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最需要什么?
老人最需要的是至亲的陪伴与照顾。
我曾在一个远郊的老小区居住过一段时间。小区内80%的居住人口为老年人。
白天,这些老人就围坐在楼门口,有人说话就凑一嘴。大多我路过时,几位老人就是大眼瞪小眼,默默无语地晒着太阳。
唯独有天是中秋节,坐聚在楼门口的老人少了。有的子女因为中秋节,要跟老人团聚,早早地就开车带了礼品和食材回来,跟老人热热闹闹的准备着午饭。
仍然坐在楼底下的那些老人,不用问,都是些子女不回来的。
我听到其中一位老婆婆说道:“我女儿说她太忙,要加班,就不过来了。其实我也不要她过来,她过来我还麻烦,又要做饭,又要打扫卫生什么的”。围坐在她身旁的老人都点头附和说:“是啊。还是一个人最清闲。儿女过来了,也烦。我也不要他们过来”。
其实,我们都听的出,这是老人的自我安慰。嘴上说“儿女最好不要来”,心里却在羡慕那些在家忙着跟儿女们一起做菜烧饭,一家子热热闹闹的老人们。
从心理层面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低。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提供给子女良好的照顾与有效的生活、工作建议。子女们也有了各自的发展,不会再依赖父母。
从某一程度上来说,老人会跟孙子辈亲近,也是因为从对孙子的愿望满足中获取到自我价值感。
最朴素的情感,往往才是最打动人心的。老人心心念念地是还是子女们,盼望子女们愿意花时间跟自己说话,照顾自己。
每到佳节倍思亲,能够得到子女陪伴的老人是幸福的;而那些没能被子女照顾上的老人又是怎样一副光景呢?
一位前保健品公司销售经理说道:“没有我们骗不了的老人”。
保健品公司经常跟金融公司交换客户名单,因为他们的目标客户都是那些好不容易攒下一点钱的老人。但这些老人面对保健品推销员却毫无抵抗力,几千几万的产品都肯掏钱买。
这些保健品销售员常见的招数就是认“干爹”、认“干妈”,经常上门给这些老人送菜送水果。
央视一则新闻曾曝光了保健品欺骗老人的案例,在记者采访老人时,老人说了实话:“我知道这些保健品没什么用。产品我买回来也没吃,就都堆在那。我不怕花钱,我就怕没有买够他们的额度,他们不让我去参加他们的旅游团”。
老人这是多么独孤,才能有这样的行为啊!这位心里敞亮,但仍愿意被骗的老人,子女常年在国外,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虽然子女每个月都会汇钱给老人,但最贵重的礼物,却是亲人的陪伴与照料。
所以,对老人好,不但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关爱。
曾经怀抱着你,带你去逛公园的父母,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他们再也抱不动你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身体器官功能与脑细胞活跃度都在退化。
为了使父母的晚年过得更幸福,更有质量,有几件事我们是可以去做的:
1. 有意识地给父母布置任务
在我们以往的概念中,对父母孝顺就是让父母什么都不用做。认为让父母也过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就是最好的。
其实,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来看,这都是误区。只有没有自我照顾能力的婴幼儿,才需要得到这样的照顾。
对于老人来说,要尽量多的去自己完成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因为在完成这些事务的过程中,身体功能与大脑都得到了锻炼。这对保持老人的行为力很有帮助。
你可以让父母负责接送孩子;或烧个饭,洗个碗。只要不是重体力或有危险性的事件,都可以。
试想,你是愿意让你的父母像我举例的小区里的那些老人一样,整日呆坐在楼前;还是能够每天开开心心的送接送孙子上、下学。
从老人的角度来说,那些接送孙子上、下学,虽然有时会在嘴上抱怨几句,但在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你看,儿女们还是离不开我老人家。
这样,你就成功的让父母体验到了自我价值感。
2. 给予父母情感上的满足
电视剧里有个镜头是一位妈妈周末烧了一桌子菜,临近中午,女儿一家打电话来说要跟同事一起去吃烧烤。妈妈电话里跟女儿说:“那你就去吧。我这没事”。
挂断电话后,妈妈独自坐在饭桌前,就着围兜抹眼泪。
忙了一早上,就是盼着跟女儿一家子开开心心的吃顿饭,结果落空了。这周没见,下周也不知道女儿有没有时间来。
女儿的失约,对妈妈来说是一个情感打击。这也会让妈妈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女儿心里重要的人。
事实上,从女儿的行为表现来看,也的确是把同事的饭局优先级摆在了妈妈的饭局之前。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件安排上的冲突。如果有,我们需要对父母再加上一些情感的表达。
例如女儿可以跟妈妈这么说:“妈,这次同事一起吃饭,可能会谈到我工作晋升的事情,所以我没给推掉。这么临时跟你说,你一定是把饭菜都准备好了吧?”(跟父母说明临时改计划的原由)
妈妈:“这没事。你有事,你先去忙。”
女儿:“妈妈,我们今天说好了,中饭赶不上,我们过来吃晚饭。我这一周都没吃着你做的菜了,今天怎么着都是要回来吃的。”(仍然表现出父母的重要性)
妈妈的心情瞬间阴转多云:“好。那我等你们过来”。
孤独是心灵的腐蚀剂,是老人晚年生活的健康破坏者。
对父母好,从关心他们,陪伴他们开始。
今年的春节,让父母不再孤单~从今往后,对父母更多的关心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