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美名传颂千年的人物,你认为谁能上榜?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美名传颂千年的人物,我想三国武侯诸葛亮肯定也能上榜!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行事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特别是“仁义礼智信”观念和封建“忠君”思想。所以,诸葛亮的行事一直被后人所肯定和推崇,同时历代统治者尊其为“良臣”楷模。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托孤于白帝城,此时的刘备自知太子刘禅的能力不够,担心刘禅无法继承自己打下来的天下;而当时诸葛亮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在蜀汉的威望又高,刘备害怕诸葛亮忠诚不够,自己死后会取而代之。
于是,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一方面肯定了诸葛亮的定国安邦之才能,“你才华盖世,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定国安邦,成就大业。”
另一方面刘备主动嘱托诸葛亮,如果刘禅无能,诸葛亮你就自立为王吧!“若太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若他无能,你就代他自立吧!”
而诸葛亮拜倒在地并哭着向刘备承诺,“臣一定辅佐好太子,鞠躬尽卒,死而后已!”关键时刻,诸葛亮拒绝了王权,选择了辅佐幼主刘禅,此举不但符合“仁义礼智信”标准,而且堪称儒家道德标杆。
后来,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举国北伐中原。诸葛亮前三次兵出祁山,均以各种原因而失败,好不容易在四出祁山时遇到了可喜转机,此次北伐中蜀军大获全胜,而魏军被打得亳无招架之力,眼看诸葛亮马上可以率蜀军挺进中原了。
可惜,就在诸葛亮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时,诸葛亮却收到了后主刘禅要求班师回朝的命令。
此时此刻摆在诸葛亮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进,及时抓住战机成就大业,但却违抗了君命;二是退,服从君命,却要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在成就大业和良臣忠君之间,诸葛亮毅然选择了忠君,恪守臣道,并做到了良臣忠君的表率。
总而言之,因为诸葛亮的一生践行着“鞠躬尽卒,死而后已”这一道德准则,同时也做到了良臣忠君,所以诸葛亮是一个美名传颂千年的人物。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