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经济学家张五常?

本来这个问题我不太敢回答,毕竟自己只是个普通的经济学爱好者,不够专业,对张五常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向松祚老师的著作《张五常经济学》以及张五常先生的大作《经济解释》。但是看了几个答案,觉得其他答主的回答有失偏颇,不够全面,于是斗胆说说我的看法。

有人说,读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读者可以穿越时空限制和古往今来最伟大最睿智的灵魂进行深刻的对话,笔者深以为然。引申开来,我以为要想真正了解一位学者的水平,感受其人格魅力,道听途说再多的花边新闻都不如好好读一读这位学者的代表作。张五常先生前半生师从经济学大师阿尔坎,和大师科斯也是忘年之交,被科斯誉为“最懂我的人”,在西方经济学圈子发表的传世佳作不胜枚举,当年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发表后好评如潮,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时至今日还被圈内人士奉为经典。但是要深入了解张五常先生的思想,还是要仔细研读《经济解释》这部凝聚了老人家毕生功力的大作。

《经济解释》这部专著,总结了张五常先生一生的经济思想精华。所谓大道至简,老人家通篇都在论述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只一条:需求曲线永远向右下方倾斜。但经过专门的训练和深刻的掌握,只要熟练于各种边界条件的变化(比如信息费用,比如交易成本),需求定律竟然能解释近乎一切经济现象!全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强大解释能力,体现出张五常先生求真求实,不拘泥于象牙塔,“喜欢到街头巷尾的真实市场里探寻经济学规律”的精神。反正我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为老人家的智慧和求真所折服,完全没看出来哪里来的“狂傲”。书中倒是有一些老人家对经济学圈子怪现象的嘲讽,如果有人把这叫做狂傲,多半是被戳中了某些痛处吧,我个人倒是非常欣赏这种学者的耿直。

至于有人说为啥不争个诺贝尔奖,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位学者做学问的目的是为了某个奖,那么他注定是个二流学者,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优秀学者当初搞学问可不是为了什么奖,而是来源于接近真理的那种孩子般的快乐,这也正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的(如果有些人把这叫做狂傲,我也无语了)。另外,张五常先生早年回港后,更关注大陆的经济现象,主要著作均为中文写作,包括倾注其后半生心血的《经济解释》。这虽然给广大华人学子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礼物,但也变相削弱了其在西方的影响力。也许有一天其英文译本面试后,会让国际经济学圈子重新审视张五常先生的学术地位吧。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