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三国中,三国前期的武将武艺比三国后期的更强?

喜欢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在三分前期(汉末乱世至三足鼎立),猛将多现,英雄叠出,而到了后期(魏蜀吴建立至三分归一),能征善战的猛将如凤毛麟角,昙花一现。

比如说张郃,在前半部分平平无奇,根本就排不上号,不要说吕布、蜀汉五虎、典韦、许禇了,就张郃的武力值,即便在曹魏军中,连庞德、徐晃、夏侯惇这几关他都过不了。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中,若论打斗能力,张郃是最弱的一个。尽管如此,到了三国后期,张郃居然成为了天下第一猛将,所向无敌了。

再如文鸯,在三分后期夜踹司马营,无人敢当,枪挑鞭打,杀敌无数,可谓当时的第一勇士。但他六十合战邓艾未见上风,哪有当年关云长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威风,张翼德独断当阳桥无人敢战的霸气,赵子龙大闹长坂坡斩将夺旗的风采?

毫无疑问,后三国比起前三分来,战将们的武力值有个非常明显的下降,降了一个档次不止。何止是武将,就以谋士来论,智略水平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如说司马懿,若放到前期,曹操的谋士的谋士都能收拾得他服服贴贴。以司马懿的智计,他敢和郭嘉、贾诩、荀彧、程昱、陈登这些大阴谋家对抗?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呢?分析这个问题肯定与时代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三国演义》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很明显,这句话就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合久必分――统一走向分裂,治趋向于乱;分久必合――分裂走向统一,乱重归于治。这是两个在本质上完全相反的时代。

统一走向分裂,社会秩陷入混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危境,但对于身怀绝技的豪杰之士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于是政坛上群雄并起,沙场上猛将叠出。虽然大家都有机遇,但成功毕竟只属于能力更强的少数人,这就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人倒下了,有些人被淘汰了,有的是因为能力不够强,有的是因为反应不够敏捷,有的是因为应对不够妥当,有的甚至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够好。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能够留存下来的,能够一展风彩的,能够攀上人生巅峰的无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你能说能与天下第一勇士吕布“战到十余合”被斩断手腕的武安国武艺不强吗?夏侯惇在吕布马前只“战不数合”就飞马败归本阵,武安国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你能说与关羽大战“数十合”,青龙刀起,人头落地的管亥不够悍勇吗?连超级猛将文丑都“战不三合”被关羽杀得心怯而逃,可见管亥之强。诸如此类的,还有能挥动五十斤三尖两刃刀的纪灵、敢和许禇死磕的高览、被曹洪诈败斩掉的“飞天夜叉”何曼等人,如果这些人能活到后三国时代,也都能成为叱咤一方的猛将啊!

但这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同时也是这么残酷。稍有闪失,就成为他人战绩薄上的一抹血色,猛将百战功成塔基下的一枚白骨。

乱世终有定时,三足鼎立就是一段稳定时期,在这段时间展露头角的年轻一代就不再面临那种严苛的环境。当年桃园三兄弟要和黄巾军打,要和董卓打,要和曹操打、要和袁术打、要和吕布打,甚至还要与东吴打。一路行来,栉风沐雨,身经百战,而其他各方势力的战将们也是如此,你都不知道在前行的途中,敌人什么时候就突然从斜刺里杀了出来,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战场。

后三国时代的年轻人就简单了,敌对的目标只有两个,到达前沿阵地之前基本上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心。最凶悍的敌军猛将都已经死得没几个了,最狡猾的敌军谋士也已经纷纷谢世,总体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仅存下来的几个老油子就成了绝世名将。如张郃,在后三国时代也是天下第一的存在,居然也敢在万马军中冲阵了。还令蜀军主帅诸葛亮深深忌惮,绞尽脑汁。要是蜀汉五虎还在,随便拉出去一个就能熄灭掉他的嚣张气焰。魏延也冒出头来了,张郃一死,魏延也当了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猛将,挺刀出阵,魏军诸将都唯恐避之不及,完全不敢应战。

在三分前期,东吴的武将一向偏弱,被关羽嘲为“鼠辈”,到了后期,像朱桓这类也能斩将夺旗、徐盛还被魏军称为“勇不可当”,丁奉也显露峥嵘,真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放到前三国时,就这几位渣渣,派上个关平就足以灭掉他们的威风。

两相比较,三分前期的武将,经历过的恶战更多,战斗环境更凶险,敌将更强悍,局势更复杂,遭到的阴谋更深诡,威胁更大。随便举个例子:高顺,武艺不算多么突出,他曾经对战过的敌人――典韦、夏侯惇、张飞。哪个不够狠?

为啥像张郃这样的将领在前三分时代打起仗来,一遇强敌,见势不妙,拔马就跑,根本不敢恋战。到了后三国时期,还敢于在万马军中冲锋陷阵,“拍马舞枪,冲出重围,无人敢当”,还翻身再入,又救出了副将戴陵。但在前三国时代,还敢轻易冲阵?界桥之战,袁绍大将麹义,武艺不在张郃、高览之下,乘胜冲阵,突然遇到赵云,“战不数合”就被结果掉了。

所以说,后三国时代的战将们武力偏弱主要还是环境造就的,他们所面对的威胁级别远远低于三分前期,根本达不到百炼成钢的境界。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