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朱棣会抢夺皇位吗?
就这么说吧,朱标一个人溜达到燕王府,提溜朱棣出来站院子里,正正反反抽朱棣二十个大嘴巴子,朱棣敢抬眼看朱标一眼都算朱标输。
大家好像都很喜闻乐见朱棣被朱标抽啊。
补个一段。
当时朱棣的心理应该是这个状态:
卧槽我大哥,监国太子,没有事前通报,跑北京来了?
卧槽,大哥一个随从都不带,直接冲进我燕王府来了??
卧槽卧槽大哥一句话不说给我拖院子中间,当着全燕王府的人开始抽我大逼兜???
我肯定是哪里有问题,在父皇那惹下要掉脑袋的事情了!大哥这是赶在父皇圣旨下来前来救我的!
大哥您别累着!那谁谁谁,赶紧的有点眼力见,拿条绳子给我捆上!捆结实点!
大哥您就是咱老朱家小爹!父皇那里小弟可就指着您了,只要保下我这颗脑袋,小弟给你当牛做马结草衔环!
1888赞,还真是个吉利数。。。再更一段。
评论很多人讲了,朱标其实是常务副皇帝。
这个职务很唬人。但是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朱标接的住这个职务。
很多人对权力的架构有误解,认为是有了职位才会有权力。其实是,有了权力,你才会被架到相应的职位上。德(权)不配位的下场一般都不会很好。
权不配位,就比如汉朝的蛊巫之祸。
权大于位,就比如李二的玄武门之变,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甚至当事人本人的意志都不一定能改变事件的走向。
说回朱标。他这个常务副皇帝,不仅仅是老朱完全信任(说实话能赢得老朱这种开国之君,尸山血海里趟出来的人物的完全信任,本身就是不得了的本事,一句血缘可解释不通),重要的是朱标能整合整个朝堂势力,人人都是太子党。
参考南北榜案看看,明朝这帮文人可是敢给朱元璋下脸的人物。朱标能搞到人人拥护,这是啥水平。
现在说起朱标都是常务副皇帝,好像全靠老朱喜欢他信任他才有这么高的地位,其实是真没看到朱标个人能力牛逼的地方。
就说一件事。洪武四大案朱标经手了三个,杀的人头滚滚。结果后世说起洪武年间,太子都是宽仁忠厚,残忍好杀的名声都落在老朱头上。这TM什么本事?
一个带点抖机灵带点认真的回答居然万赞了。。。。惶恐惶恐。
再更一段好了。
大家说起朱标,人设都是宽仁忠厚,老朱的掌上明珠。前面也说了,朱标的能力在于能整合朝堂。再说具体一点,朱标身兼文官集团和武勋集团的利益代言人。他自己同时又是老朱长子。你可以想像一下,等于他自己同时要平衡文官系统、武勋集团、朱明宗室三方的利益。有一方照顾不到,立刻就会被对应的利益集团抛弃。而每一方下又有多少派系,互相之间有多少利益勾连?作为最高决策者,拉哪一派打哪一派?三大案砍头的名单上,划掉哪个留着哪个?都是需要大量精力去掌握实际情况,考虑权力平衡与制约,堵住各方嘴巴的。这种面面俱到面面光的本事才是老朱信任他的基础。
而结果来看,到他死之前,他都做得不错。前面已经说了,洪武前三大案里朱标和老朱是共同决策者。这里延伸一点来说。洪武四大案里,除了蓝玉案是因为朱标早死,老朱需要重新平衡朝堂势力以外,其实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都是皇权与文官系统的斗争。
文官系统或者说文官集团,在明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集体。一方面他们掌握着行政权力胆大包天,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另一方面他们又短视的可怕,总觉得龙椅上的皇帝就是个橡皮图章,自己才是帝国行政系统运转的关键。以至于明末李自成打到北京,一群文官坚决不让崇祯帝南逃,崇祯帝要筹钱又死捂着钱袋子一毛不拔,以至于当街卖儿卖女大搞行为艺术。李自成进了北京一群朝廷大员还排队等着拜新皇帝继续高官厚禄搂钱呢,结果被李自成狠狠地爆了金币。等到满清入关,文官集团的根基,江南士绅,还妄图靠哭庙抗税来和统治者对抗,结果被来回屠了几遍,这才老实下来。
有明一朝,文官系统和皇权永远是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皇帝依靠文官系统治理地方收取赋税,文官系统一方面依附皇权谋求高官厚禄,一方面欺上瞒下截留地方收入中饱私囊。同时还操纵科举结党营私影响并干预皇帝的人事权。这个问题随时间愈演愈烈,明后期各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皆源于此。以至于皇帝需要锦衣卫,东厂,西厂这种独立于文官集团的机构来对文官进行监督和制约。这是后话,不展开讲。
而朱标身兼文官集团、武勋集团、宗室子弟的利益代言人却不幸早死,建文帝无法有效继承朱标的政治遗产。一方面朱标和武勋集团是通过联姻来保证利益纽带的,而老朱担心朱允炆年幼压不住武勋集团,兴蓝玉案直接把武勋集团屠了。朱允炆也没有老朱和朱标的成长经历,导致见识有限。真正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结果就是即位之后被文官疯狂忽悠,大肆撤藩。而朱棣为啥能靖难成功呢,因为残余的武勋集团集体倒戈了。建文帝派出去的将领要么出工不出力要么直接叛变投降。直到朱棣打到南京城下,徐达的儿子徐增寿,李景隆等武将直接开门降了,更是说明了武勋集团已彻底抛弃建文帝的事实。建文帝在位四年,撤藩得罪了宗室子弟,被文官集团忽悠被武勋集团抛弃,和他爹比起来简直天上地下。
而朱棣靖难之后杀文官领袖方孝孺,迁都北京,其实也都是在和文官集团讨价还价。最后的结果是皇权与文官集团取得了妥协,武勋集团和朱明宗室彻底边缘化。你看明朝从朱棣往后,能打仗的基本都是文官出身,传统的武勋世家已经断根了。宗室子弟更是彻底躺平把自己当猪养,不多赘述。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结果就是皇权需要和整个文官集团对抗。好一点的比如万历,能靠其他系统来制约文官;差一点的比如天启,直接落水而亡死的不明不白。而如果朱标能活得和朱棣一样久,我相信至少整个明朝中前期,武勋集团会对文官集团形成制约,大明不至于武备废弛到出现土木堡这种国耻级的失败。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后人也只能长叹一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