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的一个梦,20年来,中国数学家这样圆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韩扬眉
7月6日至14日,全球数学家“云聚”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的第2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2年,在于北京举办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家田刚作为中国大陆首位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报告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会上,他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数学家迈入国际数学前沿领域,获得更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20年后的2022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委员的田刚欣喜地看到,当年参会的学生中不少已成为了青年领军数学家。
“20年来,我国数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进步巨大,这是所有中国数学家共同努力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结果。”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田刚正在海外参加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会议。
他表示,他感受到了国际数学界对我国数学家工作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20年来,中国数学“群星闪耀”,数学家不懈努力,活跃在国际最前沿,努力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走在国际前列的数学研究
国际数学家大会素有“数学奥运会”之称,是数学界最重要的学术盛会。
在本届大会上,约200位学界公认的“领袖级”数学家受邀作学术报告,其中有14位中国数学家。
在所有受邀报告中,最受关注的是“一小时报告”,由组委会特别邀请的、作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介绍最重要的成就,代表了近期数学领域的最重大成果与进展,每届仅有21人。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作“一小时报告”,分享了他关于机器学习的思考。
他也是继田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位“一小时报告人”。
鄂维南是将机器学习与应用数学相结合的先驱者和主要推动者。
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AI for ”的概念并系统推动其在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应用。
2004年前后,当时主要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的鄂维南前瞻性地看到,未来大数据将非常重要,尤其是新的数据分析算法将成为数据科学发展的关键。
2014年,鄂维南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到这项“陌生”的事业中。
2020年,鄂维南团队借助机器学习,实现了上亿原子的第一性原理精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了当年的戈登贝尔奖,迈出了中国机器学习与应用数学融合的重要一步。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在机器学习和数学科学的交叉融合领域,目前中国正走在前列。有相当一批年轻人做着比较好的工作,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此外,我国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诸多领域也有重要突破。
此次受邀报告人的研究领域包括科学计算、控制理论与优化、概率统计、几何、拓扑、数论、李理论、偏微分方程等当前国际数学前沿领域。
“我国数学研究进步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和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大幅增加——从20年前的几年一两篇到如今每年多篇。”田刚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新一代”大有潜力
20年前,数学家陈省身在北京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新生代的数学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如今,青年人才已成为数学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为数论界的领军人代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野将在第29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讲述近年来他在数论领域有关椭圆曲线算术理论的研究新进展。
田野第一次对BSD猜想(贝赫和斯维纳通—戴尔猜想)的同余数问题这个“千禧问题”给出了接近最终答案的线索,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中国继陈景润之后最好的工作”“将会是鼓励很多中国青年数学家的典范”。
那时,他才40岁出头,并因此获得了“拉马努金奖”。
在田野心中,数学研究是一门艺术,充满乐趣和挑战。
在研究同余数问题的关键阶段,田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常常凌晨4点起床,打车到香山,边爬山边思考问题。
有时突然产生了一些新想法,也会立刻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张寿武打电话讨论。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他终于想明白了所有的细节。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以田野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算术代数几何卓越创新国际团队”已是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团队之一。
如今,更年轻的一代数学家正在崛起,他们正朝气蓬勃地走向未来,迈向新的高度。
在此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的13位中国数学家中,孙斌勇是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最为年轻的一位,“80后”数学家人数在一半以上。
这让田刚想起20年前在北京举办的那次国际数学家大会。
他说,那次大会激励了一批年轻人潜心数学研究,把数学当作一生的事业,他们如今做出了很突出的工作。
“人才是建设数学强国的根本,中国数学‘新一代’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有潜力。”田刚说,青年数学家自身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加之与国际数学界的密切往来,对提高我国数学综合研究水平、培养更多后备数学人才大有裨益。
数学需要“沉浸式”钻研
如果说20年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数学大国行列,那么,20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家加大对数学研究的投入以及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投身数学研究,中国距离数学强国更近了一步。
“学术界要以一种真正负责任的态度发展好数学学科,真正关注原始创新和应用落地问题。”鄂维南表示。
对于菲尔兹奖等数学大奖依然缺乏中国学者的质疑,田刚表示,中国数学家是具有竞争力的,一些人已取得非常突出的成果。
“我们应理性看待奖项,被认可的方式有多种,并非奖项一种,最关键的是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我们要有信心,追求更高的目标。”在田刚看来,比起获奖,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一些大问题,研究一些更具创新性、前沿性的数学问题,引领数学学科的发展,争取更大的成就。“得奖是迟早的事儿。”
数学需要“沉浸式”钻研,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和科研人员全身心的投入。
田野认为,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潜心于重要问题的研究。
他还建议,从中学阶段就加强对数学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较早掌握数学大家的思想、了解研究的前沿问题。
田刚表示,应加强国际数学交流,这对于产生灵感、刺激新想法非常重要;要给年轻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他们在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减少不必要的考核评价,让年轻人不急于追求文章的数量,而是把目光放长远,更自信、更安心地挑战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