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国营大食堂:让利于民还是与民争利?

争议国营大食堂:让利于民还是与民争利?

10月30日,石家庄沿西社区国营大食堂正式营业,吸引了众多居民。该食堂自今年10月初试营业以来,已接待和服务顾客两万多人次。

据了解,国营大食堂的定位是:为沿西社区和周边的几千名居民提供便利餐饮服务,力求做到让顾客“5元吃饱,9元吃好”。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态和内容,建立起涵盖餐饮、生鲜、家政、便利店、托育和菜鸟驿站等服务内容的综合便民服务体系。

社区食堂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它的确能为居民带来诸多好处。

社区食堂可以提供方便的就餐环境,对于老年人或者没有时间自己做饭的年轻人,都有了一个新选择。

社区食堂几乎都是有补贴的,这样就可以把饭菜的价格压低,居民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得到合格的餐食。对于价格敏感的人来说,也是好事。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居民到社区食堂吃饭,社区食堂就成了居民聚集和交流的场所,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促进形成社区的社交网络。

做饭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不做饭,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如工作、学习和娱乐等。从这个意义上,社区食堂不是几十年前的公共食堂,而是一种社会大分工加深的体现。只不过,社区食堂的是政府参与这种分工,并用补贴来支撑社区食堂。

社区食堂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合理。对居民来说,饭菜便宜当然是好事,居民不会去细想背后的复杂问题。社区食堂的饭菜价格便宜,这就需要大量的补贴。如果要做到9元吃好,一定是要补贴顾客的,而且这个补贴力度还不会太小。

社区食堂能享受的一个最大的补贴,往往是场地。经营餐馆最大的成本就是场地,社区食堂往往在政府的场地经营,没有租金成本,就能极大地压低价格。似乎这是闲置资源利用,但实际上并不是。经济学上有机会成本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场地如果不给社区食堂用,租出去能收到多少钱,政府没有租,就相当于损失了这笔钱。

在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生态下,社区食堂也算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一种新的业态,与市场化的餐饮相比,社区食堂公益属性较强,讲究微利、惠民。社区食堂走市场路线,的确可以通过规模化去降低成本,但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餐饮连锁店,社区食堂未必有压倒性的优势。

归根到底,社区食堂惠民还是源于政府补贴,本质上是一个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任何补贴都源于政府的公共预算,来源是人们的纳税,所以,都要讲究一个政治伦理,即该不该为某个群体花钱。其实社区食堂惠及的人群是不特定的,既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又有上班的年轻人;既有经济困难的人,也有富裕的人。

一项补贴政策,还应该考虑到外部性,即这个政策会额外产生什么影响。社区国营食堂刚出现的时候,有人就担心,社区食堂享受国家政策优惠,这让社区的其他饮食行业如何生存?

这个忧虑是现实的。社区食堂通常都很便宜,比起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等类似模式的餐饮连锁店,要便宜一半多。所以,社区食堂一定会对周边的小餐馆、外卖店等餐饮行业造成影响,导致一些商家的生意下滑,甚至倒闭。这可能会引发一些经济问题,如失业和商业活动减少等。

其实,国家及各地政府并不是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社区食堂,现在各地兴建的社区食堂,是根据住建部2018年发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的。

《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市(区)应选取3至5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社区将配建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不过,现在各地财政都很紧,政府想长期补贴也恐怕有心无力。从现在的状况看,首批社区食堂已经出现关门潮。

比社区食堂更高效的办法,是直接对老人、家庭困难的居民等就餐给予补贴,让他们就近在社区周边的市场化餐馆中购买。至于那些周边没有市场化餐饮的社区,则可以用社区食堂来保证城市居住条件达标。

文|刘远举

你可能想看:
标签: 餐饮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