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被称为“老三战”,三者有何区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机还未普及,电影也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由于缺少新片,影院总是反复播放《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等几部老电影。但也正因为如此,这几部电影在全国普及率很高,到处都能听到有人说“高,实在是高”“不是我们无能,实在是共军太狡猾”“不见鬼子不挂弦”等经典台词。久而久之,在中国电影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特有名词:“老三战”,就专指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第一部是上映于1952年《南征北战》,也是我国首部军事故事片,真实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场景。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军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也奉命撤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
反动派军队以为解放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30万人马,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6昼夜,又转移到凤凰山围歼了敌军李军长所属7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援的敌张军长的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又奉命抄小路追歼这股敌人,最终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地雷战》取材于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季,胶东党组织在掖县、蓬莱、黄县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了4000余人的革命武装和抗日民主政府。为了对付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军以青岛为基地,不断出兵进行扫荡,并实行灭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不甘为亡国奴的抗日军民面对强敌,没有放弃抵抗,反而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战法,化劣势为优势,与敌人周旋。
地雷就是活跃于胶东、江淮一带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根据地民兵们最喜欢使用的武器之一。影片主人公赵虎,其原型为抗日英雄于化虎,他当时在家乡率领民兵们自制地雷,先后研发出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等20多种地雷作为主要武器,更是在1943年5月的一次战斗中,率领民兵埋下70余枚地雷,炸死炸伤进犯日军17人。随后他又带领民兵在村子附近埋下数百颗地雷,将敌人诱人雷区,炸死炸伤敌人70余人,一时威震胶东。
《地道战》取材于河北冀中根据地的清苑县冉庄。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冀中根据地号召广大军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冉庄的地道得到迅速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
民兵们依托这些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6月20日,驻保定日寇及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虽然人数、装备均处于极大劣势,却连续毙伤29人,将其击退。23日,敌人又调集2000余人前来报复,结果不仅毫无效果,还被击毙1名伪团长。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仅独立作战就多达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