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定国都在北方呢?
说到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一直就有很多种说法,四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甚至十大古都有,不过出境率最高的还是西安、洛阳、北京三大古都。
如果讲到地理优势,在中国,唯二能称得上“山河表里”地形的,只有山陕二省。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南亘秦岭,北面高原,东有黄河天险,凭秦岭与太行两脉拉开渭黄谷道为狭长防御纵深,少有腹背夹击的威胁。
西安的核心地理优势是关中四塞,潼关直入中原,武关可下江汉,萧关屏卫陇上,散关锁钥蜀道。基本上只要扼守住这四道关口,西安就固若金汤。历史上天下战乱,只要闭关,无纳诸侯,就很容易在八百里秦川上面称王,保住自己的独立王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凭借着潼关天险,三万陕西军人,在中条山对阵十万日本军队,坚守三年,打退日军十余次大进攻。日本最终都没能跨过潼关,可见他的先天防守优势多么强大。
而优势同时也是劣势,这里毕竟偏了点,对东南控制不力。土地也相对贫瘠,而且离海太远了。尤其是唐代之后关中地区气温持续下降,导致我国西部降水减少,关中的植被、粮食产量持续下降,长安的函谷关和三门峡天险对于漕运和赋税基本是一个噩梦,赋税粮草经过三门峡基本上三分之一都会损毁殆尽,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面临着缺粮的尴尬事实,历朝历代建都于长安的王朝都要花大力气来运营洛阳,把洛阳营建地甚至比长安都好,周秦汉唐莫不如此。于是唐代之后,再没有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
相比之下,从夏商开始一直到现在,洛阳就是天下之中。对外的出口也并不多,至少在南北两个方向几乎不存在威胁。防御方在西边扼守住三门峡,在东边的平原地带利用中原的其他城市作为缓冲就足够了。这里向北越过黄河可以迅速的进入山西地区,向西直接进入关中,向南就是南阳盆地和汉水流域,向西就是黄河,是整个中国交通线的汇合处,对中国核心区的水运交通都很方便。所以不用担心漕运和赋税的问题。陆运距离也很短,可以迅速的辐射全国,当然防御性就不如长安了。
北京无疑是中国后三朝定都的最佳选择。它靠近北方主要威胁,有燕山山脉屏蔽北方主要威胁,又可拥兵镇守华北平原,大运河方便地保障了南方粮草源源不供的供给。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历史上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最多只是个地方割据政权,凡是征服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来自于东北。
相比蒙古高原的干旱和恶劣环境,东北则是湿润地带,降水量可以达到400毫米,跟关内各省区差不多,还有辽河、松花江这样的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出来大规模的农业,也有放养猪群这样的定居牧业,经济实力是相当强的。
尤其是辽国骑兵趁着中原分裂内战时控制今天的京津地区,建立了南京道,掌握了汉族工匠,制造更多的兵器。既可以在华北平原作战,又可以依托燕山山脉进行防御,北宋很难招架得住。
所以朱棣当年将明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选择。否则可以想像,大明重兵偏安于南京,北方只有少数防御部队,华北动荡或沧陷,早晚得划江而治。而对元、清来说,定都北京也是可随时退回关外的选择。
咱们现在也是一样,定都北京除了普通流传的故事,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是主要因素。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帝是主要威胁,苏联是依靠,定都南京,面对美蒋登陆,无险可守。而北京有封闭式的渤海和北朝鲜屏蔽,背后可方便地从苏联获得支援。华北也是连接东北、华东、及中原等经济中心的枢纽。即使中苏交恶后,毕竟燕山是个难以逾越的天堑,拱卫北京的重兵可以据险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