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江红》普通话不押韵, 用河南话却非常的押韵? 原因很好懂

中国历史了几千的封建社会,其中产生的文人墨客、英雄豪杰不计其数,岳飞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人才,当年的岳飞为了保住宋氏江山,维护百姓的生命安全,不顾个人安全,奋战杀敌,正是这样的高尚的人格,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让人们至今依然对他崇敬有加,虽然已经过去数百年,他的事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岳飞的出身十分的普通,他的父母是河南省的安阳地区一对普通的农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岳飞自然是少不了会说当地的方言,河南省也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地区,虽然大部分的河南人都是说河南话,但是在黄河以北的地区,他们主要语言却是由晋语发展来的。到今天,依然可以找到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老词汇。

岳飞除了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他的文化功底也是非常不错的,当年他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击退敌人,然而终究生不逢时,满腔热血的他却遭到了时局残酷的打压,在他出师北伐之际,怀着复杂的心境下,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

《满江红》里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让后人看到了岳飞壮志未酬、一心想要把倭寇赶出国土的愤恨心情,而那句莫得闲、白了少年头,更是成了激励后人的千古佳句。

喜欢古诗词的人可能会发现,《满江红》读起来似乎不那么押韵。这其实与汉语的入声有很大的关系,古时汉语采用的是平上去再入四声的读法,而我们现在所学的普通则没有这一点,直接省去入声的环境,而《满江红》用的正是入声韵的读法,读这首诗必须是短而急,才能体现它所表达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情感,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普通话的读法,就会出现不押韵的感觉。

如果我们用入声的方法,仔细去阅读这种古诗,心境必须会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当年,真切地感觉受到作者当年那种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心中有壮志,就如已展翅的雄鹰,翱翔在万空之上,发出振奋人心的呼喊。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抛头颅洒热血,宁可金戈铁马战死沙场,也不愿唯唯诺诺地苟活于世上。

岳飞一生的光芒都在战场上绽放,南征北战,历经多少风云,本想一展才华,报效国家,然而最后的结局虽却让人备感凄凉。虽然英雄已经远去,但他们那种一心为国、不畏强敌的精神依然延续在我们血脉里,一代又一代的岳飞们正是用同样的精神,来守护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