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错过工业革命的东亚和阿拉伯,东亚在科技复兴上要比阿拉伯快?

具体原因一定很复杂,个人以为,意识形态、地缘、资源和发展起点的差异,是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以目前屈指可数的模拟民族主义和近代历史的策略游戏维多利亚2举例。

意识形态

维多利亚2自玩档中的奥斯曼帝国,统一了阿拉伯世界、殖民了大半个非洲的帝国,在想方设法推动同化的基础上,主体民族比例依然很低。名义上有着1亿多人口,动员能力却仅和欧洲大陆三四千万人的民族国家相当。

现代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现实主义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曾说过:“民族主义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意识形态”。米尔斯海默的话可能有些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宣传手段、组织形式、动员方式都是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之上的。即使不是以民族主义为纽带,也必须找到其他强大的意识形态以团结整个国家的人民(比如德俄学者名字命名的一些主义,但事实证明,民族主义往往比它更有效)

现代以前,阿拉伯世界基本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掌控之中。和满清统治阶层相似,奥斯曼人并不是一群有着共同起源,共同文化的族群,更多只是基于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中东地处文明交叉路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相当多元的地区,因此奥斯曼帝国采用米勒特制维系境内非穆斯林族群的平衡,各族群可保有自己的宗教和语言,享受较高的自治。

在民族主义诞生之前,米勒特制确实是种比较有效的统治手段。于是在这数百年的统治中,奥斯曼帝国并未主动推行大规模的同化,尝试建立某种国族认同(或者类似的价值观)。况且在帝国高门中,来自阿拉伯的官员并不多,已经有了伊斯兰教这个纽带,也没有必要推广阿拉伯认同。

东亚世界的情况则极为不同。虽然满清是外来统治者,大清国本身也是个多民族的帝国,但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用汉字,认同汉文化,即使统治者本身,也不得不通过接受汉文化来进行统治。虽然民族主义诞生于西方,但在东亚,很久以前就产生了类似民族主义的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国家内部的文化和族群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同质化的。客观上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向现代民族主义国家转型,进而采用现代社会的动员方式,发展起完备的工业。

同一个档里的奥匈帝国,一个被民族主义(及背后列强)折腾到解体的国家

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对内,可以建立全民对国家的认同,对外,则可以煽动分离主义,让一些文化、族群多元的国家解体。过分渲染民族主义,会使之极端化,得不偿失,但总而言之,一个现代的国家,必须要建立民族主义或类似的纽带,以此维系社会的平衡,发挥动员潜力。

民族并不完全是天然的,更大程度上,这是个想象的共同体。虽然生活方式不同,历史源流各异,但阿拉伯人有着共同的语言,绝大多数都信仰伊斯兰教,客观上来说,并不是没有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或类似形式国家)的可能。

历史上,阿拉伯人也尝试过建立团结的纽带,比如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前者旨在反对外族侵略,建立一个包括所有阿拉伯人的统一阿拉伯国家。后者则主张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单一的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如果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能够成功,也至少能建立一个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有很大动员潜力的国家。即使不能建立工业化,也至少能成为印度这样在国际舞台上有不少话语权的强国。

不过,一切尝试,都失败了

地缘离天堂太远,离欧洲太近。欧洲人领教过奥斯曼帝国的实力,难道还会允许第二个类似的中东强权出现么?

其实阿拉伯人并不是没有努力过。所有阿拉伯世界国家中,最有希望成为领袖的是埃及。19世纪,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曾在埃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意思的是,阿里并不是阿拉伯人),兴办了以军事为主的近代工业,组建了强大的海陆军。征服苏丹、占领黎凡特和土耳其部分领土,一度威胁到奥斯曼帝国都城科斯坦丁尼耶。

迅速崛起的埃及引起了欧陆列强的警惕。在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国干涉下,埃及被迫缩减军队,放弃了很多新占土地。(维多利亚2中选用埃及,操作得当的话可以建立阿拉伯联盟,可以看成阿里征服的升级版)

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定的英法势力范围

阿里的改革,更多是出自个人野心,没有多少民族主义色彩。到了一战时期,阿拉伯人迎来的另一个机会。出自圣裔(先知默罕默德后代)家族的侯赛因·伊本·阿里领导阿拉伯人发动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后院起火。为了牵制奥斯曼帝国,英法殖民者曾许诺阿里建立包括新月沃土和阿拉伯半岛的独立阿拉伯国家。但背地里,英法却秘密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分了在阿拉伯世界的势力范围。今日阿拉伯世界的国境,处处可以见到殖民者为了自身利益,进行地图开疆的痕迹。

二战之后,埃及领袖纳赛尔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最大的倡导者。纳赛尔对内推行集权,实行土改和国有化改革,对外则试图团结阿拉伯世界,一度和叙利亚联合,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但是在国内,倡导世俗化的纳赛尔面临伊斯兰主义的穆斯林兄弟会挑战。在国际上,英法美等国,以及有着西方支持的以色列,成为阿拉伯世界无法拔除的一颗钉子。最终,纳赛尔和阿拉伯世界输掉了两次阿以战争,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直到今天还是镜花水月。

资源建立工业社会,需要足够的人口,足够的资源,集约化劳动的传统。尽管现在中东人口增长很快,但在近代,一直到20世纪初,偌大个奥斯曼帝国,人口还不如法国多,去除土耳其人、库尔德人等,阿拉伯人数量更是有限。阿拉伯地区地广人稀,又以沙漠为主,既不容易建立工厂,也没有足够的煤、铁等资源(石油是在20世纪陆续发现的),各国国内市场也比较有限,客观上并不适合工业社会的发展。

至于东亚,虽然人均资源可能并不占优,但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东亚各国都有悠久的集约化劳动传统,人口密度高,国内市场相对较大。又处于环境相对适宜,比较湿润的中纬度地区。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发展起点近代的东亚确实落后于西方,但落后也有大小之分。在西方之外,东亚其实很可能是最发达,最先进的一个。

美国学者Diego Comin,William Easterly和Erick Gong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文明的发展

三位作者以帝国为范围,比较了几大文明区在农业、工业、通讯、运输和军事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其中的西欧涵盖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印度涵盖了整个南亚;阿拉伯则涵盖了从摩洛哥到伊朗的整个北非和中东。

根据这篇论文,公元前1000年,中东北非是世界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中国仅在军事技术上落后,其他方面与中东北非不分伯仲,领先于其他文明。

公元0年,中国和中东北非并驾齐驱,是世界上技术最发达的的地区。

公元1500年,中国在农业、工业、通讯技术上与西欧持平,交通技术略微落后,军事技术次于西欧,整体领先于南亚和中东北非。除了技术水平以外,东亚各国都有着发达的集约化农业,以及成熟的官僚机构,对于之后的工业化来说,这都是有利因素。

阿拉伯黄金时代的文化成就确实令人瞩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就大多都是由阿拉伯帝国境内的波斯人、犹太人等作出。没有波斯和希腊-罗马文化的滋养,也就不会有中世纪发达的伊斯兰文明。事实上,和这些老牌文明相比,阿拉伯人的文明成就相对还是比较有限的。

回顾完这几项因素,放眼如今的伊斯兰世界,土耳其和伊朗是其中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两国均有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理工科论文发表数量名列世界前20。比较这两个国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发展,大致可以印证上文提到的几个因素。

1.意识形态上,土耳其和伊朗都完成了比较成功的国族建构。土耳其在凯末尔时代转而拥抱突厥认同和世俗化,除了库尔德问题外,国内民族问题相对不大,在世界上都属于民族自豪感比较强的国家。伊朗的情况和中国有些相近,不管统治者如何变,波斯文化都是全国的主流文化,在宗教上,萨法维王朝时代选择了不同于伊斯兰主流的什叶派,客观上也有助于塑造共同纽带。

2.地缘上,土耳其和伊朗虽然离西方很近,近代以来也受到了殖民主义和不平等条约的困扰。但两国国力、人口、土地面积强于阿拉伯各国,土耳其通过凯末尔的逆天改命重新划定了有利于自己的疆界,伊朗处于英俄势力范围的冲突之地,最终大体上维持了比较自然的疆界。不管怎样,都好过阿拉伯各国地图开疆一般的非自然国界。

3.资源上,伊朗和土耳其初始人口大于除埃及外的阿拉伯国家。两国境内山地、高原占比较高,气候相对来说更接近中纬度的其他工业化国家。且境内都有比较丰富的金属矿和水利资源,伊朗更是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化石能源储量。相较于只有石油的中东各国(或者只有人的埃及),资源禀赋是更优秀的。

4.土耳其和伊朗是人类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本身发展起点就高于部落为主的阿拉伯地区。阿拉伯国家中,相对有希望的是埃及和叙利亚,但两国本身天赋就不如土耳其和伊朗,由于历史原因,这两国离完成工业化的目标,看来越来越远了。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