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什么鲜为人知,又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事实一 西藏为何人均寿命最低?
很多人误以为:山清水秀的地方,原生态,空气负离子高,喝的是山泉水,人特别健康,特别长寿。然而,统计数据显示的事实真相是恰恰相反:山清水秀人短命。
我国各省人均寿命统计数据显示:
山青水秀的西藏、云南、青海、贵州、甘肃、新疆,人均寿命是最低的。
相反,乌烟瘴气的澳门、香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人均寿命是最高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文青们普遍神往的西藏,那里的居民,人均寿命是在全国排名倒数的。
可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藏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的卫生意识低下,地方医疗水平低下。相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的卫生意识高,地方医疗水平高,尤其是最后这一点,医疗水平,尤其是现代医学的普及。
欢迎大家点此加入「西藏旅行微信交流群」!事实二 藏民为何皮肤黝黑?
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西藏那么高冷的地方,为什么百姓皮肤那么黑呢?
答案是:西藏是全国紫外线水平最高的地方,没有之一。
原因也不复杂:高原紫外线强,这是地理常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藏民,皮肤都是黝黑黝黑的。
事实三 西藏为什么佛教文化发达?
佛教文化在西藏特别发达,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事没什么神秘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地利。
西藏是距离印度很近的地区,自然佛教传入藏地在地理上就便利很多,举例说:嫁给松赞干布的尼泊尔赤尊公主,从尼泊尔带来了很多佛经,此外,吐蕃王从印度请来高僧莲花生,在藏地传授佛法,大兴佛教,使佛教在藏地开枝散叶。
事实四 藏民一生只洗三次澡?
你听过这个说法吗:藏族同胞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分别在:出生、结婚、死亡。
这个说法是谣言。不存在的。
关于我们藏族同胞洗澡的问题,真相是这样的:
真相一:藏族同胞和我们汉人一样,都爱干净,都爱洗澡,尤其是以拉萨为代表的城市藏民,和我们内地的汉人一样,经常洗澡。在今天西藏的城镇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了热水器,藏民洗澡和我们汉人一样,是日常必做的事。
真相二:不过,西藏和内地,气候确实不同,西藏气候干燥、气温低,不热,不太容易出汗,所以,很多藏民认为:实在没必要天天洗澡,所以,很多藏民是每三五天洗一次澡,那不是因为脏,也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西藏确实和内地气候有很大不同。
真相三:西藏的牧区,也就是西藏的乡村地区,很多地方没有通自来水,洗澡没有城里方便,但是尽管如此,西藏牧区的牧民,也会到附近的湖泊河流去打水,挑水,回家,烧热,然后洗澡。受条件所限,牧区的藏民比城市藏民洗澡的频率要低一些,但绝不是谣言所说那样,一辈子只洗三次澡。
真相四:和内地不同的是,西藏由于气候不一样,所以老一辈藏民代代相传的经验是:洗澡太多,反而可能不利于健康,为何?因为西藏气候干燥,洗澡太频繁的话,可能会破坏人体肌肤的油脂保护层,在干燥的气候里,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皮肤瘙痒,以及各种皮肤病,所以在藏地,洗澡太频繁,反而可能不好,这就是为什么:藏民每隔三五天洗一次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事实五 藏民信佛,为何吃肉?
我们都知道,藏民几乎都是佛教的信徒,但他们普遍吃肉,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问反了:应该问,汉族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肉?
原来,佛教的原始教义,只是禁止杀生,但并未禁止吃肉,后来佛教传入汉地之后,梁武帝(生卒:464-549)颁布《断酒肉文》,开始禁止汉地的佛教徒吃肉,但藏地的佛教徒并未受此影响。
事实六 历史上的吐蕃为何是个强大帝国?
我们都知道,在唐朝时期,青藏高原突然冒出来一个大国,名叫“吐蕃帝国”。对,就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那个吐蕃帝国。吐蕃帝国当年很强大,很能打,和大唐打了好多年的仗,大唐还曾经一度打不过它。
这件事是不是很奇怪?因为众所周知,青藏高原由于降雨量低,向来是一个贫瘠的地区,直到今天,仍然是贫瘠地区。
那么试问,同样一片青藏高原,为什么在当时,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帝国呢?
答案很有趣:由于气候变暖。
我国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经研究指出:南北朝时,中国比较寒冷,然而到了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比现在都还要温暖。
当时的东亚大陆,普遍变暖,同样,也惠及了青藏高原。
于是,青藏高原也变得很暖,气温升高,降雨增加,青稞丰收,青藏高原,迎来了好日子,人口大幅增加,物产前所未有地丰富,富强了,人丁兴旺,兵强马壮,不可一世。这,就是青藏高原在唐代,突然冒出来一个强大帝国(吐蕃帝国)的原因。
同理,吐蕃帝国后来为什么又衰落了呢?答案毫无悬念:因为气候变冷。好景不长。后来,气候变冷了,青藏高原的降雨量,断崖式下跌,再次变回了一个不怎么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所以,吐蕃帝国,逐渐也就衰亡了。
事实七 藏民为何有一妻多夫制?
我们都知道,西藏有一妻多夫制,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同时嫁给兄弟几人。
那么,西藏为什么会有一妻多夫这么奇特的婚姻制度呢?
兄弟三人同娶一妻的一个藏民家庭
简单地说,至少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在旧社会时期的西藏,旧时代的政教合一统治阶级,对藏民的征税、征召徭役,都是按“户”为单位的。所以,几兄弟共娶一妻,总人数再多,也只算“一户”,可以少交很多税、可以少做很多徭役。说白了,这是很简单的经济计算问题。
原因之二:穷。是的,西藏自古以来,就不是富裕之地。藏区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一些藏民的家庭,兄弟几个人,各自都娶不起老婆,但是,于是,兄弟几人合伙娶一个妻,就成为一个解决方案。
原因之三:不愿分家。是的,藏民当中有这么一个观念,认为几兄弟分家之后,家庭的财产稀释了,所以,几兄弟各自娶妻、然后分家,一部分的藏民是不认可这种生活方式的,他们认为:这不利于家财的聚集,所以,藏区有这样的谚语:“一家分开,乞丐一堆”。由于藏区存在这样的观念,那么一妻多夫的制度,自然就产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有《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对婚姻法进行变通,所以,在藏区一妻多夫,不算犯法。
事实八 什么是仁波切?
仁波切,其实是藏语单词(拉丁化:Rinboqe)“上师”的汉语音译。
是的。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上师。
藏区一个上师(仁波切)
所谓“上师”,就是在佛学上有造诣的大学者,是这个意思。
说得更清楚一些,仁波切,大概相当于汉语里的“高僧”、“大法师”的意思。
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
事实九 什么是唐卡?
“唐卡”其实也是音译,它是藏语单词 (拉丁化:Thangka) 的汉字音译。
“唐卡”的意思是指:刺绣在布、绸、厚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美术品类。
唐卡最常画的题材是藏传佛教相关
那么,故弄什么玄虚呢?画就是画嘛,为何偏偏要叫唐卡呢?
答案是这样的:不是我们故意管它叫唐卡,而是藏民自己叫它唐卡,我们只是翻了个音译而已。
而且,如果不叫唐卡的话,就得叫它“藏族绘画”,其实也是一个新词,所以,一样的麻烦,没什么区别,相反,叫唐卡,还显得它与众不同,而且,藏族的绘画风格和材料,确实与众不同,所以,给它安一个专用词,没毛病。
事实十 扎西德勒是什么?
藏族同胞的问候语“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呢?
扎西德勒,藏语单词(拉丁化:bkra shis bde legs)。
其中“扎西”是好运的意思,“德勒”则是幸福快乐的意思。
整合在一起之后,扎西德勒,大概理解成汉语的“吉祥如意”,是这个意思。
事实十一 藏文是谁创造的?
藏文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公元7世纪的时候,西藏这个地方,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名叫吐蕃帝国。
吐蕃帝国的皇帝,名叫松赞干布。
对,就是娶了文成公主的那个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派了一个名叫吞弥·桑布扎的藏族大臣,到古印度去学习梵文。
吞弥·桑布扎去了古印度学完梵文,学成回到吐蕃帝国,然后,吞弥·桑布扎参照梵文字母,创造了藏族的文字。
第一行是藏文“唵嘛呢叭咪吽”,第二行是同一个意思的兰札体梵文
是的,藏文,其实是吞弥·桑布扎创造的,而且是参照梵文的字母,来创造的,所以,藏文和梵文,有一定的渊源。
事实十二 青稞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藏区有一种庄稼,名叫青稞。
可是,到底这个“青稞”,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地说,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变种,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裸大麦”。
青稞庄稼
青稞,和中国北方的小麦相似,但是不一样,和南方的水稻,那就完全是不同的物种了。
是的,青稞,是大麦的一个变种,你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是大麦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但不同于中国北方的小麦。
青稞的颗粒
青稞,是我们藏族同胞的主要农作物。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藏民不种植小麦和水稻呢?
答案是:西藏的水土气候等条件,更适合种植青稞,换句话说,小麦水稻在西藏,很难成活,或者即使能成活,收成也远远比不上青稞,也就是说,藏民在祖祖辈辈的历史上,最终选择了青稞而不是小麦,不是主观的结果,而是客观的结果。
藏民收割青稞
事实十三 藏民的主食是什么?
我们藏族同胞的主食,是一种名叫“糌粑” (zān ba)的东西。
这个“糌粑”,又是什么东西呢?
糌粑,藏民的主食
“糌粑”,就是青稞制成的面粉做成的。
一般的做法是这样的:
把青稞的米粒炒熟,然后磨成粉,然后呢,在碗中倒入奶茶,放入青稞面粉,再添点酥油、糖、青稞酒等各种配料,用手指在碗中拌匀,捏成一团一团,这就可以吃了。
用手指把青稞粉和调味料捏成团,就成了糌粑
“糌粑”是藏民的主食,它的地位等同于华南的大米饭、华北的面包面条。
事实十四 酥油茶是什么?
那么,我们藏族同胞平时喝的“酥油茶”,又是什么东西呢?
简单地说,酥油茶,就是藏族版本的奶茶。
酥油茶,藏民版本的奶茶
酥油茶的做法,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藏区的牦牛,产的奶,制成奶油,叫做“酥油”。
然后,把酥油和茶叶一起煮水,就成了酥油茶了。
当然了,这是最简单的做法,还有更复杂版本的做法。
藏民的酥油,牦牛的奶油
事实十五 喇嘛辩经辩什么?
我们曾经在旅游电视频道上,看到过西藏的喇嘛辩经,手舞足蹈,拍手掌,就像吵架一样。
然而,喇嘛辩经,他们都在辩论什么呢?
喇嘛在辩经
老冯给你说个简单的例子:
喇嘛A:红花是红色的吗?
喇嘛B:红花没有颜色,色即是空,红色是人的意识对它的解读。
喇嘛A:(击掌回答)你中计了!根本就没有“花”!所谓花,只是自然界元素临时组合的一个幻象而已。
喇嘛B:(击掌回答)你错了!根本不存在“我中计”这种事,因为“我”根本不存在,所谓“我”这是人的意识对宇宙产生分别心的一种误解,不存在一个和大自然分别的、独立存在的“我”。“我”也是一个幻象。那么,既然不存在“我”,也就不存在“我中计”这件事。
注意,这里举的这个例子,只是极度浅显的简单易懂版。
喇嘛们日常的辩经,辩的内容,比这个深奥得多,都是佛学的深度问题,本文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以选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
事实十六 什么是活佛?
其实,藏区并没有“活佛”一说,准确的叫法,是“祖古”(拉丁化:Zhugu)。
所谓“活佛”,是汉语为了方便理解,创造出来的翻译词汇。
藏民相信,藏传佛教有的大师,圆寂之后,会转世投胎。
于是,大师圆寂之后,后人找到这个“转世”的儿童,认为这个儿童,是前不久圆寂的大师投胎转世的。
被认为是大师死后转世的藏族儿童
通常自己的孩子被认定是大师转世,父母都会高兴,一般都会同意,让孩子出家。
这种被认为是转世而来的修行人,在藏区叫做“祖古”,意思是“再次来到人间修行的人”。
这种人,汉人管他们叫做“活佛”。
而事实上,这些“活佛”都是凡人,一样要吃喝拉撒,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可以呼风唤雨、大显神通的活神仙。
事实十七 为什么藏族女孩那么多“卓玛”?
藏族的女孩子,确实有很多人叫卓玛。
虽然,并不是每个都叫卓玛,但是,叫卓玛的确实较多。
藏族女歌手,降央卓玛
那么,为何有那么多的藏族女孩叫“卓玛”呢?
答案是:图个吉利。
藏语中的“卓玛”,指的是古印度神话的一个女神,叫做“度母”,这个神,可以救苦救难,可以满足信众的愿望。依据藏传佛教说法,度母(卓玛)可以度16种苦难。
度母,藏语叫卓玛,是古印度神话的女神
度母(卓玛)在藏区,是深入民心的一个女神大V,和观音菩萨在汉人心中的地位,是类似的,所以,为了图吉利,许多藏民都喜欢给自己的女儿起名叫“卓玛”(度母)。
事实十八 什么是转经筒?
我们说,藏民手中那个转经筒,到底是干嘛用的呢?
原来,藏民相信:用手把转经筒转一回,就等于念诵了一遍佛经。
也就是说,藏民在古早的时候,大家无时无刻,虔诚地念诵佛经,一遍又一遍,后来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个“转经筒”,说用手摇一圈,就等于嘴巴念诵了一遍佛经。
藏民一看:终于可以偷懒了,简直不要太爽,于是,转经筒风靡藏区,几乎是人手一筒,一代传一代,直至今日。
不过,除了“偷懒”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藏民不是每个都识字。不识字的藏民,背诵佛经会有困难,所以,对于不识字的藏民来说,转经筒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福音,可以省很多事。
事实十九 布达拉宫是怎么回事?
拉萨的布达拉宫,它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是:松赞干布叫人建的。
是的,当时,藏区气候回暖,庄稼高产,吐蕃帝国强大,皇帝松赞干布,在拉萨的一座山顶上,建造了这个宫殿。
为什么要建造在山顶上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军事防御。
当时,梵文有个词叫“Potalaka”,指的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是“光明岛山”的意思,松赞干布就拿这个词,给他建造的这座宫殿命名,汉字音译叫“布达拉宫”,实际上就是“光明岛山大宫殿”的意思。
有趣的是,浙江的“普陀山”,也是一个梵文名字,是“Potalaka山”,也是“布达拉山”的意思,和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同一个词源,都是来自于梵文,换句话说,浙江的普陀山,就是“光明岛山”的意思。
松赞干布有两个主要的伴侣:
一个是当时尼婆罗王国(今天尼泊尔)的公主,名叫尺尊公主。
另一个,就是大唐的皇亲国戚,文成公主。
从左到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尺尊公主
然而,松赞干布的女人,其实还不止两个,藏地的史料记载,松赞干布除了尺尊公主、文成公主之外,还有三个女人。
换句话说,松赞干布,一共有五个女人。
不过,文成公主嫁过去,很可能并不介意这事,因为在古代,皇帝有多个女人,是正常现象,这一点,想必文成公主在入藏之前,应该早就有心理准备。
事实二十 藏民都实行天葬吗?
藏族同胞在年老去世之后,真是是要举行“天葬”吗?
所谓“天葬”,就是把年老去世的藏民的遗体,放到“天葬台”上,让秃鹰吃掉。
这个倒还真不是谣言,在西藏自治区,“天葬”迄今为止,仍然是很常见的殡葬方式。
为此,当地的立法机关还特意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天葬管理条例》,对藏族同胞的天葬行为,进行科学管理。
所以,答案是:是的,天葬,确实在西藏是常见的殡葬方式,直至今天,仍然如此。
但是,重要的是“但是”。
但是,“天葬”并不是西藏唯一的殡葬方式,在西藏,除了天葬之外,还有水葬、塔葬、火葬、树葬、土葬等殡葬方式。
尤其是“火葬”这个方式,由于自治区政府一直大力推广,所以在今天的西藏,“火葬”被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所接受,尤其是西藏的城市居民。
在西藏,接受火葬的藏族同胞,越来越多,在可预见的未来,火葬在西藏,将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