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第一书记调解室——调处矛盾顺民心 夯实基础促振兴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四李村2017年贫困村出列,现有1320户4560人,其中脱贫户292户553人,村集体经济发展欠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我叫王浩,是亳州市统计局的一名干部。2021年上半年,看到选派驻村干部的通知时,我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儿子才一岁,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家属有点心急。“父亲在基层工作了一辈子,即将退休,去驻村是一种接续,也是一种传承”,我毅然决然的说道。2021年6月10日,我正式到任,成为谯城区淝河镇四李村的党委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初体验

驻村伊始,为尽快熟悉村情,我和驻村队员一起,开展集中走访活动,对全体村民逐户走访,并制定驻村工作队月度走访制度,定期走访脱贫户,确保不发生一例返贫现象,筑牢防返贫底线。在参与村日常工作时,面对疫情防控,以及很多从父亲那听到的新村改造、人居环境、田间管理等工作,都呈现在面前,既有初识的新鲜感,也有棘手的紧迫感。

随着对村情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四李村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土地征用、村务管理、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土地转包、种养殖业、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形成原因纷繁复杂,存在范围涉及村民生活的各个场所、各个领域。

纠纷家庭经常送法律援助吗_家庭的纠纷_家庭纠纷

村民赵登科儿子因早年家庭矛盾,常年不回家,家中母亲瘫痪在床,照料困难;柴凤英四女无子,女儿间对老人赡养问题推诿扯皮;康传峰因个人与村干部矛盾,阻碍村土地流转;刘传华在地头种植树木过于密集,影响农机进田……

一桩桩、一件件看是小矛盾,实则是影响发展的大问题,如何以化解群众之间的“小矛盾”作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谋发展?让我陷入思考。

解民忧

一次走访过程中,村民说“王书记,你这市里的干部就是不一样,说话客气,对大家都一视同仁,我们都愿意听你说话”。猛然间我想到了,为什么不利用大家对驻村书记的良好印象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专注于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呢?并且四李村还是区司法局的帮扶联系村,具有平台优势、资源优势。说干就干,我向镇司法所咨询了相关的申请流程,向区司法局递交了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申请表。经审批,全市首家“第一书记调解室”就正式成立了。

“我是我们村驻村书记,大家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打这张卡片上的电话,我就住在村部,也可以到那去找我”,为了方便群众反映问题,我制作了电话联系贴纸,一户一户的送上门,张贴到墙上。

纠纷家庭经常送法律援助吗_家庭纠纷_家庭的纠纷

“王书记,你赶紧过来看看吧,再不来马上就要动手了”,接到村民小组长的电话。我连忙赶到事发地,村民董倩与吴利华因宅基地纠纷吵的不可开交,有大打出手的趋势。一同到达现场的还有镇派出所民警,初步了解了情况后,我与派出所民警商定,事情交给村里调解。

我首先劝解了争吵,安抚两位村民各自回家,然后再分别走访。

吴利华撸着袖子说:“当年她家盖房子,占用了我家的地头,我看都是乡里乡亲的,就让给她了,我好心好意,现在反而到处说我的坏话,说我收了他的钱,就得骂她”。

“当初盖房子,我们两家的地挨着,为了防止扯皮,我们特意让了十多公分,现在时间长了,又说我家占了她的便宜,还到家门口骂骂咧咧,我今年就算不出去打工,也得争这一口气”,董倩气愤地说。

听了两家的“吐槽”,又走访了四邻,我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到两家争执的焦点源于宅基地,起于误会,目的就是争一口气。

我叫上村干部、小组长对两家的宅基地进行丈量,对比历史资料,给两家摆清事实,先后4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接着把两家喊到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摆问题,把矛盾讲透,把心结解开,最终两家签订协议:董倩并不存在占用吴利华宅基地的情况,更没有花钱买地之说。吴利华骂人不对,向对方道歉,保证今后坚决不发生类似事情。

“本来打算过完十五就出门打工的,结果一下耽误到现在,今天在我们村干部的调解下,我看开了也想通了,两家也握手和好了,可以安心出门赚钱了”,董倩激动地说。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深感到,有些事看似很小,如不及时化解,很可能引起矛盾纠纷甚至信访问题。市委、市政府要求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让村民心平气顺,不就是有感的关键小事么?做好这件事,不就是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么?

自“第一书记调解室”成立以来,村里的鸡毛蒜皮琐事、难事和麻烦事,不管是张三多占了几分地,还是李四家的婆媳又闹别扭,大事小情的,都是我关注的对象。

嘴勤多问、多聊,脚勤多走访、多入户,对村里的各种矛盾做到情况清,底细明,知己知彼,面对矛盾,才能娓娓道来,让人信服。

家庭纠纷_家庭的纠纷_纠纷家庭经常送法律援助吗

我的目标就是把无数个“剑拔弩张”的基层矛盾转变为一个个“握手言和”的和谐画面。

促振兴

村民李定国与妻子吵架闹离婚,在入户调解过程中发现,原来李定国的哥哥李金龙常年外出,今年年初因脑出血引发瘫痪,由于父母离世,李金龙也未成家,只能靠弟弟照顾生活。受此牵连李定国无法外出务工,两个儿子都在上学,经济紧张,诱发夫妻矛盾。

我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与镇民政办联系,商议帮扶办法。通过与其之前的务工地、治疗医院联系,补齐了社保信息、病例等资料。一周内就将其送到镇养老院,李定国没了后顾之忧能出去务工了,夫妻间的矛盾就顺利化解了。

一次小的矛盾化解竟还有意外收获,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的收缴,土地流转以及疫苗接种等工作中,李定国不仅自己积极性非常高,还主动宣传、带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支持村里的工作。逢人就说“村里是真给我们办事,为我们着想,我们一定要支持政府的工作”。

家庭纠纷_纠纷家庭经常送法律援助吗_家庭的纠纷

调处矛盾化解的是矛盾,理顺的是民心,于无形之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平时走村入户驻地帮扶的时机,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严峻,全市提倡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会不办,但是村民心理上又有好面子、讲排场习惯。我们的调解员队伍,在摸排出线索后,我就组织村警、网格员、小组长入户进行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王书记,我就这一个儿子,一辈子就娶这一次媳妇,不搞的隆重点,多遗憾”。“老李啊,现在疫情防控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娶儿媳妇是大喜事,可是万一有了密切接触者,再把我们隔离上几天,那多别扭,还有要是真把这一大群宾客都隔离起来,我看你怎么给他们解释”。“唉,疫情结束了,我一定得好好庆祝一下,补偿一下”。我深切感受到调解工作不仅要秉持公心,还要“攻心”啊,群众工作真是干部成长锻炼的大舞台。

同时,“调解室”还向区司法局申请业务支持,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服务,使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判向源头防控延伸,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下一步,我将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实干为笔,答好乡村振兴“新时代答卷”。(作者系安徽省亳州市统计局选派驻淝河镇四李村第一书记 王浩)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