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公元747年,一支万人大唐步骑兵在一位名将的带领下,翻越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历时三个多月,降服小勃律。大唐用一场不亚于后世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声动西域。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位年近四十的诗人屡试不第,困守长安。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位意气风发、功成名就的将军凯旋回朝,受封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

失意的诗人遇到得意的将军,写下了上面这首《高都护骢马行》七言歌行,借将军与坐骑的境遇,寄托自己的抱负。一文一武的两颗巨星,在大唐的顶点交汇,装点了盛世的华光。诗人,就是著名的“诗圣”杜甫;将军,则名曰高仙芝。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影视剧中的高仙芝形象。

执掌西域的他者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攻灭高昌,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设立安西都护府。而后一直向西经营,先后修筑有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四个军镇,合称安西四镇。后来焉耆被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的碎叶城所替代,这里即是李白自述的祖籍之地。武周年间另行设置北庭都护府后,二者分别管理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区,都护府后来也有大都护府、节度使等其他称谓。

司掌如此重要官职的高仙芝,却并非汉人。高仙芝出身地处东北的高句丽政权,本不姓高,而是以国为姓。唐代前期,具有鲜卑血统的皇室李家并不重视“华夷之防”,对外交流交往颇为频繁。金发碧眼的西域人,不时穿行在大唐长安的街头,来自日本、新罗的遣唐使、留学僧等,在唐人生活里也屡见不鲜。

即便在事关枢机的军事领域,异族人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出身外国的将领被称为“蕃将”,仅在作家马驰编著的《唐代蕃将》中,就收录了21位知名的唐代蕃将,可见其数目之众。诸如,大破吐蕃、受封燕国公的李谨行是粟末靺鞨人,讨伐高句丽、追赠并州大都督的契苾何力是铁勒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是契丹人……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攻灭,一些高句丽人迁至唐朝内地。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代移民,在朝廷命令下从高句丽迁居到遥远的陇右地区。唐代设陇右道,开元时治所在鄯州,即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当时陇右的辖境,相当于现在甘肃省、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和新疆地区。从这里,高舍鸡得以投入河西军营为四镇校将。

大约在公元728年,高仙芝随父来到安西,凭父亲军功的荫庇获勋游击将军。尽管父亲对于儿子的“儒缓”(柔弱)忧心忡忡,但仅仅数年之后,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的军士就官拜将军,已能与父亲并肩,班秩相同。先后辅佐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等名将。

开元(713—741年)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担任安西四镇的二把手,掌握兵权。同一年,高仙芝就打了将帅生涯的第一场胜仗:率军平定达奚部叛乱。其时,鲜卑族裔达奚部叛乱,侵袭碎叶城,高仙芝奉夫蒙灵詧之命,亲率二千骑追击之,斩杀略尽。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唐代天王俑,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唐朝武士的勇猛形象。摄影/平如恒

此战让这颗熠熠生光的将星闻名海内,也为大唐送来了另外一位名将封常清——封氏作为高仙芝的幕僚,所作捷报记述形势谋略条理清晰,令高仙芝大为惊异,因而名噪一时,后来累功官至安西节度使。

天宝六载(747年),让杜甫倍加感慨的“与人一心成大功”诞生了——高仙芝带领一万兵力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平定了小勃律国。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大唐的西边门户

小勃律是什么国家?何以如此大费周章?所谓勃律,在北朝至唐代的史书中,也称为波伦、波路、钵卢勒、钵露罗等,均为同名异译,位于今天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在唐代以前,由于中央王朝的统治鲜少涉足这里,所以基本上停留于地理概念。

7至8世纪,在吐蕃帝国攻击下,勃律分裂为两个国家,留居巴尔蒂斯坦的为大勃律,迁移至西北吉尔吉特的为小勃律。对当时的西域而言,绵延百多年的唐蕃战争是主基调。最初唐朝与吐蕃两大帝国在西域的争夺,主要在安西四镇的反复易手上。但随着开元年间大唐稳固西域并将势力范围拓展至葱岭,小勃律的价值便凸显出来了。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喀喇昆仑公路和盖孜河谷,过去一些学者曾认为高仙芝由此从疏勒去往石头城。为了控扼高原要道,包括连云堡等古城都被修筑于濒临河流的山坡之上,居高临下、地形险峻。

关键,在于其地理位置。不同于帕米尔高原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小勃律处于一些开阔而狭长的河谷之中,土地平整,适宜耕种,气候温暖且雨水充足,国用富饶。吐蕃帝国若想染指西域,势必要溯河谷而上,或北越葱岭、侵入西域,或西进中亚、控制昭武九姓诸国。可以说,小勃律是扼守进出西域与中亚的咽喉之地。而在时人观念中,它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大唐守国门。

开元初年,小勃律国王没谨忙来朝,唐以其地为绥远军。另一方面,吐蕃数次围困小勃律,借口“我非谋尔国,假道攻四镇尔”,仍接连夺取了九座城池。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再度出兵小勃律,没谨忙求援北庭节度使张孝嵩,说道:“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在高仙芝看来,“若开得大勃律已东,直至于阗焉耆卧凉瓜肃已来,吐蕃更不敢停住”。一方必攻,一方必守,小勃律夹在两个大国之间,身不由己。双方极力拉拢小勃律,以为自己的桥头堡。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唐玄宗画像。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吐蕃阴诱小勃律王苏失利之,把公主嫁与他为妻,周边二十余小国随之倒向吐蕃,停止对唐朝的进贡。安西都护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先后数次讨伐之,皆无功而返。时间来到天宝六载,唐玄宗诏令高仙芝出兵,这是留名青史的挑战,也是机遇。

《旧唐书·高仙芝传》中说:自安西(龟兹,今新疆库车)行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十余日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又十余日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又二十余日至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又行二十余日至播密川(今塔吉克斯坦东北喷赤河北源),又二十余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今塔吉克斯坦霍罗格)也。

大概在三四月份,高仙芝率马步万人,自安西都护府龟兹镇出发,经拨换城、握瑟德、疏勒、葱岭守捉,历时三个多月,跋涉一千多公里,到达中亚喷赤河流域,稍作安歇。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毗沙门天王像出自敦煌莫高窟154窟,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敦煌沦入吐蕃统治。天王像所穿戴的甲胄,被认为是吐蕃风格的长身甲。摄影/孙志军

与高仙芝参加的其他战役不同,征战小勃律必须要翻越欧亚大陆最大的山结——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何谓“山结”?简单来说就是山脉汇聚的地方,兴都库什山、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几条高大的山脉,相聚于此,号为中亚屋脊。

汉唐丝绸之路也因帕米尔高原而陡然收束。帕米尔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主峰伊斯梅尔・索莫尼峰海拔高达7495米;东部则主要在中国境内,虽然高度较低,但冰川纵横。唐初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描述帕米尔(书中称波谜罗川)说:“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

高仙芝何以留名青史?高原行军,孤军深入,长途奔袭,高仙芝可谓将兵家大忌犯了个遍。但高仙芝准备充分,表现出其过人的天赋:地形复杂,那就提前规划行军路线,以防行迷,全军覆没;补给困难,那就允许将士携带私马,保障后勤;士兵疲敝,那就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就这样,高仙芝完成了戎马生涯中最为精彩的征程,也实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壮举。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帕米尔高原是欧亚大陆众多山脉的山结,图为航拍其中的喀喇昆仑山脉。同时帕米尔又是沟通东西方的枢纽,高原上的许多河谷、垭口提供了往来交流的通途。

对于高仙芝来说,翻越帕米尔最大的难点,不只是面对高海拔的地貌环境、难以预料的风雪天气、需要克服高原反应,更在于如何在崇山峻岭间,找到适合大规模行军的路线。一万多人的大部队,在海拔平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行进,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对于行军效率及征战速度就显得无比重要。

高仙芝大军所要翻越的第一重关,就是东帕米尔高原上从疏勒到葱岭守捉的山脉。今天,国道314(中巴友谊公路)沿着盖孜河谷横穿数十公里,交通很是方便,但是对于古人呢?

我们首先来看《新唐书·地理志》对这段路线的记载:“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朅盘陁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

这段史料字数不多,但记载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地理信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侯杨方教授,曾对这条路线有过非常详细的考察,认为青山岭即喀什喀苏山口、青岭即托里亚特山口、不忍岭即齐奇克里克垭口。

▲ 葱岭风光。

没有去过高原的人多会刻板地认为,古人翻越大山,多会从山脉走直线直切而过。实际上大山之间拥有众多的垭口,即相对平坦且较低的山口,也可以说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这些垭口为高仙芝翻越大山提供了必要条件。

翻越垭口之后,大山间的谷地则成为了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在河水对山体的长期侵蚀下,山体间形成了深浅长宽不一的河谷,可分为隘谷、峡谷与宽谷等。古人往往避免选择隘谷与峡谷,原因在于道路狭窄,能够行走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由于水流湍急、落差大,夏季河流两边的道路极有可能被冲毁。所以,高仙芝的大军绝不可能考虑从隘谷或者峡谷走,而是要选择宽阔、便于行军且安全性较高的宽谷。

过去有学者就认为,高仙芝行军的“剑末谷”应为盖孜河谷,但如果走过中巴友谊公路就会明白,盖孜河谷属于典型的峡谷地貌,两侧山体陡峭,河谷流速快,根本不易行军。根据侯杨方教授的考察,剑末谷应在青山岭即喀什喀苏山口的位置。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位于石头城以南60公里的公主堡,曾记述在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摄影/莎萝蔓蛇

越过东帕米尔,高仙芝依次经过了葱岭守捉和播密川。唐代在都护府之下设军,军以下设守捉城。葱岭守捉原是名为朅盘陀(或称喝盘陀)的西域古国,开元年间,唐朝在这里设置葱岭守捉。播密川大约处于中亚第一大河流阿姆河的上游喷赤河之支流,开阔的河谷,为过往行人提供了暂歇休养之地。接下来,高仙芝大军就要直面行军以来与吐蕃正面交锋的第一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战。

连云堡奇袭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仙芝乃分为三军: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

——《旧唐书·高仙芝传》

吐蕃连云堡(也称娑勒城)位于今阿富汗瓦罕地区萨尔哈德,修筑于喷赤河南岸的山峰之上,东、西、南三面濒临山崖,北面以喷赤河为屏障,可谓易守难攻的兵家险地。《旧唐书》载,堡中驻扎有一千名吐蕃士兵,城南十五里又因山为栅,屯驻有八九千人,总计一万守军。这是此行中高仙芝率军面临的首处吐蕃要塞。

高仙芝先是兵分三路,隐蔽、分散行军,相约会于连云堡下,对地形险峻的连云堡展开合围。天时、地利、人和无一具备,高仙芝如何攻下连云堡?他决定背水一战。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位于今日阿富汗境内的连云堡遗址。

七月十三日辰时,三军齐集,高仙芝先是以三牲祭河,命将士择选兵马,只带上三日口粮,开始渡河。时逢夏季水涨,几不可渡,史称“将士以为狂”。但是在高仙芝军令之下,竟然“人不湿旗,马不湿鞯”,顺利过河。吐蕃守兵或许未曾想到天降奇兵,没有半渡击之,高仙芝欣喜说道:“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而后登山仰攻。

高仙芝麾下有一员猛将,名为李嗣业,任陌刀将。陌刀是一种长柄大刀,步兵所持,唐朝军队专设陌刀兵、陌刀将。陌刀长约一丈,两面开刃,白刃如雪,排次如鳞,砍杀敌人时“白刃霜飞,红血星流”。高仙芝命李嗣业带领陌刀兵为先锋,下令午时之前必破此贼。李嗣业引军持刀而上,面对守军砲石檑木蔽空而下,嗣业却于一绝险之处先登城头,顿时守军大乱溃败。此战从渡河算起只花了一个时辰,便杀敌五千,生擒千人,得马千余匹。

然而,此战过后,高仙芝大军还要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唐玄宗派出的监军宦官边令诚,甚至惧怕到不敢前行,高仙芝遂留下三千余羸弱兵士守城,自己则继续向小勃律进发。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陌刀。

海拔高达4600多米的坦驹岭(今达科特山口,Darkut Pass),是小勃律的天然屏障,亦是此行的又一大挑战。直下峭峻四十余里,冰川绵延十公里,海拔落差几近2000米,令人望而生畏。这次连一向骁勇敢战的安西兵士都不敢前行了,问道:“大使将我欲何处去?”

高仙芝若是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半途而废,和前几次军事行动一样。这时他展现出狡诈的一面:偷偷派出二十骑兵,扮作小勃律人的样子来迎接唐军,让士兵们免去前途的顾虑。高仙芝一面假装十分高兴,一面令士兵翻下坦驹岭。

岭下是雅辛河谷,向南连接吉尔吉特河,这是印度河的支流,《旧唐书》称之为娑夷河。小勃律国的主要城池,基本上都分布于河谷平原中,与此前山地相比,可谓一马平川。很快,高仙芝大军就到了阿弩越城(今巴控克什米尔古比斯),距离首都孽多城(今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只有一百公里。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中古时期,吉尔吉特是佛教传播的重要中心,众多河谷提供了佛教传播的走廊,图为河畔城镇吉拉斯的岩画,刻划佛像与佛塔。

高仙芝先斩杀心向吐蕃的五六名首领,后招降逃入山穴中的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又命人斫断娑夷河桥,断绝吐蕃增援的必经之路。如此,小勃律彻底平定,高仙芝押送小勃律王班师回朝,大唐军威由此大振,史载“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这场战役还有一个有趣的结尾,高仙芝回师途中遣使告捷,却绕过了安西节度使夫蒙灵詧。夫蒙灵詧怒斥高仙芝忘恩负义,骂道:“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其实夫蒙灵詧本是羌族出身,未必就比高丽人更高贵。高仙芝不经上级处分即私自奏捷,按律当斩,只是功过相抵,不予处置。边令诚将这些情状报告给唐玄宗,大唐治下岂有建功之人反而待罪忧死之理?唐玄宗便令高仙芝取代夫蒙灵詧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中丞。

两年后,高仙芝入朝,又加特进、左金吾卫大将军。夹道欢迎的长安人群中,落魄诗人杜甫望着将军的高头大马昂首迈步,不禁有感,写下了《高都护骢马行》。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沿途另一个重要景观:巴尔蒂特堡垒。

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是有原因的。这一首开头雄浑高昂,曲调却渐渐转为自艾自怜的《高都护骢马行》,不幸言中了高仙芝最终的命运——难以善终。在一次又一次的为国出征中,骁勇善战的高仙芝暴露出了性格中的巨大弱点:贪婪。

天宝九载(750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出兵石国,生俘其国王和部众,缴获“瑟瑟十余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充为私产,纵兵烧杀抢掠。回军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生俘其可汗。

石国和突骑施本颇臣服于唐,高仙芝的举动,无疑激起了当地民众的愤怒与反抗。唐军大肆镇压,被害者多为石国的老弱与胡商。手无寸铁之人的枯骨,成就了高仙芝的另一项功名——“破九国胡”。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塔拉兹古城遗址的草原风格石人。摄影/李希光

说巧不巧,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正在游历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这是一座见证高仙芝另外一场代表作的城市,但与小勃律的荣光不同,写满了耻辱。

高仙芝征讨石国后,石国王子求救于黑衣大食。黑衣大食是崛起于西亚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750年取代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东西方的两大帝国,均处于对外扩张的极盛时期,双方在怛罗斯展开一场争夺中亚控制权的大战,以高仙芝的失败而告终。

时至今日,围绕着怛罗斯之战总存在诸多争议。比如,战事规模究竟多大?对后世的影响又有多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战并未动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天宝十二载(753年),继高仙芝之后担任安西节度的封常清,攻破大勃律,兵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次年,封常清在播仙镇(今新疆且末)大破吐蕃,诗人岑参作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言道:“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这位姓高的大唐名将,踏破安西三万里!

▲ 怛罗斯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图为塔拉斯河(供图/图虫创意),怛罗斯之战即爆发于河畔。

先有高仙芝平小勃律,后有封常清破大勃律,期间虽有怛罗斯之战的低谷,但大唐武功仍如日中天。只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给其划上了句号。唐朝西拓的势头停止,安西四镇的精兵调入内地平叛戡乱,西域空虚,与小勃律一起沦入吐蕃统治。

高仙芝与封常清的战场,也从西域转至潼关,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几个月后,由于战事不利,在宦官边令诚谗言、唐玄宗命令之下,封、高二人先后被冤杀。《新唐书》载,高仙芝临死前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道:“公,我所引拔,又代吾为节度,今与公同死,岂命欤!”

来源:《中华遗产》2023年07期

撰文 | 李希光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