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废纸三千张,只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在幼年时跟随父亲学习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感觉自己的书法写得很不错,于是写了一个“大”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一眼,皱起了眉头,用笔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不明白,于是拿着字去问妈妈。妈妈看了一会儿,陷入沉思,然后说:“我的孩子,你可能废纸三千张,只有一点像羲之!”

这个广为传播的故事也许是后来的人杜撰出来的,目的是告诫学习书法的人要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就像谚语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类似的故事还有王羲之“池水尽墨”、怀素“芭蕉练字”等。中国书法是一门需要不断努力的艺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首先需要进行基础性的训练,对书法艺术的基本语言进行深入的认知和掌握。掌握必要的技巧,并逐步转变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丰富学识,修炼品行,多做其他方面的修炼,使内心可以摒弃陋习,以获得真正的书法家的境界。

然而,现代人对于“废纸三千”常常有狭隘、片面的理解,认为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多年的坚持练习就能够取得成功。这种看法非常荒谬,它使得一些学习书法的人只注重付出努力,将学习书法当作一种勤劳的方式对待,往往将练习的时间和纸墨的用量作为评判一个人功力大小的标准,并以此作为在艺术市场上浮躁、投机取巧的资本。最近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位美籍华人书法家在中国举办展览的报道中说:“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我用掉了超过30吨的墨汁,纸张堆积起来可以装满8个房间。”用30吨墨汁练习书法,平均每天超过8斤,难怪网友会惊呼此人在用墨汁洗澡!而另一位自称“国礼职业书画家”的人在网络上声称:“练习画画几十年,弃掉了超过万斤的纸墨,创作了新的龙鹤组合作品。不是争第一而是创造独一无二。”看来古代的废纸三千与现代的废纸三千斤(或千公斤、吨)相比已经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这些“书法大师”泼墨划纸的行为非常任性,也非常可笑!这种对纸墨的浪费让人担忧,或许这些人很有钱并且视金钱如粪土,但是这种浪费资源来练习书法的做法是不能被认同的。再看看这些人经过几十年的专心练习的书法作品,只是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的手艺来形容,和真正的书法艺术完全不搭边,这些人已经陷入了错误的状态,脱离了书法的正轨。

学习书法确实需要付出辛劳的努力,东汉时期的赵壹在《非草书》中有着生动的描述:“彻夜专心,全神贯注,忘记疲劳,夜以继日地坚持,连吃都不顾。十天才一笔,一个月的墨团。领子变黑,嘴巴也变黑。虽然身处人群之中,也没有时间聊天闲谈,只埋头地写字,小心地划墙,手臂被纸划破,指甲弄断,看到出血也从不停止。”这些学习者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至于衣服蹭黑,嘴和牙都是黑的,臂肘被磨破,腮帮子被刮伤,却仍然坚持不懈。这样的学习书法的方式让人感到恐怖,并难以产生敬佩之情,他们的学习书法无疑是仅仅模仿外形,单纯追求形式,并最终偏离了书法的真正境界,误入了歧途。学习书法虽然是需要付出劳动和精力的艺术努力,但想要在书法创作上取得成就,绝不仅仅局限于“废纸三千”这一方面。赵壹还说:“每个人的气血、筋骨都是不同的,心灵的疏密、手的灵巧也是不同的。书法的好与坏能否强求呢?”“像杜甫、崔端、张籍这些人,他们都有着超凡脱俗的天赋,博学多才,业余时间游手好闲,后世都十分羡慕他们。”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每个人的气质、体力、学识、修养等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学习书法的方法和效果也都不尽相同,学习书法不能仅仅依靠苦功劳。真正的书法家除了付出刻苦努力之外,还需要融通用功,实际去学习书法。对于那些具备非凡才华的人来说,书法只是他们博学多闻之余的一种休闲方式而已。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确实需要拥有像“废纸三千”那样的刻苦精神,但是应该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区分。这种刻苦努力不能仅仅看重“量”,如果不顾传统、故作姿态、任意地“创新”,只看重笔墨、纸张的使用,而不在乎传统的功法与传承等因素,那么就会偏离书法的正确道路,走向歧途。学习书法者需要“以古为师,以天为师”,将模仿古人的帖学阅读与临习作为每日的功课,严肃对待、精雕细琢,追求质量而非数量,即使不能达到“废纸三千”的程度,也会事半功倍。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谢谢!#王羲之的智慧#

王献之练字_王献之练大字_王献之练字的秘诀是什么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