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印度频频引发边境冲突?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很像中国,同样属于文明古国,同样拥有大量的人口,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同样遭受了国外列强的殖民压迫。但是,印度又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中国,除了气候、环境、语言、民族等显而易见的差异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缺乏公正与平和的心态,存在明显的“欺软怕硬”,不断与邻国引发边界冲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印之间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平稳期。即便如此,印度依然显露出了一些不友好的野蛮举动,趁着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之际,它竟然抢夺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当时,中国正以举国之力进行抗美援朝,而且毛主席出于对中印友好关系的考量,决定采取一种克制的态度,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为此,中国政府诚挚邀请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就双方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交换意见。尤其是,对两国的边境问题展开谈判。

1954年10月,尼赫鲁应邀访华,一下飞机就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盛情接待。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还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了尼赫鲁一行人员,宴会上的气氛非常融洽,丝毫看不出双方存在尖锐的边境冲突。

作为东道主,毛主席自然要亲自接见尼赫鲁。在谈及中印友好关系的同时,终于谈到了具体的分歧。毛主席当着他的面,非常坦诚地表示道:

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有时也会吵架,甚至吵到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同我们和杜勒斯的吵架,具有性质上的根本不同。

当时,中国和美国刚刚在朝鲜大干一仗,双方关系处在历史的冰点。因此,毛主席实在不愿意在树敌美国的同时,又与印度交恶,因此希望印度能够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进行和平谈判。

不过,印度“欺软怕硬”的本性开始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善意置若罔闻,甚至还以为中国惧怕他们。所以,尼赫鲁变得豪横异常,他在稍微消停一段时间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蚕食行动,屡屡越境滋事。

1959年8月底,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两国军队的第一次正面武装冲突。这一次,毛主席决定不再沉默了,决心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蛮人”,用武力回击了印军。

而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紧张,印度自以为找到了巨大的靠山,可以寻求苏联的支持。同年9月底,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也是他最后一次访华。

参加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庆典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的颐年堂进行了一次非公开的会谈。中国方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陈毅等人,苏联方面有赫鲁晓夫、苏斯洛夫、葛罗米柯和安德罗波夫等人,而会谈的核心议题就是中印边界冲突。

以“霸主”身份自居的赫鲁晓夫,完全不顾事实真相和国际道义,一上来就以指责的口吻发言:

中国应该和印度搞好关系,印度是一个中立国,尼赫鲁是比较开明的,应该团结他。发生边境冲突是不对的,发动战争是不值得的。

对于赫鲁晓夫的无端指责,第一个发飙的是陈毅元帅。他义正言辞地指出,苏联方面在拉偏架,明明是印度挑衅在先,不仅越过了中印边境,甚至还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在中国境内建立哨所并率先开枪。

而理屈词穷的赫鲁晓夫,反而继续指责中国。为了发泄不满情绪,还将陈毅形容为“中共放出来的一只虎”。

在整个争论的过程中,毛主席始终都闭口不言,连续吸烟。直到会议即将结束时,他才吐露了自己的态度:

对尼赫鲁,我们还是要同他友好的,还是要团结的。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谁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

就这样,这次会谈不欢而散,赫鲁晓夫替印度出头的初衷没有实现,犹如一只斗败的公鸡一样灰溜溜的回国了。回到苏联,他竟然公开发表演说,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

某些国家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不理智的。

出于最后一次争取和平的机会,中国政府在1959年11月7日致函尼赫鲁,希望两国的边防部队能停止接触并且各自后撤20公里。但是,印度反而认为这是中国在苏联的压力下一种示弱的行为,拒绝了我国的提议。

为了展现自己最大的诚意,毛主席仍然下令中国军队单方面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之后,国际舆论开始一边倒支持中国,认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具有极大的克制力,绝非赫鲁晓夫描述的那样好战。

可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印度的咄咄逼人之下,进入1962年后,边界局势更加严重了。印度军队彻底越过“麦克马洪线”后,竟敢进入了西藏南部地区,还建立了许多的固定哨所和据点。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6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召开,商讨对中印问题的一系列决策。

经过大家的发言,几乎都认为印度的霸权行径已经严重破坏了区域和世界和平,中国必须对此做出强硬的回击。最后,毛主席谈到:

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但是,印度却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就只有奉陪了。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做出决策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相继召集军事将领磋商和分析,一致认为中国军队战胜印军是很有把握的。最终,同意了总参谋部和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共同拟制的作战计划,展开自卫反击战。

10月20日清晨时分,中国军队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发射了铺天盖地的炮火倾泻,当即将印军打得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地后撤了。之后,中国军队又组织了两次战役和多次零星战斗,实现歼敌 3个旅并且毙伤和俘虏7000多人的战绩。

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宽忍”的目的,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使全世界都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

但是,印度的尼赫鲁政府却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不仅悍然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三项建议,而且还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就是“一种骗局”和“一次阴谋”。甚至,还在国内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

为了真正将印度人打疼打痛,毛主席只得下令中国军队再次以雷霆之举展开自卫反击战,用铁拳教训了印度阿三的越境挑衅。直到1962年11月21日,解放军总参谋部用特急加密的电文下发到前线各部队,其中内容如下:

西藏军区、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和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至此,中国军队单方面停火,完成了自卫反击战的既定目标。事后,毛主席这样评价中印自卫反击战:

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见无比英明,从1962年至今,中印边境一直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只是,从最近的一系列边境冲突来看,这种和平局势恐怕又被印度阿三给破坏了。@文史不假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