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电影《妖猫传》到底是在阐述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妖猫的身份。
妖猫不是猫妖,妖猫的妖字,并不是我们平时在影视书籍里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动物修炼而成的妖怪,妖猫的这个妖字,是举止妖异的妖,是妖孽作祟的妖。
妖猫的形态举止是一只猫,说话做事是一个人,在生时它是一只被人类灵魂占据身体的猫,在为贵妃报仇的过程中死在了陈府床下,猫尸无人收拾,怨念久久不散,幻化出灵力强大的实体。
三十年后再度复出的妖猫,就如妖猫自述,是一个心有不甘的冤魂(也就是鬼啦,竟然能过审,大概也是因为身份设置复杂乍看不明显吧)。
准确地说,妖猫其实就是带着强烈的执念与怨气的,白龙的魂魄。
白龙原本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善良少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杀掉一只小猫,当他站在山洞口迎接死亡之际,对贵妃的强烈不舍和想要守护的心情,使他的魂魄在出窍瞬间做出了夺舍的行为,灵魂进入小猫的身体,与猫的灵魂合二为一。
自此后他成了一只会说人话的猫,也就是妖猫的雏形,融合后的灵魂,主观意识是白龙的,保留了小猫的记忆。
御猫旁观了贵妃惨死前的痛苦与绝望,白龙继承了御猫的记忆,本已为贵妃心痛不已的他,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御猫记忆里的折磨,这份折磨最终化成了白龙对玄宗等人更加深切的仇恨,和强烈的报复欲望,驱使他在几年后下山报仇。
妖猫身故前,虽有人的灵魂,却受限于猫的身体,只能靠自己的肉身去实施报复,它能抓瞎年迈的玄宗的双眼,却近不了金护卫的身,因为继承了猫的天性误食了有毒的鱼,终究力不从心。这毒鱼应该就是陈玄礼知道了玄宗眼瞎的真相,特地准备来杀妖猫的。
鬼魂则不同,像大多鬼片一样,厉鬼缠身、冤魂索命,本就犀利,何况是一个死前就有些本事的人。此时的妖猫不再受制于肉体,可实可虚,能力强大得多,能附身,懂幻术,会下蛊,可以瞬间干翻一票金吾卫,实施抓伤的物理攻击。
最初白龙只是以猫身向直接害死贵妃的当事人报仇,比如玄宗和陈玄礼,方法是抓瞎对方的眼睛。但在报仇途中遭到陈玄礼反击,被对方使阴招毒死,怨气升级。
报仇未果的不甘,守护贵妃的执念,还有被毒死的痛苦,连绵不绝的恨意让白龙在经历两次死亡后,用二十几年时间,化成了更加厉害的妖物。因为对人心黑暗的失望,他不愿再化身为人,依然幻化成黑猫的外形,但改不了白龙一条瘸腿的特征。
此时的妖猫更加偏激,不仅向直接当事人报仇,连间接参与者,和被牵连的无辜者, 只要能帮贵妃报仇伸冤,都可以为了需要杀死。白龙从当年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杀一只小猫的纯良少年,变成了一个滥杀、虐杀无辜的厉鬼,何止是人,他连鱼都不放过,谁让鱼毒死过自己。
理解白龙的妖猫,有一个关键词是“遗弃”。
白龙被父亲卖给师父,他是被父亲遗弃的,师父对他没有多好,可以一棍打断他的腿,唯一的师兄弟,恰恰是师父的亲儿子。这是第一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师兄对他好,故意撒谎给他留面子,说他是捡来的,这是善意的谎言。可白龙讨厌谎言,他因为被亲人遗弃,内心有些自卑,进而自尊心也很强,不愿接受别人哪怕是善意的怜悯。
而贵妃的一番话,是一个有着高贵身份,也同样高贵的灵魂,站在跟自己平视的角度上,甚至是同一只鞋子里,说出的最最平等、最最有同理心的话。话里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让人生出抵触的可怜,只有懂得。这是白龙对贵妃一片赤诚之心的缘由——士为知己者死。(还可以参考马东那句话,心里太多苦的人,一点甜就够了)
白龙目睹了贵妃的惨死,世上唯一的知己恩人痛苦离世,这是第二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所有人如何欺骗、辜负贵妃,连唯一的好友丹龙也参与其中,不但骗了贵妃,也骗了自己。当丹龙转身离去后,再没有回来,他恨丹龙欺骗自己之余,更恨丹龙抛下了自己独自承受痛苦,这是第三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随后白龙被蛊虫所杀,夺舍猫身,这是他的第一次死亡之苦。夺舍后,白龙继承了御猫的记忆,也就继承了御猫被遗弃在古墓里的恐惧,和贵妃临终前所有的绝望与痛苦,这是第四份也是双重的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当白龙以猫身被陈玄礼家的毒鱼反杀,这是第二次死亡之苦。猫尸在床下渐渐腐朽,无人理睬,这是第五份被遗弃的孤独之苦。
经历了两次死亡,叠加了五份被遗弃的孤独,在白龙心里,只有贵妃是最懂得自己孤独的人,并且贵妃也跟自己一样是个惨遭遗弃的人。他欺骗自己贵妃终会醒来,是不愿相信自己又再独自一人。他不愿扔下贵妃,也是不愿扔下那个孤独的自己。
白龙的个性与丹龙不同,丹龙随性些,白龙是个原则性很强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们的选择与结局都不同,白龙的忠诚转化为执着,爱转化为恨,被遗弃的孤独转化为怨毒。
最终丹龙成功度化白龙,也是用行动证明给白龙看,三十年来,就像白龙一直守护着贵妃的尸体,丹龙也一直保护着白龙的尸体。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活着的人在关心他,从未遗弃他,离他而去。
于是白龙放下了执念,也放下了怨恨,怨念消散,灵魂升天,他重新变回了当初纯白的少年。因为他最终明白了,贵妃有自己,自己有丹龙,贵妃和他都并不孤独。
解释得通俗一点,超级简单,那就是爱战胜了恨。
补注:关于评论区的一些疑问,我之所以坚持认为妖猫并非活物的缘由,绝不仅仅是因为床下的猫尸,可参考附图,妖猫的出现和消失可实可虚,乃虚实两相,而且妖猫绝不会平白无故放过陈玄礼,解密跟复仇并不矛盾,唯一的可能性是妖猫在复仇中途受阻。至于妖猫吐血,我认为是剧组的失误,为了突出妖猫的愤怒而采用了急火攻心的表达方式,反而出了问题。
关于妖猫吐血的部分,我突然想起《倩女幽魂》里小倩明明是鬼,但被姥姥殴打会疼痛还会有伤口流血,她还能给缺氧的宁采臣度气,甚至还能出嫁成亲。说起来这些年看了不少怪力乱神题材是影视和文字,最大的感受是在这个题材下作者可以天马行空,以至于设定不一,没有统一标准,其实想想白娘子一会蛇身一会人身,同样是不能细想的。但是话说回来,放在《妖猫传》这个例子里,太容易引起混淆,我个人还是觉得吐血情节删掉比较好,保留到仰天长啸即可。
接下来要弄清马嵬坡之夜的局势。
陈玄礼带领金吾卫哗变,名义上是要唐玄宗交出杨贵妃的性命,实际上只是个借口。如果玄宗乖乖服软,杀死贵妃,则手中权威已丧失,下一步要的便是玄宗的命。如果玄宗拒不交出贵妃,陈玄礼就会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起兵杀死玄宗。
所以马嵬坡之夜,在玄宗心里,贵妃的生死存亡都不重要,他所苦恼的,是如何找出第三条路,来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最终黄鹤给他献上了这第三条计策。
以高力士私自杀死贵妃为名义,既满足了陈玄礼名义上的请求,又使玄宗并未在与臣子的角力中落了下风,顺便借着棒打高力士重新立了威,吓退了陈玄礼的野心。
在这个计划里,只要玄宗秘密遣人返回古墓,救出贵妃送她远走异乡,便能留贵妃一条活路。可玄宗不肯,答案就在极乐之宴那晚,阿倍仲麻吕面见贵妃那一幕。对玄宗而言,贵妃不过是他私人的产权物,可以昭告天下用于炫耀,却不准其他人对贵妃诉说爱慕。
皇帝的极乐之乐,是凌驾于所有人的无上权力。所谓的“我们永永远远在一起”,不过是“你永远都只能属于我”的另一种说法。而且贵妃如果不死,就是玄宗的隐患,贵妃本人和相关涉密者都会成为玄宗心上的定时炸弹,不得不除之而后快。
既然皇帝不愿让贵妃自由,给其他人拥有贵妃的可能,那么等尸解大法让贵妃昏迷后,命令高力士真的勒死贵妃,也能让贵妃不受痛苦地死去,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因为玄宗不但要里子还要面子,他连身边的高力士都要一并欺骗,因为他还需要高力士继续侍奉自己左右。贵妃必须活葬,只有这样玄宗才没有杀死贵妃,才能成全自己痴情仁厚的形象。
所以真正完整的计划是,先让贵妃服下解尸酒,用解尸大法封闭她的气穴,活葬入古墓的石棺中,待尸解酒发作取其性命。而玄宗其实要贵妃死在馆中这个秘密,只有他自己和黄鹤知道,所以黄鹤必须死,才能埋葬终极秘密。
其他知道部分秘密的人,曾看到自己窘况的人,有机会染指贵妃的人,通通都得死。白龙丹龙要死,阿倍仲麻吕和所有知道贵妃墓葬的士兵都要死,连那只整天抱在怀里的宠物,也要死。
只有这样,才能永久埋藏玄宗的秘密,才能让贵妃永远只属于玄宗一个人。
因为这样,玄宗选择了最残忍的方法,让贵妃被活埋在石棺中孤独地死去。
就像那只美其名曰留下陪伴贵妃,实际被活生生封在墓室里的御猫,不用想也知道将会死得多么凄凉,多么悲惨。
玄宗的爱情,是帝王极度的占有欲,一旦不能再拥有,宁可将它彻底毁灭,以他人的名义。玄宗的爱情,除了皇家的颜面,更是个人的怯懦,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却不敢在爱人面前袒露自己的私心。
狠辣不过如此,伪善不过如此。
补注:陈玄礼在马嵬驿是兵谏而非兵变,名义上是正义的,暗地里则是与玄宗的心理角力,玄宗最后的策略既从名义上满足了兵谏的目的,交待了外面的众多士兵,同时心理上并未落下风,此时陈玄礼失去了挟兵众的借口,无法再继续较量,所以马上抱大腿表忠心,玄宗的制衡效果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更不宜杀人。而玄宗的贪心在于还要维持自己在爱妃和宠臣面前的光辉高大形象,折腾出一个局中局,除了黄鹤以外,局中人获得的信息都不全面,没有人能彻头彻尾知道真相。
最后是玄宗与贵妃爱情的真相。
藏在七重宝函里的发丝,是对这段旷世恋情最好的注解与象征,七重宝函,是玄宗在爱情里的七副面孔,也是玄宗爱情的七重骗局。
第一重,是玄宗和贵妃凄美的爱情传说。片中借白乐天之口说出,玄宗宠爱贵妃,倾尽能力讨她欢心,愿用一朝繁荣来换取一个女人的爱情。贵妃的美举世无双,李白都甘愿破例为她写出可以流传千古的佳句。在马嵬之变,玄宗大局为重,忍痛下令命高力士缢死贵妃。后玄宗追思贵妃,哭瞎了双眼,深情感动世人。这第一重,是玄宗给世人和后人看的。
第二重,是玄宗和贵妃爱情的样子。极乐之宴上,高力士问贵妃是否喜欢玄宗送的霓裳羽衣,贵妃不作答也无笑意。玄宗因贵妃的混血容貌与众不同而宠爱她,以贵妃的名义,极尽奢华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深情和包容。贵妃并不爱这些奢侈的东西,她只提出宴会要人人平等上下无别,贵妃最喜欢的是会说真话的人。玄宗向贵妃许诺,两人要永远在一起不分开。这第二重,是玄宗给贵妃看的。
第三重,是玄宗对贵妃的表面态度。玄宗对阿倍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贵妃永远都不会是一个人。玄宗没有惩罚阿倍,让阿倍感到他的仁慈与自信,这种仁慈实际是一种不屑的看轻,看轻是因为自信,自信来自于凌驾一切之上的权力,是帝王的极乐之乐。就如同玄宗对安禄山的盛情款待,明知对方有异心,依然击鼓迎接毫不放在心上。这第三重,是玄宗给阿倍、安禄山这样的崇拜者、觊觎者们看的。
第四重,是玄宗对贵妃的真实态度。玄宗对阿倍说的话,本质是一种宣誓主权的行为,贵妃是属于玄宗一个人的私有物,其他人永远不能妄想染指。如果有一天贵妃不能留在玄宗身边,那她也不准拥有自由,只能被毁灭。而且贵妃的性命,重要程度远低于皇帝的权力地位,两相冲突时前者必须马上牺牲。所以玄宗在跟黄鹤合谋自保的计策中,无论如何贵妃必死。这第四重,玄宗只给黄鹤这个唯一合谋者看。
第五重,是马嵬驿事件中,玄宗对贵妃的伪装态度。玄宗说自己很想用人头换贵妃活命,但怕违背永远陪着贵妃的誓言所以不能去死。黄鹤提出早已合谋好的尸解方案,玄宗先是声称不要贵妃受这样的苦,又在演示后假意询问黄鹤,引出尸解法没有痛苦的回复。这是玄宗在演戏,他要在贵妃和在场其他人的面前,保持自己深情仁慈的假面。除了少年们,其他人包括贵妃都知道,一个众所周知已经死掉的著名女人,是不可能再回到皇帝身边的。贵妃知道玄宗的真实想法,知道他在骗自己,无论尸解法真假,两人不会再相见了,自己也许会死,只是不知道怎么死,以为能得个痛快,也许真的会长眠,但不会被人找到,那也等同于死。高力士、阿倍和白龙不知道尸解大法有诈,他们以为贵妃只会长眠在古墓里。对高力士而言,贵妃不死,这已是玄宗的仁慈。对阿倍而言,贵妃会永久沉睡,但还有一丝重生的希望。对白龙而言,自己会尽快返回救出贵妃。丹龙起初也被蒙在鼓里,后来从父亲那里得知真相,无法违抗父亲退出骗局,成了协助者,但他以为贵妃会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被尸解酒杀死,不受痛苦。这第五重,是玄宗给黄鹤以外的在场亲历者看的,因为每个人参与程度不同、认知不同,他们看到的也并不相同。
第六重,是马嵬驿事件中,玄宗对贵妃的公开态度。贵妃假死后,玄宗借黄鹤之口,强迫高力士去给贵妃制造勒痕。勒痕这件事并不容易做,轻了留不住也不像,重了很可能失手。如果高力士真的失手勒死贵妃,倒也能遂了玄宗的心愿,可他不知玄宗的真实意图,小心翼翼不辱使命,让贵妃错失一个痛快死去的可能性。对亲历者以外的人,贵妃的贴身宫女,金吾卫士兵们,只知道皇帝为了国家责任,忍痛赐死自己的心爱的女人,深明大义。就像他被抓瞎的眼睛,被粉饰成为了思念贵妃而哭瞎。这第六重,是玄宗给马嵬驿事件的外围人士,以及天下人看的。
第七重,是马嵬驿事件中,玄宗对贵妃的公开态度的反转。也就是所谓的,高力士欺瞒圣上,自作主张勒死了贵妃,这一幕是玄宗和高力士,还有其他亲历者一起,合伙演给陈玄礼看的。这就是贵妃生死两条路之外,保住玄宗权位的第三条路的核心关键。名义上,贵妃已死,堵住了陈玄礼哗变的借口,给了天下人一个交代。实质上,玄宗并未妥协于陈玄礼的威胁,对高力士的一顿棒打,给了陈玄礼一个硬生生的下马威。这第七重,是玄宗给陈玄礼这样的野心臣子看的。
在玄宗的七副面孔前,贵妃是表里如一的。在玄宗的七重骗局之上,贵妃建立了另一重骗局。她早已看透了局势,也一直明白帝王的爱如牢笼,预感到自己将被无情抛弃的结局。她明白玄宗的心意,还愿意假装并不知情,配合玄宗的演出,以免拆穿了对方这层深情的面具令他难堪。她留下爱情信物给玄宗以抚慰他,然后怀着自己对爱情理想的坚守,平静地接受死亡安排,死去的样子比在生时更加美丽。
更重要的是,她明知道自己不过是别人的借口。她是玄宗奢靡生活的借口,炫耀权威的借口,狼狈逃离的借口,她是安禄山谋反的借口,是陈玄礼哗变的借口,是天下人推卸盛世灭亡的借口。
可她从不争辩,她不想令丈夫为难,也不想让天下人受苦。她是真的愿意为了爱而献祭出自己的生命,不止是男女爱情这么浅显,她对所有人都怀有一份包容和宽恕的心情。危机来临时,她也曾慌乱,但一个人爱她的眼神,就让她重新拥有了原谅所有人的勇气。
玄宗对贵妃也并非全无爱意,即便当时真的想不到,事后他也会明白贵妃对自己配合的情意,几年后妖猫向他复仇时,他独自拿着贵妃留下的信物,脸上有痛苦的样子。玄宗去世后,也命人把这份信物,供奉在最珍贵的地方。这些已是玄宗所能给予的最多的感情了。
七重宝函之中深藏的发丝锦囊,就是七重骗局之下贵妃的一颗真心。
明白以上几点后,就很好理解全片了。
三十年前的白龙,丢弃了自己的身体,坚持陪在贵妃的尸体旁边,他坚信贵妃会醒来,说到底是不愿承认贵妃真的已经死去。
这种强烈的执念,皆因贵妃在他心里是白月光一般的完美存在,也是真正懂得他内心的同病相怜的孤独之人。白龙把自己的灵魂活埋在小小的猫躯里,如同贵妃被活活禁锢在那口冰冷的石棺。
妖猫在山洞里孤独地生存了好几年,久到唐玄宗也变得衰老。他的痛苦无以释放,思想开始扭曲,他无法放下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于是踏上了复仇之路。
他要报复每一个直接害死贵妃的人。
先是抓瞎玄宗的眼睛。你这个有眼无珠之人,不配拥有看到美丽的能力,偿还你的罪恶吧,像贵妃一样陷入黑暗的石棺里。这一次,妖猫很轻易便成功了。
接着该陈云樵的父亲了。把所有的错误推卸到一个无辜的女人身上,把她的生命作为筹码,用她的名誉洗净别人的肮脏,这就是你所谓的护卫吗。就在这一次,妖猫行动未遂,肉体便陨灭了。
猫尸深藏在陈家床底下,就像贵妃在黑暗的石棺里苦苦挣扎却找不到出去的活路。
白龙的灵魂一直淹没在黑暗里,变得越来越黑。下一次的复出报复,会充斥着偏执、仇恨与鲜血。
二十几年后,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出现了。
一心向往着开元盛世的诗人白乐天,开始呕心沥血地研究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他想要书写自己心中最伟大的诗篇。
妖猫的执念终于被唤醒,复仇的灵魂蠢蠢欲动。但比起复仇更要紧的是,揭露那些掩盖在虚伪之下的残酷真相,为无辜的贵妃洗血沉冤,还她清白。
白乐天无疑是最佳人选。
他是皇帝的起居官,有机会了解到历史如何被篡改。他向往贵妃的故事,有足够的动机与动力探究真相。他对贵妃抱有同情心,能够说出“大唐的陨落不是她的错”这样的公正之言。他是个著名的大诗人,对天下人有重大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只愿意说真话的人。明明早已诗成,却迟迟不公布,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个爱情故事是真的。一个真心爱自己女人的男人,怎么会把女人一手推出去挡在自己面前送死?可他也不愿相信这段动人的爱情传说是假的,于是更加努力地寻找一切蛛丝马迹,试图找到真爱的证明来说服自己。
于是妖猫的复仇洗冤行动开始了。
第一步,施展妖术令皇帝中邪驾崩,将白乐天与空海卷入事件。
白乐天作为起居官目睹一切,却因坚持书写事实而被罢工,获得第一条经验:至少在关乎皇家颜面的重大时刻,历史可以被轻易篡改。再另新帝中邪,为了大唐未来的安危,使得查清妖孽作祟的原因刻不容缓,给白乐天追查真相加上一层动力,避免他中途知难而退。从日本请来的驱邪人空海和尚,不受幻术所影响,可以协助白乐天去伪存真。
第二步,设局魅惑陈云樵夫妇,考验人性。
开始陈云樵跟妻子春琴看似恩爱有加,春琴从妖魅处得来金钱后,陈云樵毫不介意这钱来路可怕,背着妻子便拿这钱花天酒地肆意挥霍,到妖魅索债时,眼见自己不是对手,又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妻子,危难来临时,不止扔下她逃走,当观众下意识以为他可能见妻子濒死要豁出去一救时,看到的却是他回身锁上大门送她一人去死。
事了之后,陈云樵跑去请人救自己的命,还要打着救妻子的旗号来掩饰自己的懦弱不堪。妖猫幻化成春琴的容貌,和白乐天心中杨贵妃的模样,吟诵李白的诗句,暗示二人一切诡异的事件皆指向索债,此债乃是前朝旧债。
第三步,白乐天带空海找到了历史的人证之一——贵妃贴身宫女,得知所谓贵妃被缢死的经过,其实多为口口相传,此人证也并非真相的见证人,只是白绫的提供者。妖猫趁此机会,以老宫女所织白绫的材料杀死了她。
白乐天、空海与妖猫附身的春琴,在被幻术幻化得残破不堪如同洞窟的陈府正面交锋,妖猫抛出第一个颠覆白乐天认知的真相,他以为李白唯一一次破例歌颂权贵,写给贵妃赞颂她美貌的诗篇,其实并不是描写贵妃的。
白乐天看到的那杯蛛网丛生的茶汤,不过是幻相而已。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你知道的也未必是真实的,历史更是如此。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只会织网的蜘蛛,每一重利益关系,都是一层密密匝匝的蛛网。
妖猫亲口揭开了残酷的一角:我是一只被活埋的御猫,而她的命,不也跟我一样么。
春琴康复后,陈云樵设宴款待白空二人,妖猫再度施展幻术蛊惑人心,放大了陈云谯心中的黑暗,陈在陷入癫狂后杀死妻子,清醒后却不愿承认,于是真的疯了。
陈云谯夫妇这个局,是为了向白空二人展示人性之丑,身为丈夫是如何懦弱与残忍,将所有责任与恶果推卸到妻子身上。陈云谯还算有些良心,杀死爱人的罪恶至少令他无法心安理得地活下去,因此而精神崩溃。
第四步,白乐天与空海找到了另一个真实的历史见证人阿倍仲麻吕的日记,一步步走近由阿倍所记录的,以杨贵妃为象征所代表的,大唐开元盛世最辉煌灿烂那一刻,和身处其中的人们,“情痴”玄宗、诗仙李白、宦官高力士、术士黄鹤师徒们。通过阿倍日记里的内容,白空二人找到了宫殿废墟,通过废墟中酒池里腐烂的毛笔,印证了妖猫之言的可信度。
三者交相印证,似乎证明了传说中的深情故事,可能真如妖猫所透露的,其实另有版本。
第五步,白乐天与空海继续阅读阿倍的日记,终于看到了马嵬坡之夜,贵妃死亡的真相,原来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骗局。帝王狠心并非不能理解,狠心却伪善才是无法原谅,他要那个结果,还不要背负那个名声。
于是乎,对局外人,贵妃是高力士自作主张勒死的,皇帝是痛心的,是被高力士欺瞒的,是深情的。对局内人,计策是黄鹤献的,皇帝是要救贵妃性命的,是被黄鹤欺瞒的,他依然是深情的。都是他们这些臣子作祟,谅其忠心可悯,帝王我左右为难,何其无辜?
少年白龙看不透,他只听到这双重骗局的表面,以为贵妃真的不会死,却依然连一点委屈都不愿让贵妃承受。空海看到了第三重骗局——贵妃也在欺骗玄宗,她用自己的平静,来安抚玄宗虚伪的为难,带着对爱的坚守勇敢赴死。
第六步,白乐天与空海跟着日记提示终于找到了石棺所在,棺盖内部带血的抓痕触目惊心,空海悲恸落泪,事情远比他想象更加惊心动魄。
空海没想到的是,已经死过一次的贵妃,竟然又再死了一次,第一次她怀着牺牲的幸福而死,而这第二次的死亡却满是绝望,惨烈至极。尸解大法只不过能封闭气穴一两日,黄鹤谎称可以永久保持假死状态,不过是为了帮玄宗编织美丽的谎言,营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幻相,将谋杀粉饰为暂时的别离,好让贵妃心甘情愿的走入骗局之中。
在石棺中困死能有多绝望恐怖,连经历过海上风暴死亡威胁的,一直微笑旁观世人的,脱离红尘俗世的僧人空海,在石棺中亲身体会后都难以承受。
最最让空海没想到的是,在这第二次极尽痛苦与绝望的死亡之后,贵妃依然没有一丝怨念留存下来,她就那样彻底地消散在世上,走得如此干净,依然没有诅咒任何人。
空海的眼泪为贵妃而流,是对贵妃极度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也是被贵妃极度纯净的心灵震撼动容。
玄宗为了满足自己龌龊的小私心,阴错阳差之下,最终让贵妃承受了百万倍的痛苦而死,爱情走到最后关头,他的心里从来只有自己。跟包容一切的贵妃想比,玄宗是如此龌龊,他甚至不如陈云谯,杀死爱人后还能扮演情圣,让世人传颂自己的伟大爱情。
在古墓里,白乐天与空海终于猜到了妖猫的真实身份是白龙,他是整个骗局的旁观者,是骗局里被骗最深的人,也是对贵妃最真心的人。白龙告知白乐天第三个被篡改的真相,玄宗的眼睛不是为了贵妃哭瞎的,而是被自己抓伤的。又是一个被篡改美化的传说。
至此贵妃之死的真相被全部揭开,白龙开始威胁白乐天重写《长恨歌》,他要揭穿玄宗的虚伪,向世人还贵妃清白。
以上六步是白龙的计划,他一步步制造事件,推动白空二人追查真相。唯一的变数是玉莲代陈云谯喝下了尸解酒,让陈少受了一些罪,但不影响整个复仇计划的方向。
白龙在明处推动,丹龙其实也在暗中推动自己的计划。他用西瓜幻术,三次引导空海寻找到追查妖猫的关键之处。事件的最终,也就是第七步,是丹龙超度白龙魂魄的心意达成。
三十年前的丹龙,最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进了骗局,后来才被父亲黄鹤告知骗局的实情,他为了父亲选择隐瞒同伴白龙,违背自己的心愿,做了谋害贵妃的帮凶,这是他曾经犯下的错,原因不仅是受亲情所困,更是因为面对父权的懦弱。
但当白龙决定回去救贵妃时,他已知骗局下是何种残酷,依然选择跟白龙一起去面对,也是个勇敢的少年。
白龙得知真相迁怒丹龙,赶他离开。丹龙说,人心如此黑暗,我想要去找不再痛苦的方法。丹龙走后,并未真正远离,他关注着白龙的动向,修复并保管好他丢弃的身体,这才外出狮子国求法。
三十年来,丹龙专注修行,成了举世闻名的得道高僧,他找到了不再痛苦的无上密法,不再惧怕黑暗。而白龙被彻底困在黑暗里,因为他的光熄灭了。
三十年前的白龙,即使被黑猫的痛苦记忆折磨,也不过只找玄宗和陈玄礼报复,且不想杀人性命,高力士甚至本不在报复的范畴。而陈玄礼的自保行为,虽然留住了自己的命,却升级了白龙的仇恨与能力,最终换来的却是更惨痛的下场。
三十年后的白龙,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必要时不惜牺牲无辜的人。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当有人逃避了该负的责任,便有他人代替承担后果。
玄宗瞎眼后依然粉饰真相,后果是继任皇帝的中邪殒命。
陈玄礼毒死妖猫,后果是自己的儿子与儿媳一疯一死。
高力士亲手造成的勒痕,后果是织锦的老宫女代为受过。
黄鹤献了活埋的毒计,白龙便要拿“帮凶”丹龙的一条命来偿。
当年的金吾卫众人间接促成了贵妃之死,如今便有金吾卫丢掉一双眼睛。
白龙和丹龙是一组对比。一个犯了错的少年,抱着对他人的歉疚,一心弥补,去拯救别人,用寻找光和制造光,来克服黑暗。另一个没犯错的少年,抱着为他人鸣不平的坚持,跌落黑暗,与黑暗融为一体,用鲜血来索取他人欠下的债。
白龙和贵妃也是一组对比。同样是多次被遗弃的孤独之人,同样是承受过两次死亡痛苦的人,贵妃经历多少绝望伤心,也没有怨恨诅咒世人,白龙却被执念所误,变成了害人的厉鬼。
所以说,无上密在贵妃的选择里,也在白龙的修行里。
不过也可以换个宏观的角度来看,有因便有果,丹龙跟其他人犯了错,便有贵妃和白龙承受恶果。有光便有黑,贵妃自己不留怨气,但她的绝望通过御猫转移到了白龙心里成了魔,就像神仙和短笛大魔王。
眼珠是欲望的象征,春琴贪财,丽香善妒,被妖邪操控时眼中闪烁妖异的光芒,妖猫用人们的欲望操控了人们。白龙死时割舍不下贵妃,瞬间求生欲爆棚,眼中也是闪烁蓝or绿光。这是电影特意选择的表达手法,也是对观众的提示。
贪欲
嫉妒心
求生欲
第一次见妖猫时,春琴就知它会说人话,还会血淋淋地只吃鱼眼珠虐杀,如此妖异恐怖的景象,春琴却为了贪财浑然不觉危险。
妖猫跟陈家及相关人等,做的是一场交易,先给钱,再索债,陈云谯夫妇为欲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妖猫偏激的心里,这些人都用了他的钱财,挠他们几爪,收了他们眼珠又何妨,不过是一场交易。重点是妖猫对金吾卫本就没有好感,特殊身份让他们个人的无辜变得不再无辜。整件事里最无辜的是春琴,但对妖猫来说,谁让是陈云谯的妻子,是陈家的人,更何况杀她的还是陈云谯本人。玉莲属于陈云谯误伤,不能算数。
妖猫专吃眼珠,他认为世人多有眼无珠,看不清真假,留这眼珠何用。而且人心黑暗,不配看到光明,人心龌龊,不配看到美丽。
影片中有许许多多幻术,都抵不上最大的幻术师玄宗,他玩弄的最高级的真假,是人心。
电影的结局,丹龙如愿看到白龙重回白鹤少年,空海领会了无上密,白乐天找到了诗里的真情。
白乐天说,这诗是白龙写的,因为他不再执着于表面上的真假,已经过去的真相往往无法百分百探究,但真相不会因为不被人们看到就不存在,真永远存在,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当事人的心里。电影中古墓的壁画睁开眼睛,就是这一层意思,历史自有见证“人”,也许是建筑,也许是植物,也许是别的什么。就像林忆莲一首翻唱歌《我坐在这里》里面的歌词,“老房子若有话说 它说什么”“窗口长了眼睛 说不定拍下来拿去广播”“只有老房子记得这些人的承诺”“窗帘长了耳朵 说不定录下来拿去广播”。
我认为空海早已死在海浪中(鉴于海中的镜头设计),来到大唐的是他对求真经的执念,也就是魂魄。因为是魂魄,所以不懂驱魔的空海可以轻易看破幻想,而丹龙的幻术高明到连鬼都能骗到。他指引空海明白,真中有假,假中也有真,真相是散落在假象中的碎片。有执念的魂魄未必一定成魔,甚至可以悟道,关键在于内心的选择。在海上度化他的那对母子,我想也许是菩萨吧。
当然,空海理解为活着也完全说得通。所谓幻术,并不是变戏法,戏法欺骗的是人的双眼,也不是魔法,魔法能真的变出实体来。幻术欺骗的,是人的大脑。空海能看穿幻术,是因为他一心求法,不被欲望所扰,就能直观本质,不被幻术所骗。但空海却被丹龙的连环幻术给骗了,因为他一心求法也是执念,有执念就有被蒙蔽的可能性。片尾的空海,放下了求法的执念,反而获得了无上密。
整部电影围绕爱情传说,讲述历史的真与假,这是本片的基础,从理性层面探讨真相。在这之上还有精神层面的讲述,是感性的对美的追求。
最初的白乐天是感性的,他热爱美,歌颂情。片末时,经过对真相的理性探究,他找到的美与情更真。
最初的空海是理性的,他冒名而来只为求法,无意救人。片末时,他被贵妃与白龙的故事所感,理解了情与大爱,终于找到了法。
人性、欲望、爱、美,等等一些是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表达这些并不俗,关键还是看导演如何表达。
欺骗有多可恶,看看惨死的贵妃。孤独有多可怕,看看魔化的白龙。
爱有多伟大。
看看贵妃赴死前,只要还有一个人(阿倍)真心对她好,她就有了勇气,不再孤独,愿意继续相信人间有真情,甘心牺牲。
看看白龙超度前,只要还有一个人(丹龙)真心对他好,他就失了戾气,不再孤独,愿意抛开过往种种仇与怨,甘心消散。
电影里的贵妃是美好的化身,她是光,是爱,是真,是善,是美,是包容,是宽恕,是同理心,是兼容并蓄,是接纳与融合,是盛世真正的强大。
但导演也并非想完全神话贵妃,即使她如此美好,李白还是在见到她后直言相告,我的诗不是写给你的。完美并不存在现实中,美人不是最美的,盛世也不会完美。大唐盛世衰落前,就是片头那个成熟到了头的苹果,甜得开始发腻,最终摔落下果树。这能能怪地心引力吗?引力是客观规律,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才是真理,只有思想才能无极。
李白诗中的美是属于意象的,虽不能见心向往之的美,多少人爱慕的贵妃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标准,因为想象中的美,是没有顶点、没有实体的,如同维纳斯的断臂。灵光乍现,神来一笔,这种对极美的想象让诗人沐浴在神圣的光芒里,热泪盈眶,哭中有笑。
电影里有导演对盛世的想象,那种开放、包容、自信,气象万千海纳百川的灿烂,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对追求理想的热衷,对个性的极度包容, 那时的人活得恣意洒脱,自由而浪漫。 他向往着看到甚至重现那个时代。
可惜,乐极生悲,盛极必衰,盛世无法永存。《妖猫传》是一出大唐盛世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盛世的陨灭,是从对美好的诋毁开始的。与《罗曼蒂克消亡史》不同的是,前者是高贵精神在对抗卑劣的过程中被迫丢失高贵,《妖猫传》则是高尚灵魂在面对龌龊时甘愿自我牺牲。
前者偏向来自外来力量达尔文似的摧毁和改变,后者更多指向“从里面是杀不死的”。前者更积极些但带了遗憾,后者虽消极些但保留了希望。
因为在改编后的剧本里,作为盛世象征的贵妃,既没有被侵略者夺走,也没有在仰慕者的请求下离开,她留在了中华的土地上,守护她的,挂念她的,依然是我们自己的少年们。
希望在少年。
(电影跟历史无关,只是个同人,比如玄宗在这里只是抽象成了皇权的符号,剧本跟原著改动非常大,所以传递的思路大大不同,剧组美指和导演的访谈里都说了唐城并非完全复原,极乐之宴和花萼相辉楼的设计是为了玄幻主题,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关周边,宣发的锅还是归宣发吧,一码归一码,对事不对人)
最后说说电影的缺点。
总觉得陈凯歌导演在某些时候不算很擅长调教演员,他主要是引导作用,最终表现如何还要借助于演员自身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片中所有演员都非常好,贵妃的虚非常非常到位,只是觉得春琴被妖猫控制前后的变化,似乎不够清晰。玉莲这个角色虽然是个功能性人物,但有点太单薄。
而且陈导看重对精神层面的诗意化表达,往往欠缺了细节上的逻辑关联。再加上广电审核对鬼魂的禁忌,和院线播放对片长的苛刻,导致电影在表达和剪辑上,应该是被迫放弃了一些东西。
但是像《妖猫传》这样的电影,因为有大量的幻术、魂魄等超现实表达充斥其中,尤其应该把需要观众分清的真实部分夯实,才能帮助理解剧情和人物,不会模糊观众的观影感受。
比如妖猫大闹陈府,是用了幻术吓唬陈云谯夫妇,还是真的杀了全府的下人。这对理解妖猫的行为非常重要。
又比如最后妖猫作为鬼魂幻化的实体,本来就容易引起观众对床下猫尸的混淆感,偏偏还让白龙的肉体化作白鹤,看起来完全不合常理。能理解导演想留下最终一人一猫的画面,我可以把肉身化鹤这一幕理解为一种表达手法,因为白龙的肉身是完全纯洁没有罪恶的,杀生从死亡那刻才开始由魂魄进行的。但这种演法太容易带来观影不适了,观众甚至可能觉得,丹龙竟然用幻术欺骗白龙进行超度……
同时《妖猫传》也算是一部悬疑片,有许多情节反转,逻辑一定要顺,有可能引起观众误会的细节都要表达得更清晰,杜绝一切不该有的误导性情节。否则观众刚到一个情绪点,就被突如其来的疑惑打断了。
比如白乐天一个人就能推动石棺盖这里,几乎所有观众都注意到了,却理解不一,这是不应该有的。其实细看,棺盖第一次被推动时,就是白乐天那侧明显推开了一个角,第二次推到地上依然是白乐天推得快,说明白乐天的力气比较大,而且空海可能也在棺内协助托举棺盖了。这里改句台词就能避免麻烦的事,恰恰是电影较明显的瑕疵。
又比如棺盖内的血迹,颜色太艳了些,很出戏,也缺少视觉刺激,没传达出那种三十年的沧桑感。
再比如贵妃为何在尸解酒发作前就醒来,这是悬疑的核心情节,必须应该交待清楚的,对交待玄宗和黄鹤对贵妃的态度极其重要。原作里好像是高力士把针拔出来了一点点?电影完全也可以跟高力士联系一下,可以加强贵妃的悲剧感,每个人都是间接害她承受更多痛苦的凶手,无论有意或无意。
再再比如尸解大法跟尸解酒,名字太像,功能却完全相反,作用交待得不够清楚,这些不应该靠观众再去推理,而是交待清楚方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推理剧情中的逻辑。
还有故事的连接。黄鹤为什么跟着玄宗,为什么献计,我猜应该是为了荣华富贵,但好歹要交代一下。黄鹤什么时候告知丹龙真相的,是丹龙配合展示尸解术时,还是意识到皇帝要灭口让儿子逃跑时,这也应该交代得清楚些,对理解丹龙这个人物很重要。尤其是少年白龙如何被贵妃的气度折服的,前面为了保持悬念不能多下笔墨,后面揭晓答案时可以用闪回交代个表情特写什么的,方便大多数观众理解剧情。(当然缺点也不止这些,暂时就说这么多吧)
否则会有很多人把贵妃理解成玛丽苏,白龙对贵妃理解为爱情。
这事真的不能全怪观众。
期待将来出一个导演剪辑版,能给出更完整、合逻辑的剧情线。
补注
至于白龙身体消失,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当妖猫试图爬上冰台未果,摔出好远一截后,身体冒出绿光,这是灵魂开始出窍消散的意思,但影片里做得非常非常隐蔽,我也是最近在电脑上重看时发现的,不晓得创作者的意图是否故意掩盖灵魂出窍的画面,莫非也跟审查有关。按这个思路来看,妖猫被感化后,怨气逐渐消散,变得衰弱,无法跳上冰台靠近自己的肉身,而它的灵魂开始溢出妖体重新净化,虽然过程没展示,此时发生的应该是纯净的灵魂重回肉身,而后化作白鹤而去(也就是升天去往西方极乐了)。邪恶变回纯洁,黑暗恢复光明,留下的黑猫实体是执念,飞走的白鹤少年是解脱,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