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70+,申论70+的大神,到底是怎么复习的?
我有个方法,让行测入门即爆发,一个月达到 70 分不是问题。
在文末我会给大家提供一个月复习时间规划表,我 0 基础的朋友靠它考了 73 分。
我的人生信条里,有这么一句:
任何事儿,想要达到 60 分靠态度,70 分靠方法,80 分靠经验,90 靠努力,100 分靠天分。
行测决定总成绩的下限,是拿高分的基础,没有人可以说,我申论稳定在 80 分,但是想要做到行测稳定 80+并不难。
行测吸收理解容易,爆发快,保证成绩稳定也很轻松,是一分耕耘十分收获的沃土。
你想想行测 80+,申论随便拿个 70 左右,总分 150 分,几乎可以秒杀绝大部分岗位了。
所以,策略非常清晰了对不对?拿定方法快速提升行测分数!
知道了策略,问题就来了。
相信看到这篇之前,大家早就或多或少看了一些高分案例、经验技巧分享。
但你试试,满拿出真题写一下,很容易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一部分,常识,这是啥?高中地理历史?早忘了,随便蒙一个吧。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哦哦这个会,选个顺眼的填进去。
废了半天劲做了一半不到。
至于看得那些技巧,关了页面之后脑子里就只剩下:马什么梅?
再一对答案,更傻眼了。
最后大部分刚开始学行测的人,都有这样的问题:
我学这些干啥?这些跟我以后工作有关系吗?这么多题,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做得完?
那你有没有想过——
行测考试这么多年,究竟在考察我们什么?
行测和以后工作几乎没有关系,常识里的时政可能可以让你提前储备一些基础知识,但之后也未必用得到;
逻辑可能让你在写公文时条理更清晰一点,其实和学之前写的也没啥区别。
其他的模块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没有用。
至于那些如同脑筋急转弯的推理如:
在工作中绝对不会有人拿着几个方块让你推测:来来来,猜猜下一个拿出来的是什么样的。
看起来没啥实际用处,而且做不完好痛苦,它是不是在为难人?
放宽心,当然是在为难大家啦。
做不完行测题的可不只是你一个人,每年国考完你往考场门口一蹲,就能听到有多少人吐槽行测写不完了。
据我观察,我当时考试,一个考场 30 个座位,到场考试可能 23,4 个人,能写完整张卷子的人算我在内,不超过 3 个。
行测考试时间一共 120 分钟,你要完成 120-135 道题,我们先减 5 分钟涂答题卡时间,平均一道题留给你的时间只有 50 秒左右。
这 50 秒,你还得减 20 秒浏览题目和选项,真正留给你思考的时间只有不到 30 秒。
对 30 秒没有概念的可以打开秒表,看这道真题。
整道题目约 330 个字。
有人曾调查过,当你看一些废话文学时一秒钟可以阅读 15 个字。
这是只浏览不思考。
没有接受过训练的话,30 秒,上面这段刚刚够浏览完。
也仅仅只是浏览完。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更疑惑了,行测到底在考察我们什么?
是考察我们在短短几个月学习中知识储备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吗?还是看我们高中有没有学扎实那些常识和数学?
肯定不是!
大家都知道行测全名叫「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什么是行政职业能力?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英文名 Administrative Aptitude Test,简称 AAT),和智力测验一样,属于心理测验的范畴。
它用来测试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潜力和倾向。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行测是心理测试,目的是考察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者。
理论上来说,现在每个公务员,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行政管理者。
说白了就是在考察你的反应速度、抗压能力、统筹规划能力。
其实很好理解,作为公务员,你要要想解法、要执行、要落地,所以考察大家这些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总要有个筛选方法,所以就出现了行测试卷,一套只要给你充足的时间,比如 3 个小时肯定能做完并且正确率还不低的试卷,然后限你 120 分钟答完。
其实出题人真的是用心良苦!
要求你迅速审题并作答——考察反应速度;限时 120 分做不完题,人为营造高压状态——考察抗压能力;做题的顺序和策略——考察统筹规划能力。
可能没参加过正式考试的朋友们不太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我在讲什么,因为上面相当于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思考行测这场考试。
没关系,那咱们下面结合着宏观说点微观方面的东西。
有很多人请教过我怎么学习行测,我顺带也了解了一下他们是怎么学习行测的,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行测一开始就要大量刷题
其实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刷题了,刷题几乎刻在每个学生的基因当中。
数学不好?——刷题不够多啦;英语不会?——阅读做太少啦,仿佛你学得不好=刷题太少=不够努力。
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让很多人养成了上来就刷题的坏习惯。
说白了,就是懒得动脑。
先放一张我在某软件上刷题的题数,只包括线上刷题。
实际上算上纸质书,两年备考下来我做的题数大概要接近 2 万道。
并不是说我偷偷努力刷题,惊艳所有人,然后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刷题。
而是要先学好基本知识技巧之后,然后再去刷题。
即便是小白,没学过任何技巧,用自己的「笨办法」也能做出来大部分题目。
但是不要过度自信,认为「我既然能做出来,多刷刷题就好啦,何必去学什么思维技巧。」
其实这个时候,你是在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技巧去解题,勉强解出来算不错了,速度再快又能快到哪里去。
更何况一旦前期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后面想改变非常非常困难,提分是更是吃力。
所以,别急着刷题,别急着刷题,别急着刷题,后面有的是时间。
误区二:行测的所有模块分配相同的时间
我先给大家引入一个名词,边际效用。
这个词学金融经济的都不会陌生,西方经济学第一节课就讲过。
效用是一个倒 U 形曲线,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图的斜率,是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某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图大概长这个样子:
打个比方,把边际定义为:你每吃一口饭增加的满意程度。
那么,你现在非常饿,吃前几口饭觉得太美了,非常满足,那么这口饭带给你的效用是增加。
当你吃到第 100 口吃饱了,再让你继续吃你的感觉是什么,负担,一点也不想吃,甚至讨厌吃饭了。
再多吃只能减少你现在的满意程度。
所以上面的图就很好理解了。
大概知道是个什么意思就可以。
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讲行测复习的边际效用。
我们在进行复习,或者在一开始复习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每个模块的边际效用。
通常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随着你对模块学习的深入,提分会越来越困难。
举个例子:拿常识模块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非常低的。
你吭哧吭哧学 10 小时常识,反映到分数上不足 1 分;相反,如果是资料分析模块,在接受系统训练之前可能频频踩坑,正确率低,做题速度慢。
但是,只要你接受了训练,正确率会骤然拔高,同样学习 10 小时,反映在分数上可能是 5 分。
所以虽然拿到卷子第一部分通常是常识,并不意味着你第一个就要学常识。
我最开始的边际效用排序是:资料分析>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常识。
所以我在一开始花了很多时间在提高资料分析上,最后基本上能够保证 18 分钟,80% 以上的正确率。
因此,最好在备考时做一个这样的边际效用排序,做好统筹规划,帮助自己在关键模块进行关键的投入。
误区三:所有错题一定要弄清楚
很多复习经验里,「所有的错题一定要弄清楚」这句话,一度是常驻嘉宾。
我之前也觉得这个说得很对,直到这样刷了很多题后才发现这句话并不严谨。
因为这句话,我在刷题时和考场上都会习惯性地「钻牛角尖」。
所谓「钻牛角尖」,就是一定要立刻弄明白为什么选这个选项,今天一定要做出来这道题。
这可是考场大忌!
这么说吧,但凡有这种习惯,你就绝对拿不了高分,拿了一次两次也很难稳定。
你压根没明白行测是在考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