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怎样做到 80 分以上?

短期申论速成,就不要盲目追求高分。

你根据申论 80 分以上大神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未必也能考 80。

其实,我的对于申论的观点,始终是,不求上限最高,只求下限最高。

保底分数稳定在 70 分就足矣。

申论的复习和提升,需要大量的练习。

你要做的,是沉下心来。

在最后的时间里,每天用 2-3 小时用以上框架对照真题去不断巩固,去验证本文给你的模板和方法。

没被申论搞崩溃过的考公人生是不完整的。

刚开始学,找不到关键词——崩溃;

学了半年之后,关键词太多不知道写哪个——更崩溃;

感觉考试没发挥好,出分很低——崩溃;

感觉这次超常发挥,结果比之前分还低——更崩溃。

最气人的是,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每年考试,考几道公文题,不知道,考不考大作文,也不知道;

每道题多少分答多少字,更不知道。

甚至,市面上压根没有申论考试的官方标准答案,你能看见/买到的都是不同机构给出来的「参考答案」。

有的机构主张贴近材料用原词,有的机构主张高度凝练做总结,有的措辞严谨讲逻辑,还有的「点」到即止写上就行。

你不知道究竟哪种写法能瞬间击中判卷老师,让他大手一挥慷慨地给个高分。

申论给我们造成的痛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于知识性技巧,这包括了对考试内容的了解程度、趋势预测和热点追踪、各题型的解题技巧等;

另一方面是考试内容和考题结构本身是不确定的,比如大作文就未必会考,只有你打开试卷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有没有押到宝,让这项考试在技术型技巧之外又变得紧张刺激起来。

我相信接触过或者正在摸索申论的大家,在面对它的时候,都有一种无力感。

因为你会感觉你面对的,是一场玄学考试。

于是申论被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看过去就是就是一个字——

但是申论真的难吗?

我觉得,难,但不用慌,也不是没有方法可言

在十几次的巡考中,我逐步验证,研究出阅卷人喜欢什么样的答卷。

而且,国考省考基本通用

许多考上的人,很少能像我这样经历过十几次的考试,去验证想法的真实性。

往往是不知道为啥就拿高分,仅仅从「高分的结果 ➡ 高分的原因」

缺少我这样验证「高分的原因高分的结果」这一过程。

这也就是为啥你跟着很多人的经验去学,但始终不得要领。

说回正题。

接下来我会从这几方面来展开,帮助大家理清申论的复习思路和练习方法,同时给出一些通用的策略兜底备用:

一、大前提:申论究竟在考啥
1、两个关键能力
2、考试题型分布及核心要点
二、避坑指南:为什么申论越学越差,裸考反而是巅峰
1、过度推理概括
2、过度归纳
三、实战方法:0 基础快速掌握申论核心知识
1、怎么抄关键点
2、综合题怎么组织语言
3、字不好看怎么挽救
四、难点突破:大作文如何不跑题还能有话说
1、怎么才能不跑题
2、如何形成自己的写作模版
3、实在没话说怎么办

本文会非常长,因为我会通过大量的例子,条分缕析地展开讲。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申论究竟在考啥

和行测一样,申论绝不是出卷人一时兴起,专门出一套难为你的题。

申论本身依旧是一张选拔性考试的试卷。

所以弄明白出卷人想选拔什么样的准公务员,并努力告诉阅卷者你就是这样的人,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是所有解题思路最根基的部分。

这部分,需要每个考生充分理解,然后才能指挥实践复习的部分。

两个关键能力

从考试层级和考试顺序上来说,国考申论是省考的风向标和升级版。

也就是说学好国考申论,那么省考申论也不在话下。

因此,通过反复琢磨国考大纲即可发现,大纲里提到了这么几个关键信息:

1、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2、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申论考试,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主要考察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补充说明,行政执法类申论对于国考来说可能是新生事物,虽然去年国考才出现,但可谓是大半壁的江山。

今年国考职位表在 17655 个职位中,有 13400 个职位的考试类别被划分为行政执法类,占比高达 75.9%。

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缉私、边防等政府部门。)

简而言之,学好申论你得有两个关键的能力。

能力 1:归纳概括

也就是给你指定材料,然后你需要做到——

1. 读懂材料在说啥,这是最基本的认读能力;

2. 能够分辨段落内容里所讨论话题的转换,并能据此进行归类;

3. 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分析。

毕竟,每道题都有字数限制,多写扣分,少写又会漏关键点。

所以把有限的字数利用好,是非常重要的。

能力 2:清晰表达。

这要求应考生,不仅要看明白材料的逻辑链条,还要条理清晰地展示出你的答案。

关键在于「清晰」、「简洁」

简单来说,用尽可能少的字数,让人读一遍就能快速、准确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没有歧义,也不用来第二遍。

至于文采,没说,也没要求。

因此,华丽的形容词、副词,非必要可不写,以免画蛇添足。

除了这两个之外,也能明显看出来,行政执法类到地市级,再到副省级,题目里你的「站位」——

也就是回答问题时,你所需要考虑的角度,可以说是越来越宏观。

对应到省考里一些区县级试卷,相对于乡镇级也是更宏观(有的省会用 ABC 类卷来进行类似国考的区分)。

我举个例子解释一下,你就明白这个站位的升级是啥:

假设疫情期间居家,如果你就是个普通居民,这时候咋办?

一般只需要考虑找团购、线上抢菜、问邻居借点。

当你是个街道办主任,你就得考虑这个街道有多少小区,又有多少户人家,需要多少物资,有多少独居老人,还得兼顾防疫、组织核酸、阳性患者转运等等。

当你成了一个区的负责人,虽然我还没当过,但是也能说出来点:

完善民生保供体系,督促关键企业复产复工;严格疫情防控,阳性患者转运闭环管理……等等。

在这里,明显可以识别出一个「服务——贯彻(上传下达)——分析」的过程

所以三种类型的申论材料和问题,也会从基层逐渐上升视角高度。

材料太多了,只对比一下问题。

捡两个差别最大的副省级和行政执法类,摘抄一些问题的关键词给大家看看区别。

可以看到,副省级的试卷,问题多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某一省、市、区的某项产业,比如教育、医疗、科技等等。

行政执法类的试卷,很明显可以看到问题出发点,更多的是税务局、监管局、海关等等一线执法单位,集中在服务、执法、办事。

所以,明白了申论到底考验的是什么能力之后,就知道什么考试,你得站多高的高度看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考官们都是通过什么题型来考察上述的两个能力。

考试题型

在给大家讲清楚什么是题型之前,我们先拉齐一个共同的概念——要素。

要素是我们确定一道题分类和解题方法的一个突破口。

它藏在申论的材料和问题里,前后呼应。

是突破申论各种题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且,最令人兴奋的是,我认真验证了近几年国考/省考/地方考试的上百个真题里,其实无一例外的,都围绕在仅 4 个要素里!(有希望了对不对)

当前,市面上考公大神或者机构公认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原因/问题/影响/对策。

只要弄清这四个要素对应在题干里关键信息,再加以逻辑性的表达,我们在应对应对申论题目时,至少有了 5 成的把握。

这里,我给大家简单列举了,四个要素对应在申论实战中披上的外衣。

对照这张表相信你再去看申论真题,真相浮出来了。

(这四类要素具体会怎么构成我们的答案,我在后面 0 基础快速掌握申论核心知识里会进行详细讲解。)

根据申论某道题所问的要素结合表达形式,我们可以把申论的考题分为四种题型:

单一题:明确告诉你我就要你回答哪一种「要素」,只考上文提到的一个「要素」。

综合题:一般会考察两个及两个以上「要素」,但不指定考哪些。一旦回答得不够全面,那就扣你分。

公文题:综合题的变种,也是要回答两个及两个以上「要素」。但是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要高于综合题,可以理解为自带场景+格式的综合题。

文章写作题(简称大作文):这个其实也是综合题的变种,超大型综合题。

不同点在于,作为一篇议论文,你需要有一个论证和论述的过程。

也就是提出了观点不算完,还得论证观点,形成逻辑闭环。

前三种题型基本是必考题。

也最容易拿分。

唯一可能考可能不考的,只有大作文。

比如行政执法类或者乡镇卷,就有一定概率是不考察大作文的。

注意,仅仅一定概率,不代表绝对不考。

在近 5 国考里副省级 4 种题型数目占比:

在近 5 年国考地市级 4 种题型数目占比:

去年行政执法类只考察了:

单一题、综合题、公文题。

据此其实可以大概预测出今年国考:

1. 单一题,仍然是考察频率最高的常驻嘉宾。

一题 10-15 分,近几年一般稳定在两道,也就是总分值在 20-30 分之间。

2. 综合题,每年必考一道,公文题也是如此。

两者的分值一般在 15-20 分,近几年一般稳定在一道。

当然了,不排除今年会出现两道公文题的可能性。

3. 大作文,除了 2020 年没考以外,5 年里考察了 4 年。

一题 35-40 分,近两年都是在 35 分的分值。

4. 行政执法类最后一题,大概率继续考察公文题。

省考比国考要友善很多。

在题量上就远远小于国考,问题回答的字数要求、材料本身的长度和难度都小很多。

但还是存在这样一个规律:级别越高,越喜欢考大作文。

很多省份的区县以上的卷子,必考大作文。

级别低的乡镇卷,一般就是没有大作文只有公文。

这个也比较符合国考的规律。

国考与省考主要考察的题型和设置顺序是一致的。

基本都是从单一题/综合题 ➡ 大作文,从小到大这么一个顺序。

(可能会有人倾向于把题型分类为什么概括归纳,要素分析,还有对策。我个人认为不如按我这样分起来更直观,更方便理解和归类。)

给大家看看上述题型放在考试里长什么样:(建议对照上表查看)

单一题:

只看题目不看材料,这个问法很明显就是让你去归纳总结。

B 公司它做了哪些事所以成功了/没做哪些事所以失败了,对你的启示是因此你要也做这些事。

所以是在考察「措施」这个单一要素。

⬇️

综合题:

让你谈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理解,就是让你综合多个要素。

比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么做的影响/意义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具体是哪几个,要根据指定材料来推测,此类题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要素的双眼。

⬇️

公文题:

特点是「一份**公文体裁」。

比如一份讲话提纲,一份倡议书。

相比于综合题你要写的更正式。

如果提到语言生动那么,情感要更饱满,比如加个感叹号「!」,加个语气词「啊、吧」。

⬇️

大作文:

和综合题很像吧,都是给一句话让你谈理解,只不过这个你得多说点,说全点。

之所以用箭头是想说从单一题到作文,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就像一个小孩儿,从会翻身到会坐会爬,到会走,最后会跑。

「找要素」可以说是申论的基础。

后面所有题型都是建立在「找要素」的基础上,换个问法和增加个写作难度,对你进行考察。

大的道理讲完,再跟大家扒一下,为啥很多人越学越差,裸考反而是巅峰。

那些可以绕过的坑,咱就不必经过了。

为什么申论越学越差,裸考即巅峰

中国有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裸考即巅峰的大部分同学,吃的都是过度学习技巧的亏。

什么意思呢?

没有深度理解考试目的,不明白要素提取,不知道结构化的拆解和整合,反而研习了大量的总括词、缩句、分点……

我们要知道,这些技巧都是 1 后面的 0,没有 1 在,真的就只是 0 了~

还有些同学会在不断的复习过程中,觉得对题型题目驾轻熟路;

加入过多自己的想法和预判,总想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思想。

结果,上战场阅卷老师和判卷得分点一对照——哦豁,一个没对上!

所以就直接导致了越学考的越差的情况~

我总结出两个过度学习技巧的标准「症状」:

过度推理概括、过度归纳

为了方便你们自我判断是不是已经「中招」,以免在复习的过程中,做了性价比低的努力。

我融合几个例子一讲,你就明白了。

过度推理概括

这个词其实包括两种情况,过度推理和过度概括。

但是一般过度推理必然会有过度概括,过度概括也有过度推理在起作用。

申论的初学者很容易对那种高大上的用词、格式规范的表达「一见倾心」。

太高级了,马上全文背诵,立刻开始仿写。

这事儿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也干过。

如果你现在也在这么想,甚至已经在这么做了,那赶紧收。

再好的概括词,都不如原文来的标准,强行概括的结果只能是跑偏。

有人会解读为,这是喜悦的哭,得出「我很开心」;

有人会解读为,多种情绪涌上心头,得出「我很不知所措」;

也有人会解读为,既然哭了,那肯定是「我很感动」。

是不是感觉哪个说得都挺有道理,这就是语境。

这句话压根概括不出任何心情,多种情绪就是复杂。

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件事,我被表白,然后哭了。

你看,这就是过度推理

一旦你开始推测,或者说自己给这件事加了一个所谓的背景,那么你所传递的信息大概率是失真的。

回答 A:我们回家要好好学习。

回答 B:我们回家要复习和预习。

回答 C:我们回家要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并完成当天作业。

再举一个申论原文的例子:

例子 3:L 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这一根本原则……

回答 A:坚持根本原则。

回答 B:坚持党管人才。

从例子 2 的「回答 A ➡ 回答 C」的过程,以及从例子 3 的「回答 A ➡ 回答 B」的过程,是不是呈现了一个,从高度总结到具体措施的过程。

这两个回答 A 就有点过度概括了。

现在是不是对于过度概括有了深刻的体会。

明明题目让你作为准公务员谈启示,你却以为让你作为市长提宏观规划,完全会错了意。

就像我在前文所说,你的申论回答必须要满足清晰、简洁。

过度概括,就不可能满足清晰的要求

谁能一上来就明白根本原则是啥,好好学习又是啥。

公务员阅卷,100、200 字的小题,浏览完➕给分的时间有多少

10 秒!只有 10 秒!

你指望阅卷老师能在这么短短十秒的时间里,明白你写的是啥,看懂你这是关键点的变形,约等于答案,近似于答案,无异于痴人说梦。

你应该让他一眼看出来,你这就是答案,就是对的。

过度归纳

虽然我由于较为懒惰没做过这件事,但是我知道一些机构有这么教学生的。

这些机构给出的答案,不是一段里面找出来的,往往是这一段找一点,那一段添一点;

最后形成一个大点,给前面加一个总括词。

你觉得这招太牛了,阅卷老师看了得给我竖大拇指,赶紧学起来。

然后养成了一种强迫症:

跨段合并。

一定要把所有的关键点写到草稿纸上,然后归类,完全不管是不是材料同一段里讲的内容。

这样做会有啥问题呢?

咱就拿认知来说,你的认知和出卷人的认知肯定不在一个水平上。

你以为这是一个类型的,但是出卷人未必也这么想。

就这么一句话:「打造新型全产业链模式」。

你认为这是在讲产业链升级,他认为这是在讲产业模式创新,我认为这是在讲企业创新,这三个观点谁也不能说谁错,只能说大家认知和思考角度不在一个维度。

这样又会导致啥结果?

导致相应的总括词汇产生偏差

你可能会用「加快升级转型」做总括词,他可能更会用「创新产业结构」,我可能会用「坚持创新发展」。

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于是,后续再展开的内容里,可能会选择归纳/摘抄不同的关键点。

也会把答案,或者关键点的概括、表述更贴近你写出来的总括词。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蝴蝶效应」。

这句话究竟是在讲啥并不重要,三种说法哪个对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关键只有一句:

「尊重原文,能用原词就不要改编,能小改就不大改。一定要尊重材料的结构和层次,不要跨段合并。」

说完了避坑,我们说回主线,真正开始快速准备破题练习。

0 基础快速掌握申论核心知

你可能想看: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