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宰相张九龄是什么人,为何被罢相
一个来自岭南地区的书生,通过寒窗苦读,最终位居百官之首的宰相之位,张九龄的人生道路曾经很顺畅。据史料记载,此人文采出众,年少就远近出名,年仅13岁就敢于上书给广州刺吏,刺吏王方庆认为,这个小孩长大后一定前途不可估量。宰相张说看了张九龄写的文章,认为此人确实为“词人之首也”。张九龄最大的贵人,当属张说,因为他一直很器重张九龄。
张九龄
当然,张九龄也有着过人的才华,不管是考量人才,还是上书言事,都得到朝廷内外的赞誉。不过,他后来的仕途,也随着宰相张说的升贬而起伏。玄宗的开元盛世,确实出现了好几位名载青史的贤相,张九龄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务实清廉著称。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犯颜直谏。有一次玄宗过生日,他不管皇帝高兴与否,直接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送给皇帝当生日礼物,实则半是劝说半是警戒。在工作上,张九龄始终秉公尽职,刚正不阿,为开元盛世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典范的贤相。
张九龄不仅是位极人臣的宰相,而且还有诗坛领袖的身份,这确实是文坛之幸,唐诗之幸。后来忙于工作的他,虽然在文坛中的地位不及他的门生那么出名,但他振臂一挥,唐诗就能够由之前生机默然的宫廷诗走向气势磅礴的盛唐诗风,可见他的作用及威力之大。张九龄的一生,三度入朝,为官20多年,所到之处,颇受文人雅士的尊敬。在他的身边,基本上聚集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王维、杜甫、王昌龄等等,让京城诗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李林甫
由于张九龄的主要工作是政治活动,位居宰相之位的他,每天忙于公务之后,再与一帮文士喝茶谈诗,好不惬意,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情景。但在那个年代,才华横溢并非是好事,很容易遇到小人的嫉妒。玄宗晚期,由于在位时间太长,开始荒于朝政,沉醉于享乐,而且患上了喜欢听好话的毛病。这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奸臣登场了,他就是李林甫,他的出现,直接成为张九龄施展才华的主要阻碍。
李林甫,没有什么才华,属于不学无术之徒。他只是仗着权术以及在皇帝面前“拍马屁”的方式得宠,更仗着李唐王室贵族后裔,经常贿赂嫔妃宫女,到处打探消息,曲意奉迎,结果深受皇帝宠幸。此人最恨读书人的刚直,有一次皇帝让他主持选拔,到了最后,他一个也没有看上,估计是没人给他送礼。回去后他一本正经地跟皇帝说,大唐王朝只要是贤良之士全部都到朝廷任职了,民间已经没有贤良了。
唐玄宗
有一次,皇帝想废了现在的太子,改立惠妃的儿子为太子,当时张九龄得知此情况,直接站出来反对,不识时务的他,还将古代失国的典故来“教育”皇上。但李林甫却没有提出反对,反而私下和宫内的其他太监说,皇上立谁为太子,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要问一个外人呢?此语传到皇帝那边,玄宗高兴至极。不久,武惠妃托人前来劝说张九龄投他儿子一票,结果被他直接拒绝了,后来太子之位暂时保住了。但面对政敌张九龄,李林甫依然没有放过他,只要找到机会,一定会不停地进谗言,对此皇帝也没有觉察,最终张九龄因被诋毁而被罢相。
对于张九龄被罢相一事,他是掉入了什么样的圈套呢?张九龄曾经推荐过一个名叫周子谅的监察御史,有一次对李适之说,一些无才之人都当了宰相,你是皇室宗亲,怎么能坐视不管呢?李适之听到这样的话,当即报告给李林甫。这下李林甫可算是找到了机会,马上打小报告给玄宗。皇帝一听,怒火中烧,马上将那个乱说话的周御史廷杖流配,因为这人是张九龄举荐的,所以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贬为刑州长史。
高力士
此时的唐王朝,以李林甫为首的小人横行天下,一个忠正的君子是不可能斗得过小人的。就这样,张九龄被赶出了中央,其他大臣不敢多说话了,李林甫处理了最大的政敌 ,这下更加无所顾忌了。据说张九龄被罢免时,高力士带来一把白羽扇,说这是唐玄宗特意交代给他的,意思是张九龄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对此,张九龄根本不以为然,还固执地上了一道赋,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
从繁华的京城回到乡下,从人生的巅峰回到令人神伤的低谷,此时的张九龄回到了乡下,政治上的失意,导致他内心苦闷,但找不到人诉说,只能托物言志,写诗表达心情。其实李林甫一直想杀了张九龄,但都被玄宗阻止了。但张九龄在政治上的远见,最终证明他是对的。
张九龄雕像
当年,玄宗想任李林甫为相时,曾经问过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有话直说,表示宰相这个位置涉及到国家安危,如果选择李林甫为相,以后可能是庙社之忧。但皇帝还是认为此人忠心不二,根本不听张九龄的建议,结果培养出这么一个巨奸,导致朝政动荡,差点亡国。安禄山违反军令,按理说该斩,张九龄也同意了,但皇帝不同意,不仅赦免了他,而且还让他升官,结果养虎为患,后来此人叛乱,兵指长安,已经70多岁的玄宗无奈之下只好外逃,避难于蜀中,再想到昔日张九龄(已经死了十几年)的话,不禁老泪纵横。
张九龄家族墓地
有人说过,如果当年张九龄可以继任,唐朝的历史一定会重写。但这个世界上,哪里会有“如果”二字呢。这样说,实则是后人对张九龄这样的贤者的一种安慰罢了。纵观张九龄的一生,有幸遇到了张说这样的一代贤相,却败给于李林甫奸相,前后两个宰相,但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我们重温《唐诗三百首》,再读一下张九龄的诗作:“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张九龄的感伤呢?
参考资料:
[1]杨玉静.起伏的人生与文风——张九龄序铭文阶段风格特色浅析[J].文山学院学报,2020,33(04):72-75.
[2]刘奕宏.金鉴垂世张九龄[J].客家文博,2020(02):4-6.
[3]王永波.张九龄任职郎官期间的心态与创作[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5):101-107.DOI:10.16229/ki.-5102.2017.05.017.
[4]丁涵.张九龄、李林甫“党争”发微[J].文学研究,2016,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