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都认知到了,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那基本粒子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经典力学时期,能量和物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各种遵守着自己的守恒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然而,由于发现了原子的衰变,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以及卢瑟福实验,绝大多数的阿尔法粒子可以穿过原子,说明物质并非实体。

于是,能量与物质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两者都是关于粒子运动的描述,它们的区别仅在于粒子的存在形式不同。前者是开放的自由粒子,后者则是被封闭的禁闭粒子。

此外,由于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具体而有限的物体,所以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必然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

所以,宇宙的本质是热力学性质的,类似气体分子组成空气,无数个离散的量子构成了宇宙的物理背景,即形成了量子空间。

作为最小的物质,各种基本粒子仅只是由高能量子的运动所形成的封闭体系,是能量的聚集,类似海水?所泛起的泡沫。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热力学的系统中,一旦局部的状态远离平衡态时,该局部就会产生耗散系统,成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就是我们的物质概念。

所以,若要产生作为封闭体系的物质,由能量聚集为基本粒子,需要外部能量对量子空间的“搅动”。在这一点上,与搅动一池清水可以产生水泡,是完全相同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搅动宇宙的量子空间呢?

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我们的宇宙仅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

类似气球?的膨胀与否取决于其内外部气压的对比,宇宙的存在状态也是由其内外部量子空间的能量密度(压强)所决定的。

当宇宙受到外部空间的挤压而不断地收缩时,其内部量子空间的能量密度会越来越大。

当宇宙内部空间量子的间距趋近于零时,宇宙内外部能量密度的比值会发生反转,趋近于无穷大。

于是,宇宙开始了膨胀之旅。而且,其最初的膨胀速度非常快,远大于其内部量子空间的平衡速度。

于是,伴随着宇宙的快速膨胀,在宇宙的内部形成了远离平衡状态的局部。

于是,这一高能的局部就形成了耗散结构,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封闭体系,即产生出了各种基本粒子。

所以,作为物质最为基本的层次,基本粒子是由数个高能量子由于它们的运动产生的屏蔽效应所组成的封闭体系。

根据量子力学的量子效应,由高能量子组成的封闭体系存在着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电子和质子分别是不同数量的量子构成的基态封闭体系,而各种轻子和重子分别是电子和质子的激发态。由此,构成了一系例各种不同种类的基本粒子。

总之,宇宙的本质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量子构成的量子海洋。而基本粒子是量子海剧烈震荡的产物。导致量子海急速膨胀的原因,是因为宇宙内部的能量密度因为其收缩而急剧增大,远高于其外部空间压强的缘故。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