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你怎么看?

万历朝鲜战争,即朝鲜所说的壬辰倭乱,日本所言的文禄・庆长の役。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是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武家代表人物——丰臣秀吉。

因为这场战争,东亚各个阵营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国内的不满情绪始终没有得到平复。为了迅速转移注意力,满足武士们好战的心里,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将目光移向岛外。

他盯上了中国,计划在两年之内把中国收入囊中。

这是一个野蛮、荒诞、充满兽性的想法。

计划形成后,丰臣秀吉当即颁布诏令,两年后将把日本首都迁到中国京城。

万历二十年(日本天正二十年,即1592年)3月,在丰臣秀吉的指挥下,十四万日本大军渡过日本海,迈出了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为了到达中国本土,日军计划穿过朝鲜攻打明朝,但朝鲜严肃地拒绝了日军的提议。这让丰臣秀吉的计划变得不可预期。他认为这是朝鲜对自己的漠视,甚至是挑衅。在严厉地指责之后,当年4月,丰臣秀吉正式对朝开战。

日军在朝鲜半岛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时间,本来就很羸弱的朝鲜丢失了汉城,国王被逐,大量老百姓被杀害。

朝鲜国王李昖走投无路,向万历皇帝请求援助。

日本进攻的目的地是大明,保朝鲜就是保自己。万历皇帝决定不能坐等豺狼敲门。

明朝集结了辽东军和戚家军,共计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跨过鸭绿江援朝。

大明出手相助,日军的势头得到遏制。平壤之战,明军收复了平壤、开城,日军大败撤退。

但是,军需供给不足,战斗力明显下降。在碧蹄馆之战后,中日双方开始议和。

万历二十三年,即日本文禄四年(1595年),第一阶段援朝抗日战争基本结束。

然而,双方谈判没有达成实质性结果。

心魔让人变得疯狂。靠战争起家的丰臣秀吉绝对不甘心在朝鲜的无功而返。万历二十五年,即日本庆长二年(1597年)正月,丰臣秀吉再次集结十四万大军入侵朝鲜。

朝鲜再度向明朝求援。明朝再次调集四万兵力赴朝,并逐步扩大后援规模。

万历朝鲜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在稷山大战、蔚山之战、蔚山之战、鸣梁海战中,日军节节败退,失败已不可逆转。

当年8月,丰臣秀吉在京都死了。10月消息传到了朝鲜战场。露梁海战中,日本人溃不成军,人心涣散。

在朝鲜没有任何胜算,日本只能撤军,丰臣秀吉的野心被海风和大明军队吹打得不见踪影。

两年后,时间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即日本庆长四年(1599年)四月,明军归国。面对带回来的六十一名日本战俘,万历皇帝气不打一处来,要求悉数杀头正法。对于阵亡将士,万历皇帝在宗庙举行了祭祀活动,并颁布《平倭诏》,表扬嘉奖了明军对日作战的功绩。

万历援朝战争影响了东亚格局,成为东亚变革的机遇。

对朝鲜而言,这场战争避免了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附庸。万历皇帝出兵,也巩固了中朝友谊。

对于日本来说,损耗巨大,丰臣秀吉的野心实际上消解了自己的肌体。德川家族有了崛起的机会。

作为大明政权最后一场成功的对外战争,明朝国力财力明显下降,损失最大,客观上为自己的灭亡留下了祸根。前后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辽东军事力量消耗巨大,兵力损失超过了60%(战前的九万多人,剩下了不到四万人)。

国不强则军不强,军不强则国不宁。明朝在辽东军事实力的下降,防御能力弱小,当地少数民族开始骚动。蒙古猖獗,努尔哈赤建金,万历朝鲜战争的后遗症出现。

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明代独大的格局被打破。

万历朝鲜战争阻止了任性的日本铁蹄,让朝鲜摆脱了被奴役的困境,让明朝土地没有成为战火蔓延的杀场。但也为其他蛰伏着的力量留下了生存缝隙,东亚各种力量没有了明朝的遮蔽,发展空间客观上宽松起来,从而有了崛起的可能。

这场战争成为一个窗口,奠定了东亚以后三百年的基本格局。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