谱要先从热爱开始,非遗的传承也是在热爱中不断坚持的。
打底、勾线、上色…京剧脸谱的绘画最是考验耐心,李嘉华的京剧脸谱画的是工笔画,更是容不得一丝一毫差错。一开始,李嘉华先在铅画纸上练习,把干颜料用水调开后,再到石膏泥坯上绘画、着色。如今,随着材料的升级,他也用丙烯作画,作画的材料也从原本的纸张、扇面,变成了现在的石膏。
“创新”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在大桥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楼,专门开辟出近20平方米的非遗项目体验坊,是李嘉华的非遗工作室。工作室成列着形式各样的京剧脸谱绘画作品。除了传统的扇面作品,还有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膏作品。
“我以前是买的石膏坯,后来我自己又创作了适合自己的石膏模型,这样画出来的脸谱更加饱满和好看。”李嘉华说,虽然京剧脸谱的样式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他的材料呈现形式是可以不断创新的。为了让脸谱更加立体,他尝试在脸谱头顶加上塑料彩珠,丝绒球等元素,使脸谱更具观赏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要从娃娃抓起。”谈及非遗的传承,他认为除了不断地创新外,更重要的是要让非遗从“高台楼阁”里走出来,真正的走进百姓的生活。为此,他在大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京剧脸谱制作班,手把手教大家京剧脸谱绘画和制作。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与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合作,到学校教授学生制作非遗作品。
为了更好地授课,他自己亲自制作绘画教材、手工绘本,每一页都精心标注绘画细节。“你凭空跟他们讲怎么绘画他们是听不懂的,用绘本边学边画,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他们更好了解京剧脸谱。”
妙手丹青见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离不开像李嘉华这样的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