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萧何同为汉初三杰,为何结局天壤之别?处世境界高低很重要

萧何、张良和韩信并称“汉初三杰”,都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是开国元勋,但其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韩信因谋反被杀,萧何虽然善终但也曾遭受过牢狱之灾,只有张良始终为刘邦、吕后所敬重,从未遭受过任何祸患。这三个人的经历和结局与他们各自的处世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和结局的不同代表着处世境界的高低。

张良结局_张良结局如何_张良结局是什么

司马迁的《留侯世家》记载了张良的生平事迹。张良出身贵族,父祖均为韩国的相国,因而秦灭韩后,张良处心积虑地要刺杀秦王以报灭国之仇。后来,风云际会,在机缘巧合的偶遇之下,张良与刘邦这对谋臣英主终于会面了。张良本来是要去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在途中偶遇刘邦后二人相处甚洽,大有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就这样张良认为刘邦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刘邦认为张良是不可多得的谋士,二人几十年的君臣关系由此开始。

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张良屡献奇计,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天下已定,论功封赏的时候,刘邦认为张良功勋卓著,让他自己在齐地挑选三万户食邑。对于这一份厚赏,换做他人的话可能会喜不自胜,赶紧跪下来谢主隆恩,但张良对此却婉言谢绝了,并且情深义重地对刘邦说道:“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舍弃齐地的三万户封赏而选择了与刘邦初次相遇的留地作为自己的食邑,这一举动可谓一石二鸟,既让刘邦觉得他身为开国元勋不居功自傲,又给刘邦留下了他是重情重义之人的印象,充分显示了他明哲保身的智慧。

张良结局如何_张良结局是什么_张良结局

定都关中以后,张良的举动更加显示了其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张良体弱多病应该是真的,但一年多闭门不出就不完全是因为生病的缘故了,出身贵族,父祖均为相国又熟读兵书的张良太明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了。天下太平无事,君臣名分已定,张良的奇谋妙计对于刘邦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非但不重要,这些奇谋妙计可能已经成为了刘邦的隐忧。张良的闭门不出正是刘邦想要看到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开国重臣,满腹奇谋的张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的。刘邦想要另立太子时,张良又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里。面对吕后一派的请求,张良婉言道:“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张良深知臣子参与储君废立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因而他以废立太子是刘邦的家事为由拒绝参与其中。吕后一派岂能如此轻易的善罢甘休,被逼无奈之下,张良建议他们去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果然,听从这一建议的吕后一派在废立太子一事中占据了上风。

张良结局如何_张良结局是什么_张良结局

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后病情日益加重,想另立太子的念头更加强烈,这一次连张良的进言也听不进了。面对波诡云谲的局势,张良又展现出了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张良劝谏未果后又称病置身事外了。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张良的处世态度就是深居简出,尽量远离政治纷争,实在避无可避的时候才参与其中,但即使参与其中也拿捏着分寸。正是凭借着高明的处世智慧,张良没有遭遇什么灾祸,得以终老天年。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