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一时的南陈是怎么在陈后主手里灭亡的?

作为南方四朝中最弱的陈朝,是公认的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的偏安政权,自陈霸先建国之初,就一直面临着北齐的南侵压力,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了三十二年的时光。

现在说起陈朝的灭亡,无外乎都是陈后主陈叔宝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奢靡腐化、排斥忠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反正就是把陈朝灭亡的罪过一股脑地推给陈叔宝就是了。

可是同样的暴政,东吴后主孙皓一样也是闹得天怒人怨,到临危之时还是有着很强的抵抗力,但隋朝灭陈,却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进入了建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或许就得从陈霸先时期说起了。

不同于前面的宋、齐、梁,陈朝建立时,北方统一南方已经大势所趋,陈霸先及其后代,只能尽力维护着残破的江山,苟延残喘而已和前面三位前辈一样,陈朝的建立也是通过兵变而来的,寒门出身的陈霸先地位低,但他够狠、敢打硬仗,在一次次战役中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当年梁武帝本人宠信佛教,多次表明要做和尚不做皇帝的心意,可惜他手下那些大臣们没一个同意他的荒唐想法,于是到其统治后期,索性就荒废政事,每天与佛经打交道了,此时北朝叛将侯景,因为北齐皇帝高澄的猜忌,于是率领着亲兵想要南下投靠梁朝;

可梁武帝多年不理政事,对局势的敏感早已不复当年,他一面接纳侯景,任命其为豫州牧,一面又派人和北齐和解,深感前途无亮的侯景,诛杀了梁朝派来的官员,在寿阳起兵,数月后攻破梁朝首都建康,饿杀梁武帝,废黜太子萧纲,逼迫萧栋禅让,自立为汉帝,大肆屠杀官员,霸凌三吴百姓,史称“侯景之乱”;

历经三年的乱事,把本来国力强盛,在数次朝代更替中都没有受到重创的江南之地搞得一塌糊涂,宋、齐、梁三朝累积下来的家底被侯景挥霍一空,而此时南朝内部军阀割据严重:陈霸先占据交州、王僧辩控制四川、梁湘东王萧绎控制荆州、元景通割据广州等等,南朝形势十分严峻;

陈霸先虽然地处偏远的交州,但他却是立志要铲除侯景的谋逆势力,这个无异于以卵击石的举动,使得梁朝宗室萧绎十分感动,将平乱大权全部交给陈霸先。平定两广之后,陈霸先和王僧辩一起出兵建康,靠着不怕死的勇气,很快就打败了汉军,侯景被部下所杀,尸体被王僧辩分尸示众,尸骨无存。

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和陈霸先拥立萧绎为帝,到很快,北齐和北周这两头猛虎开始南下骚扰了,虽然在陈霸先的奋战下,梁朝得以喘息一阵,可战火也波及到了梁朝前线屏障的荆州和益州,连萧绎都被北周军队所杀。

之后,王僧辩和陈霸先在拥立谁为后继梁帝的问题上起了争议,陈霸先先发制人,攻杀王僧辩,废黜傀儡萧渊明,立梁武帝九子萧方智为帝,两年后,陈霸先再废萧方智,建立陈朝,改元永定,建都建康。陈霸先的陈朝建立得可谓是步履维艰,不但要应付外部北朝的军事压力,内部反对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萧梁后人、王僧辩势力以及侯景之乱时坐壁上观的军阀们,基本都不服陈霸先。

经历了侯景之乱、北朝南下、陈王内斗的陈朝,此时的国土面积已经大幅度紧缩,江南民生凋疲,赤地千里,史书称其“西亡蜀、汉,北丧淮、肥”,而且扼守四方要害的江陵重镇,还在由西魏所立的梁朝宗室萧詧手里,史称“西梁”,此地终陈朝一代都未能将其夺回。要说江陵有多重要,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都视其为必争之地,现在此地不在陈朝手中,等于就丧失了北进的根据地和荆南一带保护,使得整个陈朝始终都笼罩在北方阴影之下。

继陈霸先之后的两位皇帝,在内忧外患的形式下,还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实现了南朝最后一个盛世:文宣中兴陈霸先称帝仅仅两年后就去世了,当时他的亲生儿子陈昌还在西魏做人质,在手握军权的武将拥立下,陈霸先的侄子陈蒨登基继位,史称“陈文帝”。这位年近四十的皇帝,是陈朝中兴的重要人物,而他继位之时所面对的困境,也丝毫不比陈霸先容易:

军事:北齐大军南下,逼近长江,北周军队往荆南进军,西梁萧詧进逼荆南,与荆南四郡之一的长沙王琳、缙州刺史留异暗通款曲,互为掎角;政治:北周故意把陈昌送回南方,意图动摇陈蒨的地位,陈霸先遗孀章皇后公然反对陈蒨的正统,要求改立陈昌;民生:百业待兴,江南人口锐减,税收困难;朝廷:官员贪污成风,拥立了陈蒨的大将侯安都独揽大权,日益骄纵;这一桩桩大事都摆在了陈蒨面前,都得解决,可从哪里先解决呢?作为受过战火和政治历练的陈蒨,在继位之时的心智、城府已成熟,他很明白:大事虽多,最重要的就是军事,无论是保住自己的帝位,还是建设经济民生、整顿朝纲等等,在外部不稳的情况下,一切都只是空谈而已,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陈蒨却敢反其道而行,就源于他那过人的政治眼光。

面对北周、北齐、西梁压境,陈蒨就一个字:“打”,先打势力较弱的西梁,天嘉元年正月,陈高州刺史史纪机反叛,同时,王琳自长沙起兵,和北齐、西梁合力攻打芜湖,被陈军所败,梁山一战破王琳、博望一战败北齐军,王琳逃入北齐,齐将刘伯球被俘,陈朝尽得江南之地;八月,北周将贺若敦率兵进攻武陵,和独孤盛水陆并进,直驱建康,又被陈太尉侯瑱所破,周巴陵城主尉迟宪投降,陈朝再得巴陵地区。

经此数仗之后,北齐和北周都开始派使者来和陈朝议和,陈蒨以淮河之地全部归于北周为条件,和宇文泰签订了合约,北周归还其弟陈顼。陈玖回国后,陈蒨又多了一个可用之人,在外部局势已趋于平稳之时,陈蒨开始“安内”了:先杀堂兄弟陈昌,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再杀大将侯安都,收兵权于中央,并继续执行移民政策,以两广填江南的政策,鼓励两广百姓进入江南务农,同时实行屯田、兴建水利等等,有“承平之风”。

可惜啊,陈蒨和他叔叔一样也是个短命鬼,陈霸先死时不过五十六岁,而陈蒨死时也四十六岁,离他登基继位不过六年的时间,“文宣中兴”不过开了个头而已就面临着夭折的危机。所幸,抢了陈蒨一脉帝位的陈顼,又是一个才能不亚于陈霸先和陈蒨的明主,虽然他的皇位来得不怎么光明,是靠夺了侄子陈伯宗而来的,也着实辜负了陈蒨对其的信任,但陈顼继位后的所作所为,很明显就比那个疯子王朝北齐要好得多。

为了建设江南,陈顼继续以优厚的条件来招揽移民,由于安排得当,陈朝的移民政策并没有出现后世明、清时期那样的动乱,这对于把家乡土地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农民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同时在对外战事上,陈顼的好日子也到了,当时北齐正在昏君高纬的统治下步入灭亡阶段,对于高纬,史书里只留下了几个词语来概括其一生作为:齐鸡开府、玉体横陈、高末之语、无愁天子等等,几乎都是亡国之语,这与陈蒨留下的“宵衣旰食”一词,可谓是天壤之别了。

虽然陈朝经过陈霸先、陈蒨、陈顼三代经营,国力有所上涨,但依旧不足与北朝相比在对外战事上,陈朝凯歌频奏,陈蒨时代收回了江南、巴陵,而陈顼时代占领了被北齐抢去的淮河地区,六合之战大破北齐精锐十万余人,可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环境下,还是涌现了一股股的暗流:

虽然北伐战事节节胜利,可是陈顼却没有乘胜追击,一举夺下已经混乱不堪的北齐,结果北齐被北周所吞,北方并入统一,北周势力远远盖过陈朝,到后面陈顼再次北伐北周,时机早已失去,猛将吴明彻的数万精锐家底被打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淮南一带又尽入北周之手,这时候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已经有意南下,进行统一战争了,要不是当时突厥犯边,加上宇文邕突然病逝,恐怕完成统一大业的就不是隋朝,而是北周了。

而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继位,这位史上最奇葩的皇帝,在做了一年的龙椅之后就着急忙活地宣布去做太上皇了,而把北周帝业都交给了一个七岁的宇文阐,在后来就是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了。

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给杨坚,到公元589年杨坚灭陈,统一天下。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隋朝经过杨坚的经营后,已经拥有了整个北方和西南地区的国土,而陈朝的地盘仅限于江南一带,隋朝已经对其呈现出包围的形势,在淮北屏障全数失去的情况下,陈朝一直处于挨打的状态,陈朝的灭亡早已是盖棺定论了,只不过陈后主把这个时间给提前了一些,让统一来得更快而已罢了。

当然了,陈朝的灭亡也不能说完全就不关陈后主的事,至少在几件事上,他做得确实昏庸,这也加速了陈朝的灭亡:

重用亲信,终日里与文人厮混,饮酒赋诗,不理朝事,大权全部落在佞臣司马申和后宫张贵妃手里,尤其荒唐的是:张贵妃居然可以直接靠着陈叔宝批阅奏章,俨然皇帝一般;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将陈霸先时期就建立下来的节俭风气全面带歪,陈叔宝带头贪污,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而且还自毁长城,对于陈朝最重要的军队,陈叔宝也同样不放过,要他们交税,结果各处士兵哗变,各地将领不思报国;不懂军事,在隋朝大军压境之时不知抵抗,本来建康城里还有精兵十余万,加上各地依旧忠心陈朝的武将们,就算最后不能阻挡隋朝大军的步伐,可以战议和或者开出个比较优厚的条件也还是可行的,只是陈叔宝没经过战事,刚开始还雄心勃勃地要御驾亲征,结果一声炮响就吓得躲到井里了;所以在陈朝灭亡这件事上,陈后主是有罪的,毕竟陈朝的国祚是在他手里断送掉的,但罪过又不能全归于他,毕竟自陈朝建国以来,其灭亡的结局就已经可以预见了,除非北方两国突然大变,南朝有机会可以实行北伐,否则的话,陈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非人力可为之。唐朝虞世南就说过:“然亦期运使之然也。”,这是对陈后主比较中肯的评价了。

总结:陈朝之亡,不在人心,而是天命,或是说局势使然,陈后主在我们的印象中虽然不光彩,但也不能否定他在继位前期也有过鼓励生产、大赦天下的举措,就连陈国灭亡后,南方各地还是有着很强大的抵抗力量,像被岭南人称为“圣母”的冼夫人,在得知陈亡,后主被俘后,是“尽日恸哭”,可见陈叔宝此人,还是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的,只不过胜者为王败者寇,陈叔宝这口锅,不知还得背多少年才行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