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创业”下的影视界趋势分析

  国家今年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个口号在两会上讨论到很火,其实原因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中国,向着比中国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大家可能不知道吧,中国的海尔,格力等大牌企业生产基地都在越南。

  二是上一届总理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物价连年上涨,而四万亿花在哪了,基本全是基础建设,概况为修路架桥盖公园,结果就是修的公路没车跑,盖的公园全是小苹果。关键是这四万亿刺激经济有限,都是浅层次的让修路修桥工人有活干,路修好了没有车跑,就再也产生不了收益。市场上一下投放了四万亿,导致物价连年上涨,生活保障类消费品涨幅最高,大家对比凉皮包子粉皮等价格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三是毕业大学生太多了,国家用全民创业取代了大学生分配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大学生已经没有所谓吃苦耐劳的农民工精神了。

  所以我们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还是符合实际的,就是放宽政策,收紧金银,国家再也不能滥发纸币了,如果再搞上一任总理的经济刺激计划,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估计很快就会沦为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一样的命运了,所以奉劝版友们如果钱多,就先投资到能保值的实业中去,钱放在手中购买力只会逐渐减低。

  现在说说影视圈如何应对当前这种压力,先说说外来的例子。

  1929年美国股票崩盘,入住酒店前酒店员工先问的是,你是要住店还是要跳楼。可见当时失业率多么严重,可出乎意料,当年的美国电影异常火爆,大家为了排解压力发泄情绪就去看了电影,当时的电影俨然像宗教一样神圣,出品的电影也大多是谁的秘史啦,科幻喜剧啦等垃圾题材,当然当时的电影还没有被定义为一种艺术,所以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

  其实春节档《澳门风云2》能拔得头筹,我觉得最主要就是因为影片够欢乐,就是说把《澳门风云2》和《钟馗伏魔》放在任何一个档期,《钟馗》都不可能赢,因为观众进电影院最原始的动机就是我要开心一把,我要开心度过两个小时,就这么简单。抱怨观众不看《推拿》《黄金时代》是没有道理的,况且《推拿》明明挣钱了,还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怪观众,文艺片本来是可以挣钱的,但文艺片的导演制片人总是贪得无厌,总希望以小博大,用文艺片不过千万的投资换取像商业片那样近几亿的票房,完全属于贪得无厌,怪不得观众对文艺片敬而远之。

  所以大部分中小投资影片最终失败都是属于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制片人砸钱拍电影当然希望利益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制片人首先必须懂电影,必须照着市场规则办事,今年奥斯卡获奖的《鸟人》《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电影都是先小范围电影,然后逐步扩大放映,票房也是一丁点啊,但观众和制片人都知道,这些电影首先没有赔钱。而我们的制片人呢,一个字“吹牛”,三个字“不吹破牛皮死不罢休。”“吹”中之王的张伟平,将1.2亿投资的《金陵十三钗》吹到了6.5亿,溢出了五六倍,然后近9亿的票房,真金白银装进口袋,然后又给观众造成《金陵十三钗》赔钱的假象来骗人。我们的制片人这种嘴脸多了,甚至有些制片人已经给观众造成你看我投了好几部电影都亏了,你们发发慈悲,让我挣一回吧这种摇尾乞怜的态度来面对我们的观众。

  其实市场规律很明显,如果一个制片人一直赔钱,他还会一直投资电影吗?傻子才干。

  所以我们如果是编剧,从小处讲做到两点,一是写市场容纳度高的喜剧,二是智斗杂牌制片人。

  从大处讲,要掌握创作的主动权,最好可以和刘和平那样,直接把制片大权握在手上。

  我觉得电视剧首先不是写剧本,首先是探得出品公司想要哪种剧本,而一部电视剧的运作成功与否和这家出品公司会不会破产是画等号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拍完,出品公司就解散了,《大染坊》拍完,出品公司也破产了,这两部电视剧最终还红了,但是出品公司却都倒闭了。

  所以现在网上大面积地征集剧本,对出品公司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就是希望能弄来一部人人都说好,确定可以包赚不赔的剧本出来,但怎么可能让一部剧本人人都说好呢,审剧本的和我们剧本论坛一样,都是剧本自己写不了,对别人的剧本一挑一个刺,好像全身都是毛病。所以让投递剧本的基本上全部都是白费功夫。

  崇祯皇帝临死前说了一句名言,“文官人人可杀。”就是文化人误国的根本,我们论坛也一样,论坛里来了剧本有几个人是认真看的,有几个认真看不是为了挑刺的,我们把剧本投给影视公司,待遇是一样的,谁看你的剧本,看你剧本的人都是挑你剧本刺的人,有谁给你认真分析!

你可能想看:
标签: 电影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