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千尺只靠枣树活了10多年,现实世界真的可能吗?
之前看过资料,优质枣树每亩能收鲜枣两万多斤,晒干后能收干枣8000多斤(普通枣树鲜果大约在1000斤左右,新疆一个案例就是“每亩880株树,亩产鲜枣2640公斤,干枣1320公斤,按照去年干骏枣市场价18元算,亩收入23760元”——参见中国农业部网站报道动态信息[1]),至于营养,鲜枣含糖20%-36%,干枣含糖55%-80%,
干红枣产热量极高,每百克红枣干可产热量约300大卡(划重点,热量几乎是米饭的2倍),无论新鲜还是干的,含热量都很大,可以代粮——一亩的枣树,养活几个人至少没啥问题。
感受一下跟大米的热量对比:
以为红枣只能提供热量吗?
那就小看红枣了。
对比米饭,红枣碳水显然更高,吃枣充饥不是妄言。
同时,枣果中的蛋白质、脂肪、矿质元素含量较高。每100克鲜枣含蛋白质1.2—3.3克、脂肪0.2—0.5克、钙61毫克、磷55毫克、铁1.6毫克。这玩意还富含多种维生素,每100克鲜枣中维生素B1 0.06毫克、维生素B2 0.04毫克、维生素P 330毫克,还有维生素E,尤以维生素C含量最为突出,每100克鲜枣含维生素C 200—800毫克,所以红枣被称为“天然的维生素丸”。
实际上,所谓的枣则“棗”,平时为果,病时为药,荒年为粮。古代农书、药书、兵书上对此都有记载。
周秦时,枣即为军粮,《诗经·七月》里就有“八月剥枣”的描述。
《战国策》一书中记载:“苏秦说燕文侯日:‘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佃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韩非子》也记载了秦国民众用枣度过饥荒的故事(参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三十五》篇中记载的“秦大饥……枣栗足以活民,清发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三十二》篇中说:“子产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荫于街者,莫有援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与千户侯等。”
《三国志》则记载,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灵宝当地就大量种植大枣,五谷歉收的情况下,大枣还是士兵吃的军粮。
又《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记载:“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诚不当复任以兵事也。”
而明代朱元璋大移民,诏书明定:往有枣处移,可活民。
老朱可是吃过饥荒的苦头的,明《河间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命工部行文教天下百姓务要多栽桑枣。”
另外,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把枣树列为果树之首,把枣列为“五果”之首。
至于现在的行研报告还说了个事情,枣树寿命长,大部分优良枣树品种,当年栽苗,当年即可见果。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二三年丰产,三四年即可进入盛产期,而且寿命达二三百年,百年老树仍然可株产鲜枣百公斤左右。
难怪古代诗人郭祥正的《咏枣》说:“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何当广栽植,欲以慰饥年。”
而杜甫和王安石却也是对枣的实用之处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