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会认为炸鸡炸猪排下饭?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背后可以折射日本的餐桌文化演变。
日本人看待米饭,和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其实是用“汤”和“漬物”下饭。
至于炸猪排饭,在日本有“勝丼”的别称,实际算近百年的“创新菜”。
至于为什么猪排成为了“下饭”的主菜,要从一段日本历史上“米”和“丼”的渊源故事说起。
一、在日本文化中,米饭的地位不是“主食”而更像“主菜”。
对于现代中国人,一般认为主要吃的是“炒菜”,米饭是最后收尾的配角。
而在日本的很长历史时期,大米属于比较高级的食材,只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吃。
所以到今天,直接吃大米也是一种被认为很“美味”的东西。并不强调“菜”的概念。
比如:在日本占有重要地位的梅子(梅干し umeboshi)饭,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定食。
一碗味增汤、一叠小咸菜,一碗米饭中间一颗梅子。
其中,米饭在其中是“核心”,甚至可以作为独立的餐品。梅子作为“漬物”也就是腌制食品(或者通俗的说“咸菜”)点缀。而不是“主菜+主食”的“双强”组合。
上面这个“梅子饭”其实和“猪排”有着特别的联系,我们等下再说。
先来看看日本人对单吃“米饭”有多喜欢。
比如香松(ふりかけ furikake)饭,就是那种和方便面调料一样的混合味素,有芝麻和海苔,洒在大米饭上,就着味噌汤,可以是一顿日常饭。
再比如山药泥(とろろ tororo)饭。
就是拿搓板磨出来的山药泥,放在米饭上,再撒上香葱碎。这个据说很经典,有的日本老店转门卖这个。
还有纳豆饭,配一碗味增汤,就是很多日本家庭的早点。
还有见月饭(就是放一个鸡蛋),淋几滴酱油,听说鸡蛋会有不同的口感。
如果把蛋换成豆腐、黄油也是可以。(你没听错,黄油)
再比如比较知名的“茶泡饭”,就是茶水泡上撒了调料的米饭。
茶泡饭的故事等下详细说。
能看出,其实饭上面盖什么不重要,“饭”就是餐桌上的主角。
还有一种组合就是更明显,直接“茶泡饭”中间再摆上一颗梅子。
我们能很明显看出,“汤”和“漬物”是下饭的标配。
还有各种变形把食材堆砌在大米饭上的组合,比如“香葱纳豆鸡蛋”饭。
再比如“木鱼花秋葵纳豆海苔饭”。
其中大多米饭本身就是主题,旁边多半会配一碗海带汤或味增汤。
再比如日本的上班族和学生一般会带盒饭。
比较朴素或简单的盒饭,可以是米饭+红豆组成的红豆饭。
吃的时候加一碗味增汤,几片萝卜,就是一顿午饭。
而往往在传统的日本“传统定食”中,也是看不到“主食+主菜”组合的,而是米饭、咸菜、汤、蔬菜、羹的组合。
(旁边的茶壶中,一般是茶水,也可以是鲣鱼和海带熬的汤)
这里特意说一下,日本的这个“味增汤”基本是所有女生在厨房学会的第一道“菜”。
比较讲究的要用木鱼花和海带(昆布)来熬,然后放入萝卜、鱼肉、豆腐等等。
味噌汤作为日本的“国汤”,分为赤味噌和白味噌。煮汤的一般是白味增。
既然说到米饭,顺便说下饭团。
上面这种以米饭为主,咸菜下饭的组合,还有一种饭团形态。
据说是战国时,为了行军打仗时方便携带,开始把粮食捏成紧实团装,也就是饭团。
后来因为方便携带,被很多外出劳动、种田的人作为简便午餐。到今天,很多日本人的工作午餐也是“饭团”这种更简单的东西。就是米饭包裹一个梅子或者一些肉松之类。
饭团食用时,不用任何容器和筷子,用手拿着就能吃,而且经过特殊配料的饭团还不容易变质。制作饭团也很简单,就是将大米用手放一些盐捏成团,在手心里反覆压实了就可以。
由于吃饭团很容易使人噎住。武士们会携带烤过后的味噌块,在战场上进餐时只要把它溶于水后便能饮用,算是便携版味增汤。
当然,饭团实际上依然是“汤”和“漬物”配米饭的组合。
二、为什么日本米饭的地位这么尊崇?
这种习惯主要来自于在日本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米都不是普通人可以吃的上的食材。
仅仅是米饭本身,已经被认为是可口的食物,不需要更味道浓香的主菜辅佐下饭。
日本是个比较多山的国家,在古代渔业也并不先进,内部的河流短、小、稀,实在难以下网捕捉。就进一步加剧了古代日本的食物匮乏程度。
大米作为日本平民阶级的奢侈品出现,像样的谷物那是贵族才享有的权利。平民的主食一般是稗子、小米和燕麦。
另外,在天皇信佛教的影响下,一般家庭不怎么吃肉,萝卜、白菜、桔梗这样的蔬菜是主要辅食。
米一般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中高层的饮食,用稻草做好防霉干燥,储存。
这种食物的匮乏不是说多花一些钱的问题,比如在日本著名电影《楢山节考》中,普通的山村里,老人活到一定岁数就要被孩子背进山中抛弃,只为了节约口粮。
像是前面说的,米饭上面加个梅子、加个鱼干,已经属于贵族食品。
据说德川家康曾和别人说,要是一天三顿能吃上茄子那自己就而无憾,并将其称之为“称霸天下的男人的食物”(疑)。
这里插一句,因为“茄子”在日本也有茶具的意思。“天下三茄子”就是日本知名的三种茶具,所以个人很怀疑上面这个是不是误传。
天下三茄子指的是收藏在静嘉堂文库的付藻茄子、松本茄子和收藏在前田育德会的富士茄子。
无论如何那个时代日本的粮食和蔬菜的确很匮乏。
底层士兵们吃的一般是各种粗粮和菜茎蒸煮的食物;武士们的伙食要好些,他们可以吃由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菜饭,有时能够吃到白米。
比如在电影《关原合战》中,曾有镜头主人公准备的战争口粮,是用芋头的茎和味增煮成的看似麻绳的东西。
最奢华的饭菜是由白米、蔬菜、鱼、贝、鸡肉等做成的,但也只有领主或高级武士偶尔才能吃到。
比如现在日本有些餐厅依然可以点到的“丰臣秀吉套餐”,就是这样的萝卜、海贝、蔬菜、咸菜合米饭的组合,实际已经是现代加工后口感更好的定食了。
再比如北条家的第四代传人北条氏政兄弟甚至被人称为“茶泡饭兄弟”(很有喜感)。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决战前,有记录先跳了一支村敦舞,然后吟诵了著名的诗句,「人生五十年,如梦也如幻。有生方有死,壮士何所憾」,最后又喝了一碗茶泡饭就出战了。
可见连织田信长这种立志“布武天下”的超级大名,给自己准备的“壮行饭”依然简单。日本对于米饭的情怀真的是食物天花板。
三、“菜”的地位在很长历史时期,被日本文化压制。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不吃各种炒菜,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宗教影响。
日本在孝德天皇(约596年)时,搞了大化革新,将佛教定为国教。
到公元 8世纪时,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发“肉食禁令”,此后历任天皇又多次下诏禁止吃肉。
后来盛行的神道教也认为吃四条腿动物的肉不仅是一种污秽行为,更是一种罪恶。日本烹饪也一直以清淡为主,直到1876年明治天皇才下令解除持续了一千多年的“肉食禁令”。
同时,因为物产的匮乏,日本古代上层社会始终有一种“简朴”的理念。
他们正餐的荤菜一般只会有一条小鱼,或者几片腌渍的贝类。而且鱼和贝类基本上不会同时出现,一餐的荤菜只能出现一种。
这与当时上层尊崇禅宗“不妄食”的戒喻有关,他们鄙视贪吃者,以遵守这一戒喻并以此为荣。
这里说日本古代上层对禅宗崇尚,即使吃肉也秉承简朴习俗,并不是说他们都是佛教。
而实际上日本的僧人到了今天也是可以吃肉的。佛教传入日本之初,和尚也是不吃肉的,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政府为了打击佛教的影响力,颁布了《肉食妻带的解禁》命令。
这项命令规定,和尚吃肉与结婚都是自愿的事情,要遵守与一般其他日本国民相同的权利,没有必要作苦行僧。
前面提过“爱茄子”的德川家康将军,一顿饭也只会吃一道荤菜。德川家康饮食很节俭,连鱼都很少吃,每天就主要腌萝卜就米饭。
据说有一次他听到几个侍女在抱怨说:“现在的伙食实在是太不象话了,小菜只有腌萝卜。”
素以待人温和著称的德川家康微笑着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爱吃,那就不要吃了。” 从此以后,侍女们作为小菜的腌萝卜就被撤销了,只能干吃白米饭。
哪怕在当时公务的宴会上,日本招待餐基本上都是三菜一汤,而且还是分餐吃。比如有记录当时德川家康在招待织田信长的时候,就是的白米饭+腌菜+味增汤+小鱼干。
这种影响持续到了今天,比如下面,是日本小学生“营养午餐”的例子。
放在当年的日本,至少是个国宴待遇。但依然是“两咸菜一汤”。
四、从“渍物”到“盖饭”
从上面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来——日本人传统下饭,用的是咸菜+汤。
到了现代,因为意识到“咸菜”营养价值少,对身体不好,大部分配餐改为了新鲜蔬菜+汤。
这样可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同时,辅助牛奶和水果,来补充更全面的营养。
舶来的“咖喱”和演化的“盖饭”
可能有人会提到,日本不是还有下饭的“咖喱”和“盖饭”吗?
嗯,这就进入题目“猪排饭”的主题了。
实际上,这两种东西,从原料就可以看出,都不是日本的传统食物,属于近代的舶来品。
日本明治维新后,受到来自海洋贸易的各国文化影响,其中欧洲的影响最大。
日本人第一次接触咖喱是在日本幕府末期。有载当时1871年物理学家山川健次郎在前往美国留学的船上吃了咖喱拌饭。
当时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咖喱粉从也英国传到了日本,之后迅速地融入到了日本的饮食文化中。
另外,随着1871年肉食禁令的解禁,西餐厅陆续开业。“咖喱拌饭”一登上菜单就获得了很高的人气,由此日本国民对咖喱的兴趣高涨,一下子扩大到了全国各地。
1905年日本才推出国产咖喱粉,实际的“日式咖喱”只有100多年历史。
1905年,日本开始生产并销售国产咖喱粉。当时的咖喱粉主要都是从英国“C&B公司”进口的。虽然没有记载价格,但可想而知成本是相当昂贵的。在那个时期下,日本国产的咖喱粉开始发售。
1948年咖喱被引入了日本全国的学校供餐中。1950年固体咖喱块开始发售。
之后,由于各家咖喱公司都开始发售咖喱块,无论是谁都能轻松制作,咖喱发展成了家喻户晓的料理。
五、“芳饭”、“五大丼”与“猪排盖饭”的历史渊源
而日本历史上的盖饭,实际也和今天我们理解的盖饭不太一样。
日本的盖饭,在当地写为“丼”(どん)饭。
从字形可以看出来,“井”字代表饭盒,而饭中那唯一下饭菜“梅干”。传统的丼饭就是梅饭。
上面的那个腌梅,有用紫苏、鲣鱼、蜂蜜等不同的腌制方法,一般又甜又咸。
而在幕府时代,民间有一种“芳饭”,是把米饭盖浇上蔬菜以及菜汁的餐品,主要是给在田间地头幸苦劳作的农民们饱腹充饥的。
这两种饭(丼和芳饭)在日本明治时期,逐渐融合为现代的日式盖饭,其中最先诞生的盖饭便是“亲子丼”,也就是鸡腿肉加上鸡蛋的盖饭。
1870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了题为《肉食之说》的文章,提出“应开牧牛羊之法,食其肉,饮其乳,以补日本人的营养之缺”的观点,帮助日本民众解开思想“枷锁”。
曾经的一万日元上,就是这位思想家(新版好像是涩泽荣一了)
而融合的契机,也是前面说过的1871年肉食禁令的解禁。
随着肉食的解禁,平民的饮食中开始出现各种肉类,首先的自然是在船舶口岸的城市,因为这里比较富裕,同时大量的码头工人,需要高热量蛋白的食物,补充体力。
亲子丼是大概是在明治1893年时候,诞生于一间叫做“玉日出”的餐厅。
这间餐厅本来是专门经营军鸡锅,(一种日式火锅,将鸡肉煮熟,再浇上一些鸡蛋的汁在一起食用的料理),后来有食客将这些火锅食材倒在米饭上一起好像“芳饭”那样食用。
当时日本的鸡蛋价格十分昂贵,客人们认为“军鸡锅”里的食物吃不完就扔掉的话是一种浪费,所以,有的客人就把剩下的食材和米饭拌着一起吃。
“玉日出”第五代店长,就将鸡肉覆盖鸡蛋的汁液,一并浇灌在米饭上来售卖,料理命名“亲子丼”,鸡肉和鸡蛋就是亲子。
之后,随着猪、牛等更多的食物进入日本平民的餐桌,沿用了类似“丼”的做法。
日本“五大丼”和猪排盖饭
到了今天,在日本纷繁复杂的丼文化历史上,曾有“五大丼”的概念。
分别是:亲子丼、牛丼、勝丼、天丼、鳗丼。
而其中的“勝丼”,就是题主所说的猪排饭(豚丼)被别称。(终于回到主题了)
为什么猪排会用“勝”代替呢?
因为胜丼的发音是KATSUDON,其中的的KATSU(即炸猪排)发音跟“胜利”的“胜”(日文汉字写作“勝”)字一样,所以日本学生比赛之前会吃它祈求比赛胜利。用“胜”比较好听。
到了每年期末,一些餐厅还会贴出预约“勝丼”的广告。
五大丼中其他的“牛丼、鳗丼”大家估计都能从名字上才出来盖在饭上的食材是什么吧。
1899年,吉野家创始人松田荣吉将牛肉盖饭正式取名为 ”牛丼“。
我们熟悉的,有开到了中国的“吉野家”和“食其家(すき家)”,截至2017年9月,“すき家”在日本国内已有 1,956家门店, 超越“吉野家”成为日本第一大牛丼连锁店。
而像是鳗丼,一般会配一个铁壶,里面是茶水,但没有茶杯,是给你用来浇到饭上泡着吃的。
日本称为“茶渍”,其实就是茶泡饭。
如果餐桌上是一个小瓷壶,则里面多半是“烧汁”,就是类似甜酱油和鳗鱼骨烧到浓稠。
浇在饭上也是为了下饭。
这里特意说下“天丼”,猜猜是个什么东西。
其实,我们大多见过,所谓的“天丼”就是天妇罗盖饭,取前面的第一个首字。
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日本的“下饭文化”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铺在米饭“丼”上面的肉,其实就是最早那颗“梅子”或者说“咸菜(漬物)”的演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多样化,饭上面的东西从最早的梅子,变成了肉类。旁边的咸菜变成了新鲜蔬菜,但米饭依然是餐品的主体。
有着单独食用就很好吃,可以独当一面的作用,甚至不需要一定配什么来吃。
在日本,你会发现大部分盖饭中,菜的分量远不够下饭。但多数会给你准备一碗味增汤或一杯茶。
非要说,其实这杯水,才是下饭的。
日本人吃饭,一般是先感谢食物(能吃上米饭很幸福),然后先用筷子搅匀味增喝一口汤,再就着略咸的口感吃上一大口米饭,第三口才会吃菜(如果有)。
之后也是咬一口炸猪排,吃几口米饭的方式。感觉噎了,就来两口汤。淡了就来口泡菜。
至于配着饭的是拉面(真的拉面馆可以给米饭配),饺子(在日本也是菜),鸡蛋,还是梅子、猪排,其实都不重要,只要茶水和汤还有,就能把米饭吃完。
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均来自原创。暂不授权知乎外平台使用或改编为视频,如有侵权将针对账号投诉并追责。
如果您是个人非商业账号,经授权后著明原作者可以转载,请联系私信告知媒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