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没有划入中国版图?
这个啊,说起来是非常,非常,非常,麻烦的
环喜马拉雅地带的地形环境极其错综复杂,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民族和文化环境,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无以复加的错综复杂的领土争端(中、印、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真要全面论述会把人累死
青藏高原完整范围还包括今尼泊尔、不丹以及克什米尔部分地区等,跟我国西藏应是一个整体
呃,这得看你怎么定义“整体”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整体”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来自地图上色——不光是历史地图上的,也是地形图上的,例如,题目中给出的地图:
只从地图上看,好像连英属印度的夏都西姆拉(Shimla,1914的西姆拉会议上提出了麦克马洪线)或者克什米尔盆地、帕米尔高原、吉尔吉斯斯坦看起来都应该属于藏区.....尽管西姆拉海拔也就和临夏差不多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海拔配色,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尼泊尔、不丹和藏南居然都变成黄色高原以南的绿色低地了!
什么意思呢?形成南亚边界的并不只是地图上漫长的一根“线”,而是一道极为漫长的“带”,也就是环喜马拉雅带。中国地图上习惯标注在国界线上的“喜马拉雅山”,指的实际上是大喜马拉雅(Great Himalayan),而从国界线一带,到环喜马拉雅带与山脚下恒河平原之间,其实还有与大喜马拉雅大致平行的小喜马拉雅(Lesser Himalayan,又称内喜马拉雅)、西瓦利克(Siwalik,又称外喜马拉雅)等山脉,层层叠叠的山脉造就了极其复杂的文化面貌(比如尼泊尔有超过120种语言、十多个藏系民族,许多居住在这个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的最贫困落后的北部山区)
下图更能体现大喜马拉雅山南北的环境差异,不难发现,境外最符合一般藏区自然风貌的主要是阿克赛钦以西的巴尔蒂斯坦-拉达克(以及许多游客热衷的尼泊尔木斯塘Mustang等地),而题目中所认为的“没有划入中国版图”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大片大片的forest
至于题主说
我国历史上青藏高原上的政权的版图通常不包括尼泊尔一带,现代更是缩水严重
不是,因为你看到的“清朝以前的西藏历史地图”和“清朝到共和国的西藏历史地图”,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前者,实际上是“全藏文化圈历史地图”,后者则是单纯的东亚大国统治范围下的藏区地图。举例来说,前者类似于“2024年藏文化圈地图”,这时候你可以画上不丹;后者类似于“2024年西藏自治区政区图”,这时候肯定不能画不丹。这样,前者当然比后者大,但是这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好比如说,你当然可以指着宋金地图上的“金-蒙古-西夏-吐蕃诸部-大理-南宋”六大国的地图加起来说,怎么那时候的中国那么大?现在的中国这么小,缩水严重?但一般人确实不会这么理解.....(按照那种绘图方式,肯定不管西藏还是蒙古或者“中国”,在共和国时期都处于史上面积最小年代)
谭其骧说一个政权是否绘制为中国政权,取决于其活动中心是否位于1820年的大清版图之内;就像我多次提到的那样,这一标准并未真的被严格落实。事实上,由于谭图中并未将不丹和锡金画给大清,直接导致以往各朝的藏区地图中的南界,硬要抬杠的话往往相当可疑..........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的藏族自治区域(除达旺一带外的印占藏南大部分地区在境外不被看作藏区)外,一般认为的境外藏文化圈地带还包括巴基斯坦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全境、印度拉达克(Ladakh)全境、锡金(Sikkim)全境、印度拉胡尔-斯丕提(Lahul-Spiti)、金瑙尔(Kinnaur)、大吉岭(Darjeeling)、噶伦堡(Kalimpong)四县和部分印度延边地区、不丹全境、整个尼泊尔北部地区
即使只相对完整的叙述阿里地区(Ngari,广义上来说,大致从巴尔蒂斯坦到贡塘地区)也是毫不现实的,这里的历史记载极其匮乏,详细的历史地理考证就更少了。我们可以先从A Historical Atlas of Tibet一书中(不谈作者立场问题,只从能力来说,这种仅靠作者一人单枪匹马完成的地图也是不能太过依赖的,用它是因为它是全球目前唯一的藏区历史地图集。另外,有个编号18ZDA191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叫“西藏历史地图集”,详情我一无所知)关于阿里的五幅全景地图中了解一下,在吐蕃帝国崩溃后,西部藏区极其复杂的分裂割据形势,以及中亚和南亚异文化地带频繁的军事干涉
主要谈论一下拉达克(旧称大西藏)-巴尔蒂斯坦(旧称小西藏),这里是阿里乃至全藏区的最西部边陲
当地的政治-历史-军事主要是境外研究做出的,主要内容分别见《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和《巴尔蒂斯坦(小西藏) 的历史与文化》,《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史》也部分涉及巴尔蒂斯坦。当地历史的主要特点是,其作为亚洲的十字路口,位于藏区对外门户的最前沿,频繁的受到伊斯兰-印度教世界的渗透和干涉。像后世的英俄那样,历史上中亚和南亚的大国争霸在这里反复上演。这种大趋势在1679-1684的拉达克-西藏-莫卧儿战争和1841-1842的道格拉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能从宗教文化中看出:巴尔蒂斯坦在许多世纪以前就完全伊斯兰化和藏文失传;拉达克的第一大宗教也是伊斯兰教而不是佛教,拉达克两县中列城(Leh)以佛教为主,卡吉尔(Kargil)则除了赞斯卡(Zanskar)外完全伊斯兰化
拉达克-巴尔蒂斯坦的政治历史,可以在前述的书或知网论文中看到很多,这里我想另外谈一下地缘形势上的问题
这里可以说是整个藏区的缩影:崇山峻岭,极其险恶,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封建割据,遍布着各路领主,我们可以划分出一个“文化圈”,但总的来说,除非强大的境外统治,否则根本无法出现稳定的、强有力的集权统一
Alexander Cunningham在Ladak, physical, statistical, and historical ; with notices of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中将拉达克分为七个部分:努布拉(Nubra)、印度河上的拉达克本部、赞斯卡、鲁克舒(Rukchu)、普日(Purig)苏鲁(Suru)德拉斯(Dras)、拉胡尔、斯丕提。不同地方经常面临封建领主的割据或者与境外国家激烈的争夺(例如,对拉达克发动加齐圣战的巴尔蒂斯坦经常得到普日)。类似的,我们可以用《巴尔蒂斯坦(小西藏) 的历史与文化》一书内容,说明巴尔蒂斯坦内部割据形势何其复杂:
就地理而言,巴尔蒂斯坦有斯卡杜、隆多(Roundu)、希格尔(Shigar)、哈伯罗(Khaplu)、克尔门(Kharmang)、欣库希格尔(Shingo Shigar)等6个河谷,共有229个村庄。
公元12世纪末,希格尔格亚尔布王室统治着斯卡杜,艾玛贾王室统治着希格尔,叶护王室统治着哈伯罗,龙且王室统治着隆多,加舒王室统治着波里格,恩图格王室统治着克尔门,一共是6个统治家族。在这一时期,斯卡杜建立了默格本王室的统治。默格本王室不断兴盛,到 16 世纪末,在默格本王室治下,出现了一个以小西藏为名的,由斯卡杜、隆多、克尔门、波里格、阿斯托尔、希格尔和哈伯罗组成的巴尔蒂斯坦的统一王国。此后,默格本统治者一方面向拉达克,另一方面向卡菲尔斯坦和奇特拉尔扩张,将这些地区纳人自己的治下。但是当默格本统治者衰落时,大部分被占领地区又都脱离了。不过,由隆多(含赫拉毛希)、阿斯托尔、克尔门、希格尔和哈伯罗组成的,由斯卡杜的默格本王室统治的巴尔蒂斯坦王国,尽管经历了变化和内战,一直维持到道格拉时代开始。隆多和阿斯托尔,至1840年为止,一直附属于斯卡杜。因此,这两个河谷没有独自的历史。克尔门有一段时间被拉达克占领。图尔迪是克尔门的一部分,而基里斯是哈伯罗的一部分。斯卡杜的默格本王室的分支统治着阿斯托尔、隆多、克尔门和图尔迪,其地位有如总督。希格尔的艾玛贾王室、哈伯罗和基里斯的叶护王室,其地位也与此相当。但只要斯卡杜的默格本政府一衰落希格尔和哈伯罗便会反叛,而波里格便会被拉达克占领。只要斯卡杜的政府一强盛,它就会再次降伏希格尔和哈伯罗,并将波里格从拉达克夺回来,纳入巴尔蒂斯坦的疆域。隆多、克尔门和阿斯托尔地区一直附属于斯卡杜。在道格拉时期,赫拉毛希和阿斯托尔从行政上被从巴尔蒂斯坦划了出去。波里格则在1948年被印度占领。
藏区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其内部分裂和外部盈缩都十分剧烈,那么藏区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再打包上区外的高原作为一个整体隶属到一个国家内,是相当困难的
历史上,巴尔蒂斯坦被道格拉人吞并乃至起义反抗失败,就与克尔门河谷的领主们的积极投敌有关;同样的,巴尔蒂斯坦早期与大清叶尔羌方面的接触,其所指的也是希格尔-斯卡杜两个河谷而不包括哈伯罗河谷,而来访的希格尔方面使者希望大清出兵帮忙击溃有克什米尔人撑腰的斯卡杜领主......
就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藏地图来说,我一直最搞不懂的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巴尔蒂斯坦始终被作为中国国土的一部分?
很多人会纠结于什么拉达克,锡金之类的,但这些我们始终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大不了其同属藏传佛教文化圈,无伤大雅。但是巴尔蒂斯坦是完完全全的例外,一个很惊悚的事情是:从唐玄宗朝以后,超过一千年间——直到消灭大小和卓后的1760——巴尔蒂斯坦这个地方,在一千年间的中国史书中是完全蒸发不见踪影的。不是西域那种“一直稳定交往但不受实际控制”,而是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直接往来。甚至这种“关系重开”都极其短暂:从1774年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巴尔蒂斯坦与大清的往来使者了。结果,哪怕在大清朝的西藏地图上,我们在巴尔蒂斯坦都标不出哪怕一个古地名!
所以你就实在很难理解——清代西藏图上这个既囊括了拉达克全境、斯丕提(毕底),又囊括了整个巴尔蒂斯坦六大河谷的“拉达克”是个什么东西?更进一步说,巴尔蒂斯坦这种不要说和中原或者卫藏,哪怕和除了天天互相吉哈德的拉达克之外的其他阿里地区都几乎没什么实际政治军事往来的地方,是怎么几千年被雷打不动的画成中国西部边疆的?
在清代,拉达克政权的早期意义,在于其位于欧亚腹地的交通路线之上,为清准战争下的清朝提供各种珍贵情报,关于这一点已有不少研究。但是这里,可以用《康熙朝清廷对拉达克地图的绘制》一文,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拉达克在地理上的意义
《嘉庆一统志》中,拉达克(列城)和毕底(斯丕提)都是被视为“阿里诸城”的,也就是毫无疑问的属于大清疆土。而康雍乾与道同年间的地图《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十三排图》《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也全部把拉达克绘为大清疆土。该文指出,以上种种,可以说全部沿袭自康熙朝《皇舆全览图》的思想:
受康熙朝所绘拉达克地图的影响;清代中后期绘制的全国舆图将拉达克绘入图中;沿袭(皇舆全览图》的拉达克地名;并将拉达克作为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进行绘图。
总之,《大清一统志》吸收了康熙朝绘制拉达克地图的内容和理念;将拉达克作为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绘入《西藏图》中;介绍了拉达克的山岭、城镇、寺庙和边界部落,将其视为西藏阿里地区的山岭、城镇、寺庙和边界部落,将拉达克对外边界视为西藏阿里地区对外边界;并指出拉达克在印度境外不属于印度。
康熙朝地图上绘制23处地名,后只在雍正时增加两处
不过,与藏区其他地方不同,《皇舆全览图》的绘制中根本没有去拉达克勘探;事实上,在冈底斯山清朝测绘人员就被迫返回了。拉达克的地理信息,实际上来自于在卫藏得到的传闻和寺庙旧闻。最终,拉达克被作为西藏一部分绘入舆图而不包括大喜马拉雅以南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可以说,主要是卫藏人的天下认知造成的
经过1679-1684年间“西藏一拉达克一莫卧儿战争”,阿里收归西藏地方甘丹颇章治下,成为西藏所辖一个行政区域,不再包括拉达克;拉达克则成为西藏地方甘丹颇章的臣属。不过,在藏族的观念中,仍视拉达克为阿里地区的一部分,在称呼拉达克或者拉达克王时常在其前冠以“阿里”一词。
藏族的这一观念影响到康熙朝对西藏地图的绘制。大喇嘛刍尔齐木藏布喇木扎木巴三人受康熙帝之命前往测绘西藏舆图,不但测绘了位于西藏中心的卫藏地区地图,而且绘制了包括拉达克在内的整个“阿里三围”地图,并将其作为西藏地图的一部分。《冈底斯阿林图》是将拉达克与“阿里三围"其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绘制成图的。铜版《皇舆全览图》五排七号、六排七号虽是拉达克分图,但与以东“阿里三围”其他地区浑然一体;两图注明了拉达克北部、西部和南部各地的边界,而东部则未标明边界字样,显示出拉达克是阿里地区的一部分。三人测绘至冈底斯山后即因准噶尔军入侵而返回,并未前往拉达克进行实地测绘,有关拉达克的地理信息得自传闻和寺庙旧闻。但是,这一未经实测而绘制的拉达克地图却被清廷采纳,作为西藏地图的一部分,纳入《皇舆全览图》。显然,拉达克不但被藏族视为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也被清朝皇帝和臣工视为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
此外,三人测绘西藏舆图,将拉达克绘入图中,而西藏以南的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却付之阙如。三人在藏时,不可能未从传闻和寺庙旧闻中获知关于这些地方的地理信息,但并未将其绘入地图。这也反映出拉达克与西藏之间的特殊紧密关系,以及藏族对这种关系的清晰认知。这种关系当即拉达克传统上是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部分,以及1679-1684年战争所造成的拉达克对西藏地方政府的臣属地位。
由这一点应当让我们思考,当我们说“统治西藏”“实控西藏”时,我们指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