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以为不生孩子就可以过得好?

2024-09-10 08:34

其实历史上大多数人是不会留下后代的。

如果你看过中国历代的谱系图,你就会发现,从来都是贵族的后代在开枝散叶,贵族末端的小家族逐渐变成平民,而不是大家想象的:平民自己生孩子继续当平民。(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祖上都是名门望族,因为人家祖上确实阔过。)

事实上历史上的平民大多在未生育前就死于饥荒战乱,死于徭役赋税。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绝大多数普通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绝后了,但这并不影响整个文明的发展进程,因为自有贵族的孩子阶级下滑接过穷人的棒。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正是这个道理,又或者现代人所说的富不过三代(富人会阶级下滑),穷也不过三代(穷人会断代)。

很反直觉的是,我们社会的后代延续模式不是线性的,而是从顶端不断溢出的。

一旦你被放逐到了底层,你就到了绝后的危险边缘,并且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爬上去(除非是乱世、新制度创立之初或者运气爆棚)。以及这和社会制度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关联,只要资源分配是不均匀的,财富是世袭的,这种顶端溢出的延续模式就不会改变的。在阶级固化的当今尤其是这样的。

所以作为一个穷人,生孩子就是把孩子扔到地狱难度的开局里,越穷越地狱。

从孩子的角度,这孩子蠢点麻木点也好,平平淡淡一世牛马很快也就过去了。但凡这孩子聪明,那就是他这一生痛苦的开端,因为他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弭这种代际传递下来的不公,并且很可能因为各种并非自身的原因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落败。

从自己的角度,不生孩子,至少还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用这些梭哈一把自己的人生,或者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享受到高质量的人生。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你不生我不生,自有有钱人四年三胎,生高质量孩子。人类从来不会停止繁衍,底层自动断代只是一种巧妙的程序设计。

当然,你可以说人类一代代就是这样过来的,从来就没有公平,人活着就是忍受不公。但那是以前,现代社会对人自由平等的教育已经注定了我们的后代的精神不能忍受这样的不公,其中会自我销毁的大有人在。

综上。

自己觉得活着就是不幸的人,不需要把这种不幸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大概率也不能。

而如果你生孩子只是为了亲子体验,只是因为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且你能保证孩子健康长大,那我完全鼓励你生孩子,说明你是这个时代一个相对幸运的人。


鉴于评论区很多人反驳我,观点是:

现代社会资源充足,抗风险能力比古代高,不会发生古代社会那样的平民大规模死亡事件,所以每个人都能留下后代。

我的观点是:社会的变量是复杂的,现代社会走向人口凋零的关键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和其造成的心理变化。事实上,人类某个时代开始就已经拥有了能够养活全部人的资源,但底层的人口仍旧在减少,这不能用资源是否充足来解释。世界上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性问题,而非总量问题。

为此我将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鼠类社会实验放在这里以佐证我的观点。人类是比白鼠有更多感官体验和心理敏感度的动物,因此这种效应在人类身上只能更剧烈。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以为不生孩子就可以过得好?

在1970年,一位叫约翰·B·卡尔霍恩(John B Calhoun)的科学家想知道,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量供应,完全没有生存压力的天堂里,动物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卡尔霍恩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叫“25号宇宙”,他选取了4对正在繁殖的健康老鼠,放入这个完美的乌托邦中。这个空间完全消除了老鼠在野外面临的任何生存问题,它们可以通过16个漏斗获得无限量的食物和水,筑巢材料也是无限供应的,里面的温度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这对老鼠来说是最舒适的温度。卡尔霍恩还采取了极端的预防措施,防止任何疾病进入这个“宇宙”。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以为不生孩子就可以过得好?

实验开始后,不用觅食,不用寻找庇护所,不用逃避天敌的老鼠把最多的时间放在交配上,毫无疑问,老鼠的数量会激增。每隔55天,老鼠的数量就会翻一番。

到了第315天,老鼠的数量已经达到620只,鼠群的繁殖力开始显著下降,从原来的55天翻一番,到了现在的145天翻一番。更重要的是,鼠群中开始形成了等级,形成“帮派”,那些没法融入任何集体的孤独老鼠发现自己无处可去,没有任何地位,在“宇宙”中是完全多余的。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以为不生孩子就可以过得好?

在日本,有人把扮演着类似角色的人称为“现代隐士”,即hikikomori(日文ひきこもり),指的是一种完全脱离社会的人,据称,在日本这样的“隐士”已经超过100万人。

这些“多余”的老鼠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退缩了,它们变得非常不活跃,聚集在“宇宙”底部中心附近的大型水池中。它们不再与曾经的同伴进行互动,它们的行为也没有引起扮演者领导者角色的老鼠的攻击,尽管如此,它们却经常遭受其他较弱一点的老鼠的攻击,它们的身上时常带有许多伤口和疤痕。

这些退缩的老鼠在遭受攻击时没有反应,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但后来,它们会以同样的方式攻击其他的孤独者。更奇怪的是,根据卡尔霍恩的记录,这些孤独者原本的配偶离开了它们后,整天都在打扮自己,不再交配,也不打架,因此,它们有着极好的皮毛,卡尔霍恩有点不安地被称为“漂亮的”。

但老鼠行为的崩溃并不局限于这些孤独者,那些体型较大的个体变得非常好斗,攻击其他老鼠时没有动机,因为这些老鼠的存在,暴力冲突时常以老鼠之间的自相残杀而告终。

可能是因为每一个需求都得到了满足,雌性老鼠会抛弃自己的孩子,或者干脆完全忘记它们,让它们自己照顾自己——这在自然界是罕见的。母老鼠也开始对入侵者发起攻击,但这种攻击的目标最后蔓延开来,母老鼠会定期攻击幼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幼崽的死亡率达到90%。
以上的这一切都发生在“宇宙”崩溃的第一阶段。在卡尔霍恩称之为“第二次死亡”的阶段,无论幼鼠在母亲和其他人的攻击下幸存下来,它们都会围绕着这些不寻常的老鼠长大,学习它们的不正常行为。结果,它们从未学习过老鼠的正常行为,许多老鼠对交配几乎没有兴趣或,更喜欢独自进食和梳理毛发。

老鼠数量在2200只时达到峰值,低于“宇宙”中实际的3000只老鼠的容量,并由此开始下降。许多老鼠对繁殖不感兴趣,于是退居到围栏的上层,而其他老鼠则在下面组成暴力团伙,经常攻击和吃掉其他群体中的个体,甚至它们自己的群体中弱者也难逃被吃掉的命运。

低出生率和幼崽的高死亡率加上暴力,很快,整个“宇宙”崩塌了。实验开始两年后,“宇宙”最后一只幼鼠诞生,到了1973年,“宇宙”中老鼠的数量降到零,实验结束。在结束的那一刻,食物的供应依然是无限的,它们的一切需求都得到了完全满足,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鼠群却自我毁灭了。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以为不生孩子就可以过得好?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卡尔霍恩重复了25次这样的实验,“26号宇宙”,“27号宇宙”等等所有的“宇宙”都崩塌了,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医学历史学家埃德蒙·拉姆斯登(Edmund Ramsden)在评论这个实验时表达了两个观点:①老鼠乌托邦的终结可能不是因为密度,而是因为过度的社会互动;②并不是所有老鼠都变得不正常,那些设法控制“宇宙”秩序的老鼠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老鼠的乌托邦中并没有出现“人口过剩”的问题,但一些体型较大、更具攻击性的老鼠能够控制供应食物的漏斗,就像现实世界的粮食问题一样,关键不是粮食资源是否充足,而是谁在控制这些资源。

资料来源:

mi.mbd.baidu.com/r/1i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