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午门斩首”是否符合史实?
"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
午门是紫禁城总体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紫禁城的正门,是真正的“宫门”。进了天安门、端门,这只是宫廷的“前奏”,进了午门,才算是进了宫。
有午门,和没有午门,是不大一样的。没有午门,进天安门、端门,直接看到的是三大殿,这样就太敞了,就好像一件衣服没有领子,直接传个T恤,看起来不怎么庄重,没有威严感。而由午门在当中一隔开,后面是什么,就都瞧不见,这样才显得宫廷的神秘和庄严,深不可测。
午门的建筑是很特别的,下面是一个凹形的城台。城台上正面是一座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城楼;左右有重檐的方亭四座,城楼和这四座正方的亭子之间,有廊庑相连属,稳重而不笨拙,玲珑而不纤巧,极具气派,俗称“五疯楼”,而在旧时戏曲中,五凤楼称了皇宫的代称。
而午门又有什么用处呢?
第一,每逢大典,皇帝登上城楼接见群臣和外国使节,有一幅紫铜的雕刻,刻有皇帝在午门之上,外国使节、朝廷百官,分班肃立,极为隆重。
第二、献俘。每当大军凯旋而归时,就要把具有代表性的俘虏押送入京城,献俘仪式本来应该在太庙,但据说,俘虏还会被押解到午门,让皇帝陛下过一下目。
第三、廷杖。作为明代最具有特色的政治组成部分,午门最有历史意义的就是在此执行“廷杖”。皇帝要对一位大臣“廷杖”,在太和殿直接打板子这有点太违和了,于是午门就成为了执行这一刑罚的主要场所。
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可能是行刑的地方?皇帝还有在自己家门口看斩头的嗜好?
那么“推出午门斩首”这个传说为什么不合理呢?
如果按照传说来看,所谓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对象,肯定不会是普通百姓,因为普通百姓根本进不了午门,哪里还谈得上被推出午门斩首?所以对象智慧是那些能进得了午门,见得着皇帝的文武大臣。
在明清两代,确实斩首过许多朝臣,但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并没有出现过在午门斩首这种情况。明洪武时,斩首的胡惟庸、蓝雨等,都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明末的熊廷弼、袁崇焕也是被斩于市曹。
虽然午门不是斩首的地方,但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官员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实有不少官员死在了午门,被问罪的一般是皇帝“常朝”时直接在午门给定罪,但并不会直接在午门斩首,凡事都要讲个死法程序,问罪后还有个羁押,然后才会在老百姓面前斩头,而死在午门的官员,大多出自明代,也就是死在“廷杖”之下的官员。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